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的社会科学。二、历史与发展孔德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三、社会学的社会功能:1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2解释功能——社会为何这样3预测功能——社会将会怎样4规范功能——社会应该怎样第三章社会一、社会定义: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西方社会学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的。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体。三、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社会结构:所谓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关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序的体系或关系模式。社会生成基本要素:自然环境、文化、人口(社会的主体)五、社会关系:血缘、地缘、业缘、趣缘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趣缘关系是指因人们的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第四章文化一、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类“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广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产品,包括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都属于文化。狭义:文化只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文化的要素:1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是社会成员关于善良、正确、称心合意等的共同看法。2语言和符号。在人类的交往中,具有表意性质的语言和符号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人类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也包括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它限定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各种规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二、文化的特性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集体创造性)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生殖系统遗传。(非生理遗传性)3文化具有复合性。4文化具有象征性。5文化具有多样性。6文化具有共享性。三、文化的功能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社会通过文化的作用使社会凝聚成为统一的整体。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2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3文化的社会区分功能。四、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散布的过程。文化融合: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互相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和集丛,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文化融合(亦称文化涵化)。五、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看,一般来说,“社会化”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主要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广义的角度看,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技能社会化2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功能。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3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4行为社会化5性别角色社会化三、社会化的主体(场所)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四、人格及相关理论(一)人格可以分为“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几个主要部分。“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二)有关社会化的几种理论:1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镜中之我”包含表现、辨认、主观解释三种过程。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每个人都有两面,称为“主我”和“客我”或“宾我”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的、非社会化的自我,主我富有创造性和独特的性格,对他人的态度作出反应;客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它体现了他人的态度,是社会化的产物。3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过以下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社会化的不一致性2代差问题3网络的冲击对待代差的态度:1代差在各个时代、各种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2对代差的性质要作具体的分析。第六章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角色集也叫角色丛、角色群。含义:1一组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2多种角色在一个人身上的汇集二、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它通常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物的基础之上。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2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理想角色,也称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属于社会观念的形态。领悟角色,是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一般而言,个人对角色的领悟是遵从理想角色的,并且基于对理想角色的了解程度。属于个体观念形态。实践角色,是个体根据其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领悟角色是实践角色的前提和基础。属于客观现实形态。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三者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称之为角色差距。主观因素在于个人领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差异,客观因素在于社会环境和实践过程中客观条件的不可预料和控制。3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自觉角色是指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不自觉角色指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习惯方式去做。自觉角色的出现常与下列因素有关:1一个人在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地角色;2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出现自觉地角色;3特定的环境与任务常容易使人表现出自觉地角色;4经常的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4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规定型角色指对权利、义务有较明确的的规定,不得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开放型角色是指对行为规范没有明确、严格限制,承担者有较多自由和发挥余地,角色扮演者可以根据个人感情、个人所处的实际情况、个人对角色的理解去灵活扮演。5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功利型角色是指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这种角色在社会上主要发挥实现效率目标的功能。表现型角色是指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某种社会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或道德情操等为目的的角色,这种角色在社会上主要发挥表现社会公平的功能。两类角色之间没有一条截然的界限。6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三、角色扮演,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角色领悟、角色学习、角色扮演(即角色实践)角色扮演环节: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注意前台、后台的表现与角色表现上的配合角色距离:是指个人与他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即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四、角色失调(一)主要表现形式1角色冲突:即在角色之间或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是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表现形式:1角色内冲突:由于角色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待而引起的冲突。原因还可能是角色行为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理解,但还必须履行的情景下2角色间冲突:往往是由角色紧张造成的。主要表现:1一个角色丛中的几个角色如果同时对其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时,就会发生角色间冲突2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时,也会引起角色间的冲突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不清还会使行为者表现出角色不当的行为,常使角色扮演者在一个特定的场合错误地扮演了其他角色。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亦称角色崩溃(二)原因1角色准备不足2多重群体的社会化3角色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冲突4边际人的角色冲突第七章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含义:所谓社会互动是指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具体来说,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条件: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的结构性条件。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亲和的还是排斥的。3参加互动的人都是有意识的,都基于行动者一定的需要与利益,都力图用头脑中成熟了的计划去调动另一方的行动,即都是对对方抱有某种“期望”的社会行动。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5互动的双方一般互为主体或客体,沟通双方使用统一或相通的符号,对交往情境有相同的理解,即“共享定义”。二、社会互动的维度1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三、社会互动的类型(一)顺从型互动1暗示2模仿3从众(二)合作型互动1社会交换2援助行为3互助(三)冲突型互动1竞争2斗争3战争四、集体行为(一)含义:集体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二)表现与特征1表现:1时尚和流行2情绪感染3骚动4恐慌5流言2特征:1自发性2狂热性3暂时性4无规范性5人数众多五、社会交换理论这一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交往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支付——回报——再支付——再回报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它强调个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3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