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東亞經濟概論-5韓國河凡植0953-464-738bsha@nuk.edu.tw韓國(Korea)經歷古朝鮮、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及新羅)、高麗及朝鮮王朝時期,有將近5000年的歷史。韓國經歷36年(1910-1945)的日帝時代,二次大戰之後分裂為二,一個是北韓(NorthKorea),另一個是南韓(SouthKorea),以北緯38度為分界。1948年南韓建立大韓民國政府,而北韓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北韓在1950年6月25日-53年7月經歷韓國戰爭(625事變)後,到目前為止,以停戰線為對峙。由於北韓長期封閉,鮮少與國際社會接觸;而南韓卻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其英文的國名是RepublicofKorea。因此,南韓對外都稱為Korea,國際社會對韓國稱為SouthKorea韓國。發展背景一、政治發展自1948年起,南韓實施憲政民主制度,但是由於韓半島情勢緊張,南韓始終是由軍人控制,並造成威權的統治。在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及1980年代期間,韓國就出現好幾位威權的總統,包括第一任總統李承晚(RheeSyng-man),任期自1948年7月20日至1960年4月26日,這段時期被稱為南韓的「第一共和國」。李承晚總統在位12年,實施威權統治。南韓在1960年的大選,爆發嚴重的爭端事件,引發學生大規模的抗議,導致李承晚於1960年4月26日被迫辭職下台,比任期屆滿提早四個月。之後,從1960年8月至1962年3月,由尹潽善(YunBo-seon)接任總統,採取內閣制(總理:張勉)。這是南韓的「第二共和國」,經歷第一波民主化時期。朴正熙(ParkChung-hee)是南韓的第三任總統,同時開啟韓國的第三共和,而在1972年主導修憲,進入「第四共和國」,一直到他於1979年10月26日被暗殺為止。朴正熙擔任南韓總統長達16年(1963年12月至1979年10月),他最被批評的就是軍事威權的統治,他在政治上逼迫民主化要求及政治對手,但在經濟上奠定韓國發展經濟的基礎。朴正熙總統於1979年10月被刺殺身亡後,由崔圭夏(ChoiKyu-ha)繼任總統,他僅擔任不到一年的總統(1979年12月到1980年8月),就由全斗煥(ChunDoo-hwan)接任總統。1980年,全斗煥是韓國中央情報局長,韓國政局陷入混亂時,他運用其職務,掌握所有的情報資訊,並主導當時政局的發展。最後終於在他的控制及操控之下,全斗煥在1980年9月被推舉為南韓的總統。全斗煥當權之後,主導在1981年1月通過新的憲法,並在1981年2月的總統大選獲勝,因而開啟韓國的「第五共和國」時期。1987年,南韓實施居民投票進行修憲(總統直選制),依照1987年的民主的憲法所規定,總統僅能擔任一屆5年。當時,全斗煥指定參選下任的總統盧泰愚(RohTae-woo),總統大選獲勝,而1988年2月25日就任南韓總統後,韓國就進入「第六共和國」。韓國自第六共和開始,國家領導人都是依照憲政程序產生,每位總統只能擔任一屆,任期五年。金泳三(KimYoung-san)於1993年2月25日接任韓國總統,1992年大選時,民主黨候選人金大中(KimDae-jung,1998年2月至2003年2月)成功政黨輪替,而盧武鉉(RohMoo-hyun,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接任,2002年大選時,大國黨候選人李明博(LeeMyung-bak),成功實現再度政黨輪替後,自2008年2月25日開始領導南韓。二、社會變遷南韓在1970年以前的社會,仍是一個以傳統社群為基礎的國家,農業及輕工業是主要的經濟活動及經濟產值。可是,自1970年以後,南韓開始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不僅鼓勵外資到韓國投資(以日本企業為主),同時亦提供相當多的誘因,獎勵出口。在1970年代期間,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大都相當不穩定,又遭逢持續的越戰(1964-1975),需要大量的後勤物資補給。因此,南韓就和台灣一樣,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主要的後勤補給站。這段時期(1970年代)不僅是南韓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亦是南韓經濟發展奠下基礎的時期,更是南韓開始累積外匯存底的時期。當南韓經濟開始蓬勃發展,社會就開始產生變化,南韓就從一個農業為主的社會,逐漸轉變成為一個以輕工業,及重工業為主的社會。如今南韓出口行銷全世界的產品,已經不再是以人力密集的產品為主,而是以電子工業產品及重工業產品聞名全世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韓國的汽車工業,在1990年以前,韓國的汽車工業大都以進口為主;可是自1990年初起,韓國的現代汽車(HYUNDAI),開始生產出口的汽車。在1990年代期間,韓國的現代汽車在國際市場根本不起眼,也不具備與日去汽車的競爭條件。今天的現代汽車已經行銷全世界,競爭力越來強,雖然仍無法與日本汽車相抗衡,但是現代汽車在市場的佔有率,已逐年提高,顯示韓國現代汽車仍具有雄厚的發展潛力。當韓國經濟開始工業化的同時,韓國社會亦開始都市化,農村人口開始進入都市,造成都市人口的增加,都市的軟硬設備亦開始加強,當然都市的交通建設亦明顯改進。如今韓國已經成為相當進步的工業化及都市化國家。以首爾(Seoul)為例,這是韓國的首都,位於漢江(HanRiver)的出海口,正好座落於韓半島的中央位置。首爾自古以來就是許多朝代的首都,但是首爾的都市化發展,卻肇始於1970年代初期。首爾已經擁有1千萬的人口,大首都圈(包括附近縣市)的人口有2400百萬,相當於南韓全部人口的一半。在這個地區之內,共有四個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所設定的世界遺產:(1)Changdeogung,(2)HwaseongFortress,(3)JongmyoShrine,及(4)RoyalTombsoftheToseonDynasty。對韓國而言,首爾不僅是文化、政治及經濟的重心,而且是韓國社會發展的中心。三、人文背景韓國同時受到中華文化及日本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是中華儒家文明對韓國的影響,是歷史及文化發展而自然形成的。而日本對於韓國的影響,卻是來自日本的殖民統治,具有侵略性及強迫性。因此,直到如今,韓國已經融入儒家文明,對日本文化卻仍有排斥,甚至有些敵意。韓文是由朝鮮大王世宗(1425)創造的,但是,一直到19世紀末,韓國的主要文字都是以漢字。在日本殖民統治朝鮮時期(1910-1945),韓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開始發展,一群有識人士,提倡建立韓國自己專屬的文字,於是在1933年,成立朝鮮語學會,正式開始普及韓文的使用。後來逐漸改革及創造,今天的韓文已經完全沒有漢字,全部都是韓國人自行創造的韓文。韓國文化有一股堅毅、剽悍及不服輸的性格;韓國在最近二十年的經濟發展及成就,更是突顯韓國高麗的獨特文化。韓國在20年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韓國政府於1993年訂定文化繁榮五年計畫,並在1994年設立「文化政策開發院」(或「文化產業政策局」),又於1998年將內閣的「文化部」擴增為「文化觀光部」。自此之後,韓國政府積極開創及發展韓國的文化產業,包括韓國的電視劇、電影、流行歌曲及其他的文藝活動等,金大中在1998年就任總統之初,就公開表示要將文化產業列為二十一世紀的一個重要產業。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韓國的文化產業開始有重大的轉變。以韓國的電影市場為例,首輪院線放映外國電影的比例,自1993年起就逐年下降,從1993年的84.1%下降到1997年的74.5%,2001年的50.2%及2006年的36.1%。反之,放映韓國片的比例則逐年上升,從1993年的15.9%上升到1997年的25.5%,2001年的49.8%及2006年的63.9%。除了電影之外,韓國的電視連續劇(韓劇)近年來更是蓬勃發展,而且其成就更勝於韓國電影的表現,因為韓國電影仍以南韓為主,可是韓劇的市場卻已發行在亞太地區的主要國家。以台灣市場為例,過去台劇及港劇幾乎占領台灣電視劇的市場;可是,如今韓劇卻成獨領風騷,成為台灣市場的重要角色。在台灣的韓流一直在擴散,在每日晚上10幾個頻道播出韓劇、表演及綜藝節目等。最近10年以來,由於「韓流」的來到,台灣人民對韓國的影視明星亦是相當熱忠,甚至擁有大量的粉絲(Fans)。台灣人民對一些有名的韓劇及表演團體亦是耳熟能詳,例如韓劇與演員、綜藝節目與主持人,以及WonderGirls、SuperJunior等當紅偶像團體。這些都是韓國文化產業興起的轉變。經濟情勢一、經濟發展韓國政府於是於1962年制定五年經濟發展計畫,經濟政策為促進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到1967年第二階段,就以勞力密集出口導向產業為主。韓國的工業化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在此時期快速的發展,出口成長每年幾乎都達到40%以上,亦因此韓國每年能夠維持8.5%以上的高平均成長率。1970年代,韓國經歷來自於國內外的變化與挑戰,採取新的保護措施迅速的擴展。特別是當面對全球性石油危機,勞力密集的輕工業感受到來自於工資快速上漲的壓力,韓國府的經濟政策即從原本的輕工業轉向重工業及化學工業。1980年代,韓國政府再度修正其經濟政策,以穩定導向成長為其發展策略。韓國政府採取結構式的調整以促使經濟效率的達成。首先,將經濟政策由成長調整為穩定,逐漸促使經濟開放與鬆綁,進而有私人企業的出現。然而,受到當時政治經濟環境尚未成熟的影響,反倒持續的高成長再度導致工資急遽上漲,伴隨著民主改革,使得此時期的韓國出現強烈勞工運動。到了1990年代,韓國經濟出現結構性的問題,即是「高成本,低效率」的工業結構,由於物價的不穩定和企業經營外部擴展策略的不易變更,使得出現於高工資、高土地價值和高利率,這使得韓國企業的競爭力開始衰退。加上,韓國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外幣流通情況就不斷持續的惡化,貨幣貶值加重企業匯兌損失。此時,正逢韓國總統金大中上任,並進行連串的經濟改革。由於過分重視重工業,造成韓國經濟被少數龐大的家族壟斷集團,這不僅造成經營不靈活,限制創造精神,缺乏競爭能力。而且這些公司與銀行系統有特殊的利益關系,雖然連年虧損,可依然能夠得到銀行的扶持。因為政府與銀行支持,韓國大的公司越不倒閉,卻是釀成銀行呆帳。所以,韓國政府一方面促進了銀行業的重組,另一方面也甩掉了那些超級家族公司的龐大負擔。韓國在1998年金融風暴衝擊的惡劣情況之後,1999年及2000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高達11%以及9%;失業率自1998年的6.8%降至2001年的4.1%。由於全面性經濟改革,韓國投資環境獲得大幅改善,國家信用評等回升至A級,外人直接投資急遽增加,也恢復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度過此次的金融危機。至今,韓國迅速發展還有幾個原因:第一,韓國生產出口高科技、汽車、鋼鐵、石油產品,進口農產品等低附加價值的貨物,讓韓國產生了極大的貿易順差。第二,在遭受1997金融風暴的韓國,證券市場允許外資的進入,韓國的銀行也允許外資佔有一定的股份。第三,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包括發展影視、線上遊戲、觀光等軟性工業。最後,扶植韓國企業發展戰略性的工業,如:DRAM、LCD;世界性的消費品牌;汽車工業。目前相關產品皆已經躍居世界的前三大產業或品牌地位。二、對外貿易與投資由於韓國本身缺乏資源,國內市場有限,因此拓展海外市場,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必要策略。韓國在1960至1970年代期間之貿易政策以積極扶植出口製造業為主,並對進口設置障礙以保護國內產業。至1980年代開始才在多邊架構下逐漸開放國內市場,自1990年代初期起,為實現烏拉圭回合談判承諾,大幅度開放貿易與投資體制,並降低進口關稅壁壘。最近10年來,韓國的貿易成長率為其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的2.5倍,顯示貿易仍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韓國貿易政策強調出口擴張,希望藉由擴大出口以維持貿易順差,進而達到提升經濟成長之目標。對於東亞區域合作的趨勢而言,韓國企業則是選擇擁抱中國,開展所謂「KOINA」(KOREA+CHINA)戰略。強調不再把中國看成外國市場,而是與本國形成單
本文标题:东亚经济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6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