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统计图表 > 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描述)
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钢筋混凝土构件强度计算、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结构延性计算和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的基础,几十年来,人们作了广泛的努力,研究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的非线性性质,探讨应力与应变之间合理的数学表达式,1942年,Whitney通过混凝土圆柱体轴压试验,提出了混凝土受压完整的应力应变全曲线数学表达式,得出了混凝土脆性破坏主要是由于试验机刚度不足造成的重要结论,这一结论于1948年由Ramaley和Mchenry的试验研究再次证实,1962年,Barnard在专门设计的具有较好刚性且能控制应变速度的试验机上,试验了一批棱柱体试件以及试件两靖被放大的圆柱体试件,试验再次证明,混凝土的突然破坏并非混凝土固有特性,而是试验条件的结果,即混凝土的脆性破坏可用刚性试验机予以防止,后来由很多学者(如M.Sagin,P.T.Wang,过镇海等)所进行的试验,都证明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确实有下降段存在,那么混凝土受压应力与应变间的数学关系在下降段也必然存在,研究这一数学关系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但是,对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还不能说已经有了全面的掌握。近年来,随着有限元数值方法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混凝土结构作比较精确的分析了。由于混凝土材料性质的复杂性,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还存在不少困难,其中符合实际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的确定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1、混凝土单轴受压全曲线的几何特点经过对混凝土单轴受压变形的大量试验大家一致公认混凝土单轴受压变过程的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形状有一定的特征。典型的曲线如图1所示,图中采用无量纲坐标。sccEENfyx0,,式中,cf为混凝土抗压强度;c为与cf对应的峰值应变;0E为混凝土的初始弹性模量;sE为峰值应力处的割线模量。此典型曲线的几何特性可用数学条件描述如下:①x=0,y=0;②0≤x1,22xydd0,即上升段曲线xydd单调减小,无拐点;③C点x=1处,xydd=0和y=1.0,曲线单峰;④D点22xydd=0处坐标xD1.0,即下降段曲线上有一拐点;⑤E点33xydd=0处坐标xE(≥xD)为下降段曲线上曲率最大点;⑥当x→∞,y→0时,xydd→0;⑦全部曲线x≥0,0≤y≤1.0。这些几何特征与混凝土的受压变形和破坏过程完全对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2、混凝土单轴受压曲线方程的比较和分析对于混凝土在单轴受压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已经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了多种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方程。(1)Hongnestad的模型00.0020.0038fc0.15fc0u模型的上升段为二次抛物线,下降段为斜直线。上升段:2200022,xxyfc下降段:115.085.015.01,0uuouocuxxxyf式中,cf——峰值应力(棱柱体抗压强度);0——相应于峰值应力时的应变,取0=0.002;u——极限压应变,取u=0.0038。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对x求一阶导数:xy22当x=1时,y=0;当x=0时,y=2。很容易得出曲线满足典型曲线的条件③。在Hongnestad公式中y=2是一个固定值,所以Hongnestad公式只能在工程上作为一个近似公式使用。对x求二阶导数,得:2yHongnestad公式满足条件②。受压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的形状,更敏感地反映混凝土的延性和破坏过程的缓急,以往的曲线公式都不能很好的反映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的下降段,Hongnestad公式不满足典型曲线下降段的要求。Hongnestad的模型一般可以作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实例分析,采用三维模型,对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模拟分析。梁单元类型采用ANSYS中的6面体8节点单元。在ANSYS中需要输入的物理参数有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的材料力学指标的标准值,查得相应的取值,对混凝土简支梁进行数值分析。Hongnestad的模型已经纳入CEB-FIPMC90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Saenz的模型表达式:2)2(1xxNNxy在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需要满足条件①②③⑦,显然Saenz公式满足条件①⑦。下面看是否满足②③。上升段曲线对x求一阶导数得:22)2(1xxNNxNy容易得:Nyyxx01,0,满足条件③。Saenz公式的sxEENNy00,其值对于不同强度的混凝土是变化的。曲线对x求二阶导数:3223)2(1)2(26)2(8)84(22xxNNNNxxNNNNNxy则:2101840)2(2NNyNNyxx因为sEEN0显然N1且N的值是变化的,对于Saenz公式只有2N时条件②才满足,所以只有当2N,即混凝土的初始弹性模量和峰值割线模量的比值大于等于2时,采用Saenz公式才是合适的。当N小于2时,Saenz公式则不能成立。实际应用中,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总是强令N=2,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时Saenz公式不能反映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峰值部分比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峰值部分更为扁平这一事实。即不能满足特征⑧。在工程应用中,Saenz公式就可以作为FRP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的曲线模型,进行建模分析。Saenz基于Pantazopoulou的研究成果,引入体积应变v。lclcv2式中,,,lc分别为轴向应变、横向应变和环向应变,对于圆柱体,l,规定压应变为正,拉应变或者膨胀应变为负。将FRP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分成3段:)0005.00(ccccE)00206.00005.0(seccccE)00206.0()00206.0(0,ccccctvccEf式中,cocfE5700;0,vcf为体积应变为0时的轴向应力;)00206.0()(0,ccvcccctffE。在第二阶段约束混凝土轴向应变与横向应变的关系为00206.00005.000156.00005.0000618.02.02cccl割线模量为AcEE11sec,式中,A为面积应变,对于圆柱体,lA2;为割线模量软化率,310)44.114.3(p,其中p为极限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比值绝对值。21ClecclupKC式中,21,CC为参数,分别取6.21和0.63;rupfflu,;leK为FRP,侧向有效刚度,02cfflefDEtK。本模型先通过式21ClecclupKC计算cc,再根据式ccEsec计算ccf。上述模型是在FRP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双直线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分段式模型,它回避了FRP约束力的变化过程,极大简化了计算过程,适用范围较广,但它的精度受峰值点或极限点应力、应变的计算影响较大,且没有明确的物理含义。(3)清华大学过镇海教授提出的模型过镇海教授提出的应力应变全曲线模型为两段式模型。)1(1)1(10)2()23(232xxxxxxaxaaxy式中,,a分别为使用年限t的函数。由公式中参数,a的物理意义可知:a值小和值大,则曲线陡,曲线下的面积小,表明此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小,残余强度低,破坏过程急速,材质较脆,接近于使用年限长的混凝土;反之,a值大和值小,则混凝土变形大,残余强度较高,破坏缓慢延性较好,适用于使用年限短的混凝土。本着这样原则,将公式的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下降段与试验所测的不同使用年限的既有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上升段、下降段分别相比较,选取一个吻合程度最好的值,具体数值见表l。根据a、值与使用年限t的关系,对其进行非线性拟合,可由下列公式确定:)2(6.193.0)46.261(ea)3(75.007.11)76.131(e图1参数a与使用年限的关系图2参数与使用年限的关系图1、图2表示参数a、试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的比较,吻合程度较好。这样,将a值和值直接代入式(1),就可以得到不同使用年限既有未碳化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如式(4)所示:)76.131()46.261(23275.007.11)4(6.193.01)1(10)2()23(eeaxxxxxxaxaaxy式中,t为混凝土的使用年限。图3不同使用年限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较同强度养护28d的新混凝土和既有混凝土的试验平均应力应变曲线与按式(4)计算的理论曲线的比较如图3所示,试验曲线与理论曲线吻合得较好。清华大学叶知满对掺F矿粉或粉煤灰高强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时,对下降段曲线采取的就是过镇海教授的模型。xxdxy2)1(式中,dxfycc,,——下降段参数,经统计可得d与cf关系式为(参图4)24)1026.7(cfd图4下降段参数d随cf变化关系图5给出了理论方程与实测曲线的比较,可知理论方程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图5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的比较3、结束语建立混凝土轴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数学模型,首先要弄清楚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几何特点,观察和分析实测应力应变全曲线,通过与典型试验曲线的比较,分析Hongnestad公式、Saenz公式和过镇海提出的公式在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下降段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拟合情况。Hongnestad公式在上升段拟合较好,但下降段不分强度大小,斜率一律为-0.15,与典型试验曲线相差太大,不切实际,不适用;Saenz公式在上升段曲线存在明显的问题,在sEE0偏离2较多时,不能很好反映混凝土单向受压试验所表现出的全部特征;清华大学提出的公式在上升段和下降段的拟合都较好,建议采用。较好的应力应变表达式,首先应该符合实测的应力应变曲线,由于它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有相当的分散性,所以公式应尽可能有较大范围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参考文献[1]叶列平.混凝土结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曹居易.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J].[4]李义强,王新敏,陈士通.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比较[J].公路交通科技,2005[5]邓宗才,李建辉.FRP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模型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6]叶知满.掺F矿粉或粉煤灰高强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7]袁发顺,胡夏闽.混凝土应力应变上升段曲线的一个最佳模式[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8]孟丽岩,王凤来,王涛.既有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方程的研究[J].[9]刘世华.混凝土全应力应变曲线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0
本文标题: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描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9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