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0中国经济专题第8讲
CCER双学位2010春季课程中国经济专题:第8讲周其仁@ccer.edu.cn上讲小结•“国企”性质•不是自发产生的市场经济组织,而是国家“建构活动”的产物;•国有经济的法定所有者是“全民”,但实际控制、管理、运营的则是作为代理人的自然人;•法定产权与事实上产权的不一致;•国企改革的路径•首先开放市场,让国企参与产品市场的竞争与要素市场的竞争;•国企控制权由此从行政机关转向厂长、经理•如何激励、约束业已下沉的国企控制权?•国企改制的逻辑:案例及其对照•“制高点”的由来•关于垄断的经济分析•政府管制市场–“管制资本主义”样本:美国–关键部门国有化与“英国病”–管制改革•中国:从全盘国家垄断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电信业开放竞争为例第8讲制高点开放•列宁在革命前夜的构想——全体人民成为无产阶级超级国家公司的雇员——在胜利之后,经“战时共产主义”的检验,被证明不是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1921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布尔什维克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即“制高点”(commandingheights),包括钢铁、铁路、煤炭等重工业,以及银行、通讯等大服务业,同时开放小工业、商业和农业,允许“小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活跃,发展生产力。•针对党内“左”的批评,列宁论证只要无产阶级控制了“制高点”,就可以利用“小资本主义”走向程度更高的社会主义。•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收紧了国家对制高点的控制,直到实施全盘中央计划,规划、控制、管理经济的一切方面。“制高点”的由来关于“垄断”的传统分析•“垄断”定义:市场上唯一的供应商(或惟一的买家)。•行为特征:垄断厂商背离最优产量和价格,经由最优垄断产量和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是“成本优势”造成了垄断吗?–“自然垄断”:因为成本优势使得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在技术上更优•批量生产、单位生产成本随生产规模增加而下降的实例–矿泉水、图书、鞋、经济学大课–如果都是“自然垄断”,为什么没有出现“独家供应最优”?–忽略了潜在竞争者和进入者–忽略了生产成本以外的费用区分“垄断”•“垄断”来自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独到品质,这种独到性的程度越高,垄断的程度也就越高。•问题是,维持“品质独到”可以经由不同的行为,我们应当据此区分“垄断”的不同性质•天赋•创新•作为竞争的结果•法律或行政的市场禁入/限入–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和版权–市场活动的政治、宗教或法律的禁止或限制•所有带来垄断的成因,只有最后一种是完全不鼓励生产、创新与交易行为的•从权利角度区分“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美国的《反垄断》传统•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法(ShermanAntitrustAct)–背景–主要内容•禁止企业以托拉斯的形式联合起来施行贸易限制;•禁止企业的垄断行为和垄断企图•美国反垄断的处置:–法官判决分拆,或不批准合并和兼并(预防性限制);–政府接管、政府专营或授权专营(绝少用);–管制•限价或制定服务费率的成本;•发放许可证(License:由管制机构颁发的一种许可状、证书、批准令、登记、特许状、会员资格、法律豁免书或其他的许可证明);•制定产品、服务、工作场所或环境标准•反垄断大案–1911标准石油;1945美洲铝业;1972IBM:1982AT&T政府管制市场•美国的宪法和政治传统,一般不允许政府直接拥有市场主体,再与纳税人争利,但允许政府用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管制”市场活动主体的某些行为;•背景–《制高点》:国家对革命、大战、萧条以及工业化需要的社会保障压力的反应;–所谓“市场失败”(marketfailure);•“社会成本问题”(外部性);•市场有垄断趋势–消费者权利和环境保护运动•分叉点•中央计划经济还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全盘国有化还是“由政府管制的自由企业制”?“管制资本主义”样本:美国•国会授权的管制机构(第四权)•1887年-1997年:14个联邦机构和100多个州的机构被授予管制公司活动的权力:•全部竞争性行业里涉及垄断的行为;•运输、通讯和能源销售的价格;•银行、证券和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涉及安全、卫生和环境的标准;•对特殊生产者(农民、低收入工人)和特殊消费群的保护;•1975:联邦管制机构控制着24%的GDP•悖论——为了消除市场里自由竞争产生的垄断,把政府的强制垄断力引入市场管制意图与管制效果•关于价格和进入限制的研究–1970年前公用事业和运输业的价格水平没有什么影响;70年代,管制降低了价格,但服务质量问题上升;–行为变化:关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后的存活率)管制的研究;–管制并不免费:影响管制立法的费用;识别费用;管制时滞;管制负担;–其他影响效果的因素•管制本身可能限制市场竞争关键部门国有化与“英国病”•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思潮–1944年贝弗里奇报告:“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垄断的国有企业和垄断的工会–“英国病”•撒切尔改革:privatization–商业化、公司化、非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国家全面退出企业•1983:北海石油天然气公司•1984:英国电信公司•英国煤气公司、英国宇航公司、英国钢铁公司、英国煤炭公司、铁路公司、国有供水供水、国有电力垄断集团•由英国私有化带来对建立管制的需要美国70年代中的“放松管制”(deregulation)•30年河西、30年河东•公众对管制负担和管制效果的抱怨•经济学家对管制方案的批评•里根治理国家的理念•“开放天空”——美国航空业的管制放松•1978年撤销联邦民用航空局;•定价和准入:强化市场竞争•Kahn的故事:“带翅膀的边际成本”•“自然垄断”行业开放后的竞争之道•进一步的尝试•“污染权”买卖•快递业开放•加州监狱民营化•积多年教训,要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怎么改?——“摸石头过河”,没有既定的路线图–农业与农村–城镇小服务业–小工业/一般制造业/钢铁、机械设备(汽车、船舶)–基础设施建设–民航、电信、铁道–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网路营运–住宅(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国防工业•重新定义“制高点”,重新探索制高点的管理运营模式中国的选择案例电信业开放竞争垄断经营商民营化增值服务自由化在固定线路和移动电话市场引进有限的竞争电信业受到全面管制或由国家垄断经营全面竞争的电信市场I、政府垄断II、逐步开放III、彻底开放英国模式:大事记•虽然英国被称为电信市场开放的“欧洲模式”代表,但无论固线经营、国际长话经营、移动电话还是有线电视经营,都是从开放数网竞争入手的。这与美国电信的开放路线是一致的。•1982年,英国电信管制当局授予Mercury集团建立和经营独立于BT之外的独立网络,并提供各类电信服务的牌照。BT对英国电信市场的垄断从基础网络层次被打破。1983年,BT和Mercury获得7年期长途固线电话服务牌照,形成两网竞争模式。1991年,英国向所有国内外有兴趣经营固线的商家开放固线市场。•1982年后,国际电话业务也是由BT和Mercury两家提供;1997年,英国向46家国际国内经营商发出经营英国国际电信设施和服务的牌照。•在移动电话市场,1985年,英国授予两家公司(Cellnet和Vodafone)25年期的经营移动电话网络建立和服务的牌照;1991年后,移动电话牌照增加为4个。•1991年,英国结束有线电视的垄断经营;1993年,管制当局修改宽带有线电视牌照,允许经营商传送电话,进一步增加市话网络的竞争。•英国一方面通过数网竞争开放电信市场,另一方面对员独家垄断企业BT进行私有化改造。1984年,BT成为公开上市公司,向公众发售BT51%的权益;1991年,政府持有的BT的股份从47.7%下降为25.8%。美国怎样开放电信业?•1959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批准一些大公司建立自己的微波通信网络;•1969年,FCC许可设立新的电信公司来向没有能力自行建网的公司提供微波电信服务,MCI公司由此应运而生;•1970年代中叶,MCI向市场提供普通长话服务;•FCC有步骤地推动电信开放,强制电话公司必须允许顾客自行选择相关的通话设备。•1974年下半年,美国司法部依据反垄断法起诉AT&T在经营长途、市话和电信设备市场上的独家垄断;•1982年法庭判决将市话业务从AT&T中独立出来,并且分成7个独立的地区贝尔公司来营运。这一“肢解”决定从1984年1月1日执行。从此,RBOCs经营市话和地区性长途,AT&T经营长话、设备制造和贝尔实验室。美国电信业从一家独霸变成了一个“分立的”(balkanized)部门;美国怎样开放电信业?(续)•1984年美国国会的《有线通讯法案》减少了对有线通讯业的管制,但仍然禁止地区性市话公司染指有线电视业务。•80年代中叶以后,美国电信业进入“打破独家垄断、鼓励分立”的发展阶段,形成了长话、市话、有线电视、电信设备制造和信息服务多家分立,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不过各家之间互相进入的竞争还是受到规制。•从1984年到1996年,电子和数字传输技术革命席卷美国和世界。其结果,一方面几乎所有电信服务的成本都显著地下降;另一方面,各个“分立”的电信网络复合、特别是电话、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三网合一的技术前景,清楚地显示了出来。•1996年美国通过的新的电信法,超越“分立”管制,允许长话、市话、有线电视和其他信息服务公司互相进入、交叉经营。•1996年以来,长话公司重新“进攻”地方和市话市场的努力,一直没有间断过。地区小贝尔业通过并购重组,准备参加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AT&T购并TCI•AT&T将提供:•7000万远程用户,400万无线用户,110万拨号上网户,1500万企业用户•250个城市teleport的地方网络•品牌和知名度•12.8万员工•1997年营业额5132亿美元•TCI将提供:•1400万有线电视客户,网络覆盖3300万户美国家庭•提供家庭网络、连接线网络其他节目•连接有线光缆和体育网络•3.15万员工•1997年营业额75.7亿美元1998年6月24日宣布480亿美元的联姻长途进军市话的战略通道依托宽带实现数字化交汇国际电信市场开放的步伐加快•1984:分拆AT&T,BT民营化,出售51%股权•1985:NTT民营化•1988:日本放松对移动电话的控制•1992:印度开始电信民营化•1994:日本放松固线业务管制,3家长话商•1995:印度发出民营移动牌照•1996:德国电信民营化;美国新电信法•1997:法国电信民营化•1997:69个国家签订了基础电信协定(WTO电信协定)•1998:巴西电信民营化;NTT移动上市;美国电信业大合并•1999: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电信市场开放全球背景和中国的机会全球背景•各国电信开放•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的图象、声音和数据传输一体化•信息产业革命•新的经济结构变化中国的机会•满足经济转型中巨大的通讯需求•汇入电信和基础产业开放的潮流•以信息技术改造庞大的传统产业•原先是靠财政维系的基础服务;1980年中央书记处决定通过收取“初装费”发展电信;•到1999年,拥有1.07亿固线电话客户,4324万户移动电话客户;国际线路总容量351M;是全球第二大电信网;•单位电信资源的营业额很小,但业务总量增长迅速•市场的行政性独占和垄断•面临市场供求形势、技术变化和体制改变三大挑战中国电信业概貌19991998年中国电信市场结构中国联通-5%的手机市场-几十万门市话-1%的业务量中国电信-独家国际国内长途-独家数据传输-几乎独家市话-垄断的移动电信-垄断的卫星中国广电-100%有线电视传输中国早已数网并存,但缺乏有效竞争重组中国电信:复合的动力–电信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国际电信业开放的影响–当届政府“政企分开”的改革–电子设备生产商–消费者–舆论–学术界的批评与辩论•基础网络国家垄断•电信、广电两网分立•三网合一、数网竞争–中国电信的竞争者•改革中国电信业:分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电信重组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统一、先进的国家公用信息基础网络;这个网络,或由国
本文标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0中国经济专题第8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9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