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实践运用1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09级姓名王改改论文题目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实践运用指导教师魏垚杰职称讲师2013年5月3日学号:20095162030目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实践运用学生姓名:王改改学号:20095162030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指导老师:魏垚杰职称:讲师摘要: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其工作重心已由重视申报转入对保护方式的探索和保护措施的细化。近年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它自运用以来不断取得突破,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并成为了非遗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但是,它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必须进行学理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为此,本文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这种理念,结合周口杂技发展的具体事例,探讨它在非遗保护中的实践运用。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口杂技;生产性保护;实践运用Abstracts:WiththedeepeningofChina'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theworkingfocushasbeendeclaredbyattentiontorefineontheprotectionoftheexplorationandprotectionmeasures.Inrecentyears,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productionmodehasbeenputforwardedonthebasisofsummingupexperiences.Itcontinuestomakebreakthroughssinceithasbeenused.Italsomakesth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fullofnewvigorandvitality,andbecomeoneofthebasicway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However,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productionmodeisanewthing,Wemustlearntoexploreresearchandpracticeiton.Therefore,thispaperwillanalyze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concept,withthecombiningoftheexamplesofZhoukouacrobaticsdevelopment,exploringitspracticeinthe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pplication.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ofZhoukouacrobatics;production;application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需要科学完善的保护制度和切实有效的保护举措。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到一个整体性全面保护的阶段。生产性保护方式就是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的提出与具体实施,将非遗保护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我国今后非遗保护与发展提出了又一个具体有效的措施。但要将这一概念上升为非遗保护的理念经历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路径,并对其在实践中注意处理好的关系做出进一步解读,具体结合周口杂技发展事例,探讨了这一理念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影响,阐述对“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的运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认识。一、“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价值目前,我国在针对非遗的保护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保护方式,即“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而在上述保护方式中,生产性保护方式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一)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过程“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6年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撰写)一书中。书中虽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却指出它是非遗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原则。2009年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活动中首次对“生产性保护”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2011年10月,文化部命名公布了41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①2012年初文化部蔡武部长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指出:“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论坛上,与会专家将“生产性保护”由传统技艺类项目延伸到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生产性保护”由一般概念上升为非①殷海霞:《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究——以阳新补贴为例》,《大众文艺》,2012年第2期,第3页。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二)生产性保护理念提出的必要性近年来,国家根据不同非遗项目逐渐探讨其适合的保护措施,非遗保护愈加受到关注。1.某些非遗本身具有生产性近些年来,中国各地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项目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然而,这类非遗进行保护,必须注意和研究其生产的性质。因为,他们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其技术内涵和文化属性主要依存于生产的实践过程、形态特征和功效作用,也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可见,对于非遗中部分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项目,让它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保持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是一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保护之路。2.非遗具有活态传承的特性非遗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遗产的生命力,促进其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根据不同类型,保护其活态传承的方式也应不一样。进行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既可保持传统技艺的活态性,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与时俱进并切合当代社会需要。因此,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生产性保护,无疑是传承、利用传统技艺等这类非遗的最佳途径。生产性保护就是为实现上述目标而提出的一种分类保护方式。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增强这类非遗生命力、促进其活态传承最为有效的措施。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提出拓宽了人们认识和使用遗产的思维,使人类对遗产的保护增强了信心,丰富了方法,提高了实践水平。二、“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在实践中的关系解读所谓生产性保护,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生产性质的保护手段。与博物馆式的保护以及其他的保护方式相比较,对于传统手工艺这类具有生产性的非遗保护而言,生产性保护无疑是其最为合适的保护手段。从本质上来说,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根本目的是通过生产实践,促使传统文化遗产找到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实现非遗的传承与振兴,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起一套非遗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一)正确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生产性保护从理念提出时就难以回避的问题。近年来,一些企业在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出现的过度产业化、商品化、机械化倾向,不仅违背了生产性保护的实质和目的,而且对非遗造成严重的扭曲和破坏。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先认识和理清生产性保护的两项任务:首先,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差异性要想得到切实的维护,就不能不在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上着力,扩大生产,获取经济效益是开展生产性保护的首要条件。如果不能够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那么,项目生产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不能够持续,也就无法吸引从业者和学艺者,更谈不上活态传承。其次,生产性保护的立足点在保护上,以尊重和保护非遗的原真形态和文化内涵为前提,实现其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是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其经济资源加以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其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①(二)生产性保护不同于产业化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产业化”是将非遗变成一①翟群:《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重要途径》,《中国文化报》,2009年第1期,第2页。个经济产业,采取市场经济的运作形式,以“低成本、高效率、大利润”为目标,进行“集约化、批量化、自动化”的大生产,其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中心”。而“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护非遗的原真形态和文化内涵、尊重非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借助市场化和产业化手段,将转化文化产品,产生经济效益。①产业化可以成为某些非遗项目的一种发展模式,但非遗的发展不能以“产业化”为导向。对于一个以突出地方文化个性为特征,以保证文化多样性为目的的非遗的保护工作来说,产业化的方式是与非遗保护的宗旨相反的行为。因此,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要摒除以纯粹的“产业化”为导向的观念,树立以“产业化”为发展路径,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和文化内涵的理念。三、“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在实践中产生的影响“生产性方式保护”概念的提出与具体实施,经过不断摸索,将非遗保护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在保护非遗方式的探讨和思考过程中,生产性保护是专家和学者争论比较多的一项保护办法。下面结合生产性保护方式实际运用于周口杂技的发展事例,对其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周口是我国杂技艺术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志记载,周口民间杂技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口就有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可谓源远流长。在周口市的淮阳县,“杂技棚连棚,会师陈州城”的盛况,在每年二月的太昊陵古庙会都会上演,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前来观看。因此,千百年来,每年一度的淮阳太昊陵古庙会就是杂技展演的大舞台,丰富多彩的节目,悠久的传统,构成了周口杂技独树一帜、绚丽多姿而古朴大方的艺术特色,卓立于中国杂技艺术之林。2004年10月,周口市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成为全国唯一市级获此殊荣者,项城“余家杂技”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已成为周口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展示周口形象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一)生产性保护方式成效显著①汪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艺苑》,2011年第2期,第3页。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目前,我国“非遗”资源有近87万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1219项。经文化部分3批评审认定,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已达1488人;设立了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①此外,我国第一部保护“非遗”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出台,这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全面进入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生产性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多元化保护机制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周口杂技的发展,开始呈现“传承能力增强、项目带动发展、品牌影响提高”的态势,这一良好态势整体上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1.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传承能力不断增强不断提升非遗的传承能力,是生产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产性保护实施的过程中,也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拥有悠久杂技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周口杂技敢闯敢为,不断创新,注重快速接轨市场、走向市场,现已形成杂技团体和杂技班遍布城乡,且实力雄厚、技艺一流,具有典型的广泛性、群众性和代表性,而且有一大批杂技界精英携团队常年在海内外巡回演出,还多次出访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成为国内外民间杂技舞台上的一支劲旅。这正是对传统杂技技艺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科学实践,对提高其传承能力极具意义。2.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项目带动经济发展近年来,周口市政府根据杂技自身保护的特点
本文标题: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实践运用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9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