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字的起源人類有了語言,就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語言、交流資訊。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文字更打破了語言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送到遠方,擴大了語言的交際功用。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福建闽越先民的发源地█结绳说《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原始社會部落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八卦说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這話的意思是:古人庖羲氏為天下之王後,開始以八卦圖說及書契來代替結繩,書文圖籍由此而生。《易緯‧乾‧鑿度》認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澤字的古文。█河图洛书说《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祕!神祕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辭海》「河圖洛書」條下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揭開此說的神祕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繫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仓颉造字说「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用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宋代淳化年間,有一部著名的書法集子叫《淳化閣帖》,其卷五載有古篆書二十八字,傳說是倉頡所寫。█图画说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於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質應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號,當時正處在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個鳥形圖案,與古漢字中的「鳥」(上行)和「隹」(下行)對照,十分相似。《說文》說,「隹」是短尾鳥的總名。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盆上的鸟形图案与鱼字仓颉造的字关于汉字起源的时代问题漢字起源的時代問題一向為學術界所關注,而焦點一直集中在研究遠古陶器上的刻劃符號(簡稱陶符)。值得關注的是:陶符年代屬大汶口文化晚期,約當4,800年前,而大汶口文化晚期象形陶符的狀態及性質,與商代青銅器銘文初興階段單個族徽類似。大汶口文化陶符和古漢字亦顯現出息息相關、一脈相傳的特質。汉字的发展史距今約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殷周時代,可以稱之為「甲金時代」。甲骨文和金文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漢字體系,其單字的數量已達到4,000-5,000個,足以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甲金文字的構形,以既生動寫實又簡易明快的象形字、會意字為基礎,大致上具備了後世歸納的「六書」體式。1、甲骨文甲骨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特指商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所記的文字。殷人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漁獵、出入、年成、風雨陰晴、疾病禍福等,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烏龜殼(主要是龜的腹甲版)或者其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後鑿鑽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顯示裂紋。他們在卜兆旁邊刻上文辭來記錄向神鬼詢問的內容、神鬼的啟示以及後來事情發展的結果,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辭,或者叫做殷墟卜辭。其實,另有一些特殊刻辭並非用於占卜,而是主要用於登記龜甲獸骨的來源、數量、整治的過程,以及有關人員的名字等,內容往往十分重要。牛骨摹本及释文龟甲摹本1.1甲骨文研究专书:(一)中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專書《鐵雲藏龜》劉鶚編著(二)中國第一部考釋甲骨文的專書《契文舉例》孫詒讓編著(三)甲骨文著錄、考釋專書《卜辭通纂》郭沫若編著(四)甲骨文單字彙編《甲骨文編》孫海波編著(五)甲骨卜辭綜合研究專書《殷虛卜辭綜述》陳夢家著(六)甲骨卜辭綜合研究專書《甲骨學》嚴一萍著(七)甲骨文考釋專書《甲骨文字釋林》于省吾著(八)中國現代甲骨學方面的集成性資料彙編《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編輯工作組集體編輯(九)甲骨文單字考釋彙編《甲骨文字詁林》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十)西周甲骨卜辭綜合研究專書《西周甲骨探論》王宇信編著(十一)甲骨卜辭綜合研究專書《甲骨學一百年》王宇信、楊升南主編)1.2甲骨文发现的过程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水邊,有一個叫小屯村的地方。一百多年前當地人在刨地時發現了一些骨片,上面還有刀刻的痕跡。一位姓範的山東商人收購了一些骨片,跑到北京,請他的老鄉王懿榮鑒定。王氏認為上面刻劃的是一種已經失傳了的古代文字。王氏即是鑒定出商代龜甲獸骨文字的第一人。時在1899年。王懿榮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時候殉職了,他所收藏的甲骨歸於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劉鶚。劉鶚,字鐵雲,他把所收藏的甲骨片編為《鐵雲藏龜》一書,該書即是第一部甲骨文著錄書。1908年,著名考古、文史學家羅振玉首先弄清楚了甲骨的出土地點,隨後他和著名學者王國維考定小屯村一帶是商朝晚期都城。由於羅、王的這些重大貢獻,所以初期的甲骨學常被人稱為羅王之學。羅、王之後,郭沫若、董作賓、唐蘭、于省吾、胡厚宣、陳夢家等著名學者,也都在甲骨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現在日、韓、英、美等國都有不少學者在從事甲骨學研究。1928年以後,在小屯村及其附近做過多次科學發掘,先後出土龜甲獸骨達十多萬片。根據地下發掘文物得知,小屯村原來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後期的都城,有273年左右即為晚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區域。周武王滅商後,這裡淪為廢墟,因而叫做「殷墟」、「殷虛」,「虛」是「墟」的本字。1.3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單字約有4,000,已識1,500左右,未識的多屬專名、僻字。甲骨文象形性很強,但已「六書」齊備。前後期字形有比較明顯的歷時變化,各期之間,各期之中,部分字有多種寫法,缺乏統一、固定的樣式。因以銳器刻就,所以筆畫多呈線形,相當均勻。圖中為牛骨摹本及其釋文,內容是干支表。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干支字因為常用,筆畫相對簡單一些,大都用假借字。如「甲」是鎧甲之甲的本字,象形;「辛」是古代的一種刀具,象形;「巳」借用「子」字;「酉」本象酒罐之形。1.3.1举例2、金文金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又稱吉金文字、鐘鼎文字、鐘鼎彝器款識等,主要是指商周時代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中國大約從夏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晚商達到鼎盛階段。當時的青銅器上常鑄有作器者的族名、私名和所要祭祀的祖先名,字形比較原始,字數由少到多,能很清楚地反映出漢字發展演變的脈絡。商末周初一段時間,青銅器冶煉、鑄造技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殷周王朝用大量的青銅賞賜貴族、大臣。這些人鑄造青銅器時,往往要刻鑄銘文來記述時王的恩賜,頌揚祖先的功烈,企望長久地留傳給子孫後代。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說:著有族名金文的銅器,時代往往比早期甲骨文晚,甚至在西周早期的銅器上都還時常能看到這種金文。但是它們的字形卻比早期甲骨文更象形。這種現象應該是古人對待族名的保守態度造成的。汉出土青铜器铜钟铭文族名金文与甲骨文的比较2.1金文的研究专书兩周金文的發現最早可以前推到西漢。《說文解字》注意收錄郡國山川所出鼎彝等「前代之古文」。對兩周器物進行專門收集和研究是從北宋開始的,如呂大臨的《考古圖》、薛尚功的《歷代鐘鼎款識法帖》都非常有名。民國以來,有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劉體智的《善齋吉金錄》等收錄金文頗富,而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等研究極為精深。金文文字方面的重要工具書有容庚的《金文編》、周法高的《金文詁林》等。金文研究真正走上科學軌道,以郭沫若《大系》的面世為典型標誌,因為在《大系》之前,學者們還無法對青銅器進行準確斷代,更無法認識許許多多族徽文字的性質,對於一些疑難字詞的解釋也帶有較大的隨意性,而《大系》正是在這幾方面都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大系》運用「標準器比較法」,集錄考釋了西周諸王之器137件,東周列國之器114件。出土商周最长的一篇铭文2.2金文的字形特点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4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確定的字)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雖不一定準確,也相差不遠。同甲骨文相似,金文也是以象形字為基礎,象形性很強,「六書」齊備。因係範鑄成字,所以筆畫大多肥胖,但不如甲骨文那樣均勻。這些是金文字形方面較為突出的特點。周武王時的《利簋》銘文中,記有武王伐紂滅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與史書所載相符。讀法如古籍順序:武(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克聞(昏)夙又(有)商。辛未,王才闌(管)師,易(賜)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旃公寶尊彝。周武王时的《利簋》铭文周懿王时的《大师利簋》铭文3、战国文字戰國文字處於從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金文向秦漢時代的篆文、隸書過渡的重要階段,內容比較豐富。依據記錄文字的材料,分石鼓文、盟書文字、簡帛文字、璽印文字和貨幣文字,下面逐一介紹。战国时期发行的刀币嘉祐石经█简帛文字出土的文物資料證明,從戰國到魏晉時期,人們主要是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來寫字的。竹片叫簡,木片叫札或牘,統稱為簡牘。若干簡編綴起來叫策(通「冊」),連稱「簡策」。漢武帝末年,魯共王為擴建宮室,拆毀了孔子的舊居,在牆壁中發現了大量的戰國竹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發現的一批竹簡。晉武帝時汲郡有人盜掘戰國時代魏襄王墓,從墓中掘出帶字的竹簡好幾十車,是中國歷史上竹簡的又一次大批發現。由於竹簡上的戰國文字是用古隸寫成的,起筆較尖,末筆較重,形似蝌蚪,因而人們叫它「科斗字」。人們常常「簡帛」並提,簡指簡策,帛指帛書,是按材料稱呼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名刺木牍█盟书文字1965年出土於山西侯馬晉城遺址的戰國初葉的盟書文字,不僅是中國早期盟書類文獻的典型代表,更是早期毛筆字文獻的典型代表。「盟書」,也叫「載書」,是記載盟誓約信的專門文書;一般一式多份,一份收藏在盟府,一份埋藏在地下,另一些則分由與盟者保管。侯馬盟書大多是用毛筆書寫於圭狀的玉石片上,其字體雖跟當時的銅器銘文近似,但較少雕琢之氣,要顯得自然得多。宗盟类盟书的摹本(正反面)█石鼓文古人為使自己的事蹟或思想流傳後世,除了在青銅器上鑄制文字,或在竹簡帛書上書寫文字外,也在石頭上刻寫文字。中國現存最早的長篇石刻文字,就是大約於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的《石鼓文》。《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天興縣(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發現的,共約700餘字,分刻於十面石頭之上。石頭直徑三尺有餘,形似大鼓,於是人們就叫它石鼓。石鼓上的文字
本文标题:文字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1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