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科学概念与儿科学发展史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的概念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就是研究该阶段有关疾病的防治,促进身心健康及正常发育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科学,它既有中医的特点,又有儿科的特点。中医的特点是指中医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儿科的特点是指儿童的生理、病理;疾病的分类、发病、疾病发展的特征及疾病预后的特点等均有自己的特殊性。现代中医儿科学的特征中医的特点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儿科学的治疗手段(预防手段)年龄特征生长与发育生理与病理喂养与保健疾病(与内科及其他各科的不同点,如外科、妇科、五官科、眼科等)现代医学在中医儿科中的特征年龄分期概念的体现预防接种生长发育的评估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其他特征:儿童妊娠史、出生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等。现代医学对儿科的基本认识: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及精神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遗传性先天性疾病最为多见;感染性及后天性疾病易于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一时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超成人阶段。儿科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的范围既有医疗,又有预防,又涉及到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目前的任务是防、治结合,长远的任务当以“健康的儿童、为人类的未来”为出发点,为改善下一代的体质而倾注全力(如计划生育、孕前及产前保健、减少先天畸形和智能低下,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等都是重要的妇幼卫生项目;围生期保健、新生儿及婴儿保健及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儿童保健都是重要的儿童保健工作。)。儿科学与成人医学的不同点解剖方面(各个系统如呼吸、消化等)生理方面(如年龄越小,生长越快,热量需示越大:成人209J/KG;儿童460~502J/KG)疾病方面免疫方面诊断方面预后方面预防与治疗儿内科与其他各科的协作案例一肺风痰喘案[病者]王姓孩,年一岁二月,住琶山。[病名]肺风痰喘。[原因]素因儿衣太厚,内有伏热,继因风伤肺而暴发。[症状]身热面红,顿咳抱首,痰鸣气壅,忽然大喘,胸高鼻煽,右胁陷下。[诊断]脉不足凭,看指纹青浮而滞,此内经所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龚云林所云:“俗称马脾风”也。小儿最多,病势最急而险。[疗法]必先辛凉散其风,故以薄荷为君,辛润(害谷)其痰,故以梨汁、姜汁为臣,然病势如此急烈,不得不用急救之药,故以保赤散为佐,庶能降痰如马,使以白蜜,不过缓保保赤散之烈性而已。[处方]薄荷一厘雪梨汁一杯生姜汁两滴净白蜜一小匙,上药和匀,器盛,重汤顿一时许,调下保赤散三厘。[效果]一剂即大吐痰而热退,二剂喘鸣已平,即能吮乳。原方去保赤散,薄荷霜,加鲜桑沥一小匙,疾竟全瘳。(保赤散:出自《古今医方集成》,又名保赤万应散;方为巴豆霜、天南星、六神曲、朱砂。散剂,每袋为0.1克,半岁至周岁服一袋;周岁至四周岁服两袋,白糖水调服。录至《全国名医验案类编》P.55)中医诊断上的特点病机特点治疗特点剂型特点疗效中医儿科学的三个基本特点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病种、病因与成人与不同疾病的预后、治疗与成人不同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生理、病理、预防、护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小儿疾病在病因上较成人单纯,以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先天因素居多;肺、脾两经疾病占大多数。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如水痘、麻疹、手足口病等;对某些疾病则不易罹患,如中风、冠心病、前列腺炎等。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1.小儿疾病①《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婴儿瘛”《说文》:“瘛,小儿瘛病也”。②《内经》:“乳子而病热”“乳子中风热”、“胎病”。2.小儿医:扁鹊。“小儿医”是关于儿科分科的最早记载。3.儿科辨治体系①《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泄泻、喘史等病证的诊断与预后。《内经》中有关儿科的理论:《灵枢卫气失常》“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通平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日: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日: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歧伯日: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何?安所得之?歧伯日:病名为胎病,此得之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人发为癫疾也”。《灵枢论疾诊尺》:“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泻,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②《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治外感病、以脏腑辨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许多名方,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至今为儿科临床所常用。4.儿科医案:西汉淳于意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5.儿科著作: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徐叔响《疗少小百病杂方》。张仲景:东汉人(142—210)其所说的“伤寒”即是泛指外感热性病;《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张氏所创立了治“伤寒”以六经辨证、治杂病以脏腑辨证为主的方法;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树立了楷模;其所作《伤寒论》所用一百一十三方,《金匮》所用二百一十六方,自汉以来,临床各科沿用至今,疗效确切。用仲景方治疗小儿之肺炎、肾炎、痢疾、脑炎等等疾病都有着卓越的疗效;宋朝钱乙所作《小儿药证直诀》就的在仲景《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一)隋唐时期▲医学教育: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少小科。▲儿科专业初步形成: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②疾病分类与辨证: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2.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诸病源候论》的贡献:《诸病源候论》是当时最完备的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述了小儿杂病诸候凡六卷255候,是我国现存古代医籍中有关儿科学最早的集中记载。其主要贡献有:1.初步探索了小生理病理特点: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百病候》:“小儿气血脆弱,病易动变,证候百端,若见其微证,即便治之,使不成众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养小儿候》:“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小儿阴阳之气嫩弱,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汗易出也。”此等论述均明确了小儿生长发育示健全成熟的生理特点和易于发病、病后易变、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2.提倡积极的小儿护养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养小儿候》:“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常当节适乳哺”,此即后世所谓“要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的源头。《诸病源候论》也有许多有关胎儿护养的论述,如提出妊娠若患病致胎不长,应“服药以去其疾,益其气血,以扶养胎也”。在论述妊娠伤寒、时气、温病、热病等证候时,明确提出这些疾病伤胎、抬胎、甚则堕胎的特点。此较之西医认为病毒可致堕胎早了1300年(1941年,澳大利亚眼科医生Cregg报告孕妇患风疹会引起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此后逐步认识到多种病毒性传染病会造成胎儿先天性异常或流产,这也是隋以后的1300多年了。)3.建立了儿科病因证候学:《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儿科病证255候,包括了小儿外感疾病、内伤杂病、新生儿疾病、外科疾病等,书中所称多种小儿病名至今沿用,如惊、痫、解颅、胎疸、遗尿、夜啼、脱肛、鹅口、口疮、脐疮等。《诸病源候论》构建了儿科病因学的框架,在外因方面,书中论及了风、寒、暑、湿、热,尤其是明确了时病的病因,“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即时气、天行、毒厉之气等。内因方面有惊怖等情志因素,也有衣着过温、乳哺不当等将养因素。更强调胎养失谊的先天因素和各种身体素质因素。此外,对小儿疾病的病理机制的阐发也极精准,如论滞颐,为“由脾冷液多”,痫候“发病之源……风痫、惊痫、食痫是也”等。3.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①首创“纯阳”理论;②阐述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③论述了惊、癎、疳、痢、火丹等的证治;④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共载56方,外治方达28首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二)宋代的儿科成就▲专业分科——设小方脉▲专科著作钱乙及其所作的《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原本失传,现存者是钱乙的弟子阎季忠据自己所存的资料重新编集而成的;成书于宣和元年(1119年)共三卷;是我国较早系统信论述儿科疾病的一本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宋朝钱乙所创的五脏辨证,即从《金匮要略》中继承而来;钱乙生于景佑二年(1035年)。卒于政和七年(1117年),终年八十二岁;幼年丧母,父又隐匿姓名东游海上,姑母收为养子,于少年时随姑父吕氏学针灸,二十岁开始行医,专治儿科,四十岁时已是山东著名的儿科医生。五十岁时因治愈神宗的子女而提为翰林医官,后又提为太医丞。在皇家服务期间,曾借病辞聘归里,后死于故里。其还著有《伤寒指微》等书,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阎季忠与钱氏同时或稍小,幼时多病,屡经钱氏治疗而痊。此书是阎氏悉心学习钱氏学问、收集钱氏方书整理而成。《小儿药证直诀》的学术成就:明析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钱氏在其作中创立了小儿五脏辨证的纲领,总结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后人万全(明)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育婴家秘》)如治疗肝病的大清膏;治疗脾病的异功散、七味白术散;治疗心病的泻心汤、导赤散;治疗肺病的阿胶散;治疗肾病六味地黄丸。确立了小儿五脏辨证纲领:以风、惊、困、喘、虚归纳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特点;以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来作为治疗的基本方剂。善用清凉、注重脾肾,在治疗小儿疾病的过程中,钱氏善用清凉,如所用大清膏、抱龙丸、泻心汤、导赤散、大黄丸、利惊丸等对后世的温病学派有着很大的启发。巧载古方、勇创新方:如六味丸,异功散、为化载古方;泻白散、益黄散,为自创新方。《小儿药证直诀》的不足:辩证略于六腑;用药多用金石重坠、毒生猛烈之品,多为现代所不用。2.董汲(jí)《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善用寒凉,是第一部有关痘疹的专著。3.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陈氏为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4.刘昉(fǎng)等《幼幼新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5.《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脐风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原,提出了烧灼法断脐的预防方法。总之,我国儿科学的形成,始于晋唐而成于宋。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金元时代儿科成就1.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2.曾世荣著《活幼口议》及《活幼心书》①详论初生诸疾,议证论候翔实。②首倡急惊风之“四证八候”,并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诸法,所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今。提出“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性的观点。③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便于理解记诵和普及。(二)明清时代儿科发展1.名医辈出,著书立说。▲薛铠、薛已父子《保婴撮要》①五
本文标题:儿科学概念与儿科学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5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