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1、我们的生长发育1、一个人要经历“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人的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人有两个生长高峰期:①由胎儿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②女孩约10-12岁,男孩约12-14岁。2、10岁以前,男孩在身高、体重稍高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无论身高、体重等平均数都高于男孩,形成曲线上的第一次交叉;12岁左右男孩开始发育,约14岁男孩身高、体重又超过女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二次交叉。3、(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2、地球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历时(三年)率领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3、地球仪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其他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条纬线叫北回归线,在南半球,与北回归线对应的一条纬线叫南回归线。在地球仪上,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4、地图看地图要注意哪三要素?首先要知道比例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其次,要判断方向:或根据经纬线定向;或根据指向标定向;或面对地图,定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最后,地图上附有图例,每个符号都代表具体的地理事物。知道了标志的作用,我们就能够通过读图来了解一个地方的状况了。5、建立“地球档案”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6、昼夜交替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太阳中心”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约为24小时。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7、谁先看到日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是自西向东。在我国是东边先看到日出,最后是西边地方。(1)8、昼夜温度的变化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的(照射的距离、角度、面积)等因素有关。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起的。9、一天中的动植物昙花夜晚开放;蒲公英5时开花,夜晚合拢(牧人钟),另外夜合欢是白天开放,夜晚闭合;牵牛花清晨三四点开花;向日葵的花盘追随着太阳从东向西,凌晨3点时,又朝向东方了。因此我们这种植物节律称为“生物钟”。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蝴蝶是白天活动,猫头鹰、青蛙是夜晚出来活动。以上现象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带来了地球上日出日落和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动植物的生活和行为。长期生活在这种昼夜变化环境中的动植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种生物所特有的对日出日落和温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适应性。10、卵石的形成实验:烧石头。现象:岩石破裂。结论: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卵石是怎样形成的?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在重力和其他外力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河水通过(搬运作用)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长期的(磨圆作用)过程中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了。11、溶洞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实验一:盐酸滴石灰岩。盐酸对石灰岩具有腐蚀作用。溶洞是怎样形成的?自然界的雨水和地下水常常带有酸性,当它流经石灰岩面或者沿裂隙到岩石中去时,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天长日久,石灰岩就会在这种酸性地下水的侵蚀下形成许多洞穴,而且相互连通,不断扩大。一旦地下水退却,在石灰岩构成的山中就形成了奇妙的溶洞。实验二: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因为形成了沉淀物。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吹二氧化碳,水又慢慢变清了。这是因为沉淀物吸收了二氧化碳之后溶解了。如果将这种澄清的水进行加热,使水分蒸发,就会看到白色沉淀物出现。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在溶洞中,含有溶解了的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由于温度的变化,生成的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二使水中的物质又沉淀出来,并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形成钟乳石。石笋是怎样形成的?含有溶解了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或钟乳石上滴落到洞底时,因为水分的蒸发和二氧化碳的逸出,使水中的石灰岩物质沉淀出来,并自下而上逐渐增长形成石笋或石柱。(2)12、升高的河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水冲土的实验结论:有草皮覆盖的“坡”上流到水槽里的土和水较少,水较清澈;“坡”上土中含有较多的水。只有土的“坡”上,流到下面的水和土都较多,而且水很浑浊,“坡”上的土也较少。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的升高与上游水土流失有关。水、土、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植物能保护土,土能蓄水,水土能保证植物生长;水能把土冲走,土如果被冲走了,水也不能保住了,植物也无法生存了。黄河两岸大量的泥沙流失沉积到黄河中的原因:上游地区人类的(过度放牧)和(植被破坏)。13、沙尘暴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扬起沙尘,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形成沙尘暴一般要有(丰富的沙尘源)、(强风作用)等条件。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沙尘暴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和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这里空气容易受热,而其上空的空气相对较冷,就造成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空气对流。当出现长时间大风天气时,就易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并被强风吹到其他地方,形成沙尘暴天气。人类怎样防治沙尘暴?多植树;造防护;城市绿化;科学放牧,保护草场。14、唐山地震地震、火山喷发都是一种(自然灾害)。地震现象:地表塌陷,公路扭曲,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河道堵塞,大量人员伤亡。实验:挤压纸片或木片。现象,纸片凸起或木片折断。结论,外力挤压容易使物体变形或破裂。实验现象说明地震的产生是因为:地表下有许多岩石层,而地壳内部物质是不停运动的。当坚硬的岩石层受到一种巨大力量的推动并且承受不住时,岩石层就会发生弯曲,有时甚至断裂、错动,从而产生巨大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以后,就会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办?①感觉地面摇动或灯泡等悬挂物晃动时,要迅速关掉火源或电源。②邻里之间要互相呼唤。③根据正确的指示迅速撤离到宽阔地带。不要靠近围墙或建筑物。④来不及撤离的要躲到牢实的家具下或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⑤要协助受伤的人员。15、庞贝城的毁灭挤压装有红墨水的塑料瓶的实验现象:红墨水会从瓶内喷射而出。结论:火山爆发的成因:地球内部充满着火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最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形成火山爆发。16、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现在的地质学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分为六大块,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岩石圈活动很活跃。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才形成现在的地貌。(3)17、四季星空1、不同的季节里,我们所能见到的主要星座都不一样。春季主要星座有(狮子座),夏季主要有(天鹅座),秋季主要有(飞马座),冬季有(猎户座)。2、天空中,星座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但不同的季节,看到的星座不一样,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转一圈,不同季节转到了不同的位置上,所以看得星空不一样。3、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也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有关。4、利用大熊座的(北斗七星),我们可以找到北极星。方法:北斗七星的形状像一把勺子,将勺口的两颗星连成一线,并向前延长5倍,在延长线终点处有一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每天绕北斗七星转一圈,但它勺口的两颗星总是对着北极星,地轴或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5、找到北极星后,面向北极星,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可以确定东南西北。19、水结冰了1、霜的形成:空气中的水汽受地面或物体热量辐射的影响(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而凝华在其上的白色冰晶就是霜。2、水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0℃.3、冰和霜都是固体状态的水。水有液态(水)、固态(冰)和气态(水蒸气)的变化。4、雪的形成:在混合云中,由于冰水共存使水晶不断凝华增大,成为雪花。当云下气温低于0℃时,雪花可以直接落到地面形成降雪。5、清晨的露珠来自于(空气中水蒸气)。在温暖的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有水汽析出凝结成水滴附在地面的物体就是露。20、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1、植物过冬的方法:像松树,它的叶子像针一样,可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可以抵御冬天的干旱,让松树顺利过冬;像梧桐树,到了冬天,叶子脱落,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同时它的芽外面包有很厚的鳞片,保护新芽,让植物过冬。。。。。2、动物过冬的方法:像狗一样的动物,到了秋天,它们身上会长出很多细细的、厚厚的绒毛,到了冬天让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冬天的麻雀长得胖乎乎的,遍身长满了毛茸茸的绒毛让它们越冬;大雁是候鸟,它们会千里迢迢飞到南方过冬,这叫迁徙过冬;青蛙到了冬天,就会不吃不喝,躲在洞里度过冬天,这叫冬眠。①冬眠过冬:蛇、青蛙、乌龟。。。②迁徙过冬:大雁、燕子、黄鹂。。。③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兔子、禄、狐狸、麻雀、乌鸦。。。④贮存食物过冬的:松鼠、蜜蜂、蚂蚁。。。⑤产卵过冬的:螳螂、蝗虫。。。⑥躲在安全地方过冬的:苍蝇、蚊子。。。3、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生前坚持每天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自然日记。他发表了著名的《物候学》。给大自然记日志要注意一下几点:①记天气情况;②记自己发现的随季节变化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③记人们生产生活在随季节变化出现的新活动。(4)
本文标题: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6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