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甘肃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1甘肃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及教育的一般规律2、教育现象:教育的外在表现,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动。3、教育问题:人类学习过程中,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产生和积累的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4、教育规律: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4)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6、广义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7、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及相互关系:(1)教育者:狭义:能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即学校教师;广义: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2)学习者: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目的;B、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C、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别人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D、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三者的关系: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有上述三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8、教育学发展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观点及正确评论历史上的教育思想:(1)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2)苏格拉底: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她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定义,在问答中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的出结论(3)柏拉图: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理想国》(4)亚里士多德: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该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康德、佩斯泰罗齐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科体系的人。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2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个中心思想。(2)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思想针锋相对。《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交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是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思想,为科学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1)马卡连柯:《教育诗》(2)凯洛夫:《教育学》(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现代教育学: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布里姆9、现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及趋势(1)教育学领域研究不断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紧密(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10、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基本关系:一定性质的教育总是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而一定的教育又给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都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不同政治经济形态的社会其教育的性质是不同的。那种超时代、超历史的教育是没有的,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和超政治的教育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教育绝不是消极和被动的,相反,它可以能动的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政治经济制度起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制造舆论力量和促进政治民主化来实现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象在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思想和为谁服务的问题: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通过国家权利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通过经济调控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从生产关系上消除了造成教育权不平等的阶级因素,这才为实现受教育的真正平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各类人才。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A、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和教育内容与手段的选择。然而,教育可以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技术来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与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两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在生产对劳动里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他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和最终的决定作用。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3比例构成。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江随之出现新变化。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包括学校教学科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超越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B、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对促进生产起重要作用,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综上所述,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反过来,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而教育可以通过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途径对科学技术发挥作用。(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主要通过思想理论和技术手段两种途径来对教育施加影响。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A、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在生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专业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4、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任何一种文化特性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与深化,都将影响它生存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5、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并从中分析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数量观念和质量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互动学习、终身学习)(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A、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可能性;B、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题地位;C、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对话)。6、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7、学生文化的特性: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通常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人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1)一般规律:A、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B、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C、不平衡性:时而猛涨,时而缓慢,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D、互补性:首先要求教育者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鉴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发展来达到与一般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做到4扬长避短,以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统一发展;E、个别差异性:男女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的差异,个性倾向上的差异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2)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成熟、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
本文标题:甘肃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7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