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报告人:高志强2012年11月25号甘肃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甘肃省地处北纬32度11分-----42度57分92度13分-----108度41分之间。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土壤,青藏,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蒙古,宁夏并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襄。主要地质地貌概况1,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甘肃省土壤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地貌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2,气候差异较大甘肃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甘肃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甘肃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甘肃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3,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甘肃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甘肃地貌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4,山地丘陵面积大甘肃省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5,植被覆盖率低在甘肃山地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而植被覆盖率的进一步降低更加剧了甘肃省的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目前,甘肃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甘肃山地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甘肃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甘肃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水土流失现状2,速度快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甘肃山地在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土最厚处达400m。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1,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据水土保持部门观测,在甘肃常年平均流失的16亿t泥沙中,含有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t[5],这就使甘肃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产能力,从而导致和加剧贫困;同时人口大幅增加,毁林开荒,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2,农田破坏更加严重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山地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5],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3,气候条件更加恶劣随着甘肃省水土流失的加剧,林草地所占比例严重下降。乱垦滥伐现象,使原本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严重,而气候条件的恶劣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4,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50年代以来,甘肃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甘肃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难度相当大。据研究,过去甘肃地区林草措施保存面积仅为统计面积的30%左右,而且多为幼年林或者近于衰败的低效林,人工造林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土壤水分亏缺、林木生长受抑的现象。5,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甘肃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甘肃水土流失成因1,土壤特性土壤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土壤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甘肃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2,地形因素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甘肃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3,降水因素甘肃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甘肃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甘肃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甘肃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土壤的结构疏松,土壤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5,毁坏植被,陡坡耕种甘肃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6,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甘肃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2。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7,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甘肃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甘肃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甘肃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甘肃的水土流失问题。2,林草措施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甘肃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甘肃的水土保持工作。3,耕作措施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甘肃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甘肃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4,加强领导,健全体制,合理规划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5,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利用科技加强甘肃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⑴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⑵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⑶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6,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7,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8,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甘肃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甘肃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9,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甘肃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甘肃的土地破坏。10,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甘肃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制作人:叶玉宝,张笑琛,高志强2012年11月20号
本文标题:甘肃省水土流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7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