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基本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基本概念土地分级系统土地分类系统了解土地类型、土地分级的概念目的要求掌握土地分类的方法和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12土地分类的方法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时期的划分重点与难点第一节土地类型及其划分一、土地类型的概念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即土地类型。土地类型内涵狭义的土地类型概念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土地类型指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我国四川盆地丘陵区种植旱作的坡耕地:一台地﹑二台地和三台地种植水稻的水田:坳田﹑田和冲田黄土高原地区:塬、梁、峁、川河北省井陉盆地:坪、梁、涧、川珠江三角洲地区:田(可种植水稻的耕地)、地(不能种植水稻的耕地)、山(山地)、半山(丘陵)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岗、冲土地类型: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土地单元: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土地形成具有一定分布及组合规律、综合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域。①有一定的外貌形态特征,这些外貌特征一般可从其地貌、植被或土壤类型上反映出来;②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相近似的成因和相近似的属性。这类属性主要是指坡度、岩性、水文条件、土壤等自然属性。③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次(hierarchy)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与其它土地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分级系统,即土地类型的划分系统。***注意:•与任何分类一样,均一性和一致性是相对的,绝对一致的两个以上土地单元或单元内完全是匀质的土地是不存在的;•划分时虽重点在各因子的自然属性和外貌形态,但也不应完全排除其社会经济影响•各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级相连接的层阶中占有一个位置,它与其他土地单元构成一个系统”1.土地分级系统的概念土地分级系统是指在土地分级过程中对视作个体单位的具体土地地段进行逐级合并所形成的序列。二、土地分级系统从宏观到局部,从粗略到详细的树枝状多级分类结构土地类型划分由粗到细ⅠⅡⅢⅣABA1A2A11A21A22B1B2B21B22B13宏观要素大、中型地貌植被或土壤亚类ABCAB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丘陵地地段分异示意图A.一台地;B.二台地;C.三台地一台地:丘体下部,坡度一般<6。,土壤为紫泥土,土层厚度多为60cm以上,侵蚀方式为面蚀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和薯类的产量均较高。二台地:丘体中部,位于一台地之上,坡度一般为6。—15。,土壤为紫砂泥土,土层厚度多为40~60cm,侵蚀方式为面蚀和细沟沟蚀,种植小麦﹑豆类﹑玉米和薯类的产量中等。三台地:丘体中上部或丘顶,坡度一般为15。—25。,土壤为紫色石骨子土,土层厚度多为40cm以下,侵蚀方式以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为主,种植作物以小麦﹑豆类和甘薯为主,产量低而不稳。因此三台地是宜于退耕还林或还草的土地地段。2.土地分级系统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景观内部在形成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按地方性分异规律对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对形态单位作出划分,并研究不同形态单位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即景观形态学研究,实际上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地方、限区、相。前苏联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地方:限区有规律组合的高级土地单位限区:相的有规律的结合体,因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同向相:最小的景观形态单位,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相同的处境(地形部位、相对高度、坡度、坡向)、同一基质(岩性),同一小气候和水文状况,同一植被群丛或同一土壤变种,在生产力用上可以采用相同的措施.简单限区地方自然地理区(景观)相环节复杂限区地方组合(区域分级单位)(土地分级单位)过度单位基本单位澳大利亚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一个或几个地区的组合,它的地形、土壤出现重复的组合型(相当于地方),在这个土地系统中的地形、土壤、植被重复出现。一组相关的土地利用相似的土地点(即地形、土壤、植被一致)(类似于限区)在内部性质和土地利用特点更为一致的区域(类似于相)2.土地分级系统中国无统一的分类系统12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组土地单元湿润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温带湿润半湿润暖温带湿润北亚热带湿润中亚热带湿润南亚热带湿润热带湿润赤道带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干旱温带暖温带荒漠半干旱温带草原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1.土地分类的概念土地分类——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三、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2.土地分类的原则(1)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通常地说,比例尺>1:1万,应以土地点为主要对象,1:1万一1:8万,应以土地单元为主要对象,而1:25万一1:100万,则应以土地系统为主要对象。此外,采用哪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还决定于研究地区的复杂程度。研究地区越是复杂,所采用的分类对象的级别应越低,以确保土地分类的精度。3.土地分类的步骤和方法如果依据遥感资料进行土地分类,分类对象的确定还需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可能得到的遥感资料的种类和地面分辨率等因素。同时应当注意,如果研究区域很大,特别是水热条件差异很大的地域,在土地分类之前有必要将研究区划分成若干个水热条件不同的子区域(如地带、亚地带或地区)。然后在水热条件相对一致的同一子区域内进行土地分类,这样有助于保证所划分的土地类型在综合自然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向上的相对一致性。(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在确定分类对象之后,接着要恰当地确定分类的依据和分类指标。分类的依据和指标要力求能客观反映研究区的土地分异规律,因此要对所有土地分异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在土地组成要素中,气候中的水热条件以及植被、土壤和水文等明显地体现地带性分异规律。因此,在一个较大地域范围内进行土地分类,尤其是对高级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必须对这类要素的地带性分异给予足够的注意。(3)方法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同因而他们各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概括起来可分为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和参数法。地块分类的标志•地块种•地块属•地块科人为影响处理•原生地块•衍生地块•人为地块(文化地块)地块分类系统1.地方分类的标志•地方种:中等地貌形态组合、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组合等自然特征相同的地方的合并•地方属:同一地貌类型或土壤植被特征相同的地方种的合并•地方科:根据地方书的地貌或者岩性特征合并•地方目:按地方科的地貌特征合并•地方纲:以更高一级的地貌类型作为主要分类标志,一般分为平地纲和山地纲•地方门:按地带性进行分类地方分类系统1.顺序法就是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一般用拉丁数字I,II,III…代表科,用英文字母a,b,c…代表属,用阿拉伯数字1,2,3…代表种,最后按照科属依次组合。优点: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缺点:是主观性较强,而且工作量太大。采用这种方法,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范围地区的土地分类,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因此,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方法很少被采用。主要用于土地点的分类。画出纵、横坐标,在纵坐标上表示地貌,自上而下依次列出从高处到低处的地貌类型;在横坐标表示植被和土壤类型,自左至右依次列出湿生至旱生类型。纵横两列交叉构成一个网格,便构成分类系统。2.两列指标网格法AB地貌类型(高低)土壤、植被类型(湿干)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代表性路线,并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绘制若干可表示个体土地单位的土地综合剖面图,用以分析这些土地单位的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土地单位之间的空间组合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几个综合剖面加以对比,从而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然后从线推面,获得整个研究区的土地分类系统。3.路线考察法这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的分类原则基本一致,也简便易行,常统称为景观法。缺点:不够精确,而且要求分类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野外工作能力。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但是参数的选择与鉴定尚在探索过程之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而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预计参数法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4.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4.土地类型的命名要求:科学简明准确目前命名方法不统一,主要有3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第二节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1.地域分异土地的土壤、地貌、植被等各要素在地球表面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必然造成土地这个综合体的客观存在表现出规律性分布特点。这种规律性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差异,土地的这种按其位置、条件的不同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2.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土地类型的地带性非地带性规律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第三节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1.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结构有时也被称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空间结构数量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2.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质量结构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限制性评价和土地的生产力或者经济产出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进行质量分等定级的对比1)条带状递变组合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垂直系列。如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带状组合,河谷内部从河床至阶地的梯级状组合;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湖盆区域从边缘到中心的同心圆状组合等等。(2)重复式组合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如遭受冲沟切割的台地区,分布有浅凹地的草原区等。从这个角度说,“土地系统”和“地方”不仅本身是一种土地类型,同时也可视为由低级土地类型单位重复分布所构成的土地空间结构物。土地类型重复式河谷或海岸孤丘或湖盆平原上的残丘台地上的冲沟土地类型条带状递变组合332211.盐湖;2.底盐淡灰钙土土质平地;3.丘陵半荒漠地(旱耕地和草地)宁夏兴仁堡盆地土地类型环状结构示意图(据梅成瑞,1986)银川平原土地类型带状结构图(据梅成瑞,1986)二、土地类型结构的分析方法土地结构分析常常需要运用各种定量化的指标来进行土地结构描述与评价,构建有关模型。常用土地类型结构
本文标题:土地分类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47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