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清代戏曲1一、概述清代戏剧以前期为盛。明末清初的李玉、李渔,前者多迂腐的说教,后者则偏于单纯的娱乐。康熙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乾隆时代戏剧大多缺乏创造力和新鲜感。乾隆以后,值得一提的戏剧作品更微乎其微了。清中期以后,随着“雅部”即昆曲的逐渐衰退,“花部”即各种地方戏曲日渐兴盛。但这主要是民间艺人根据以前的剧作或传说故事加以改编来演出,所重的是唱腔与做工,剧本大抵很简陋。2二、清初戏曲清初戏曲保持明末的旺盛势头,有三类作家:1、吴伟业、尤侗等文化名流以戏曲抒写心意。反映故国之思和怀才不遇。吴伟业、尤侗的剧作以结合个人身世、借历史素材抒发内心郁闷为主,抒情性较强而不重演出的效果,实际是一种书面文学。34吴伟业(1609—1671),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官至少詹事,入清后被迫出仕。“借古人之歌哭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北辞广正谱序》)作品:《秣陵春》(传奇);《临春阁》、《通天台》(杂剧)。《秣陵春》中徐适与展娘同为前朝南唐名门要将的后代并作近邻,随着改朝换代,曾经的门庭若市,如今只落得凄凄惨惨戚戚,全不似旧时情况。徐适书剑飘零,浪迹金陵,不热衷于仕途,成日把玩古董打发日子,展娘家父黄济将军,担心自己年衰,女儿展娘无所依傍,因梦中重温前朝皇人保仪(展娘之姑,南唐后主之妃)替其择婿一事,更添几分惆怅。正巧,虚幻化为实,保仪仍借在天之灵,几经周折,完成这一诺言,徐适与展娘喜结良缘。虽然小家得以团聚,然而看《秣陵春》收场诗才恍然若初醒,“门前不改旧山河,惆怅兴亡系绮罗,百岁婚姻天上合,宫槐摇落夕阳多”,岁晚暮迟,徒留惆怅,百年好合的婚姻只能系于上天的安排,实则无奈,山河依在,人的面目改!吴伟业的《秣陵春》被冒襄称之为:“字字皆鲛之珠,先生寄托遥深”,他的剧作“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临春阁》与《通天台》,都是明末清初吴梅村作,属于文人剧,其实文词极其隽美浏亮,能俗能雅,它不能上场之故,估计还是题材及抒发的感慨并不宜于世俗欣赏,并非仅仅是杂剧这种体制已不行于世的缘故。《临春阁》还是一本四折的体制,《通天台》则只有两折,均是北曲。《临春阁》的正目是:“冼夫人锦伞通侯,张贵妃彩笔词头;青溪庙老僧说法,越王台女将边愁。”情节系捏合陈隋之际南越冼夫人的故事与陈后主贵妃张丽华而生,言冼夫人英勇果敢,陈朝遣张丽华作手诏褒之,文词优美,冼夫人入朝见驾,与张丽华彼此欣赏文武之才,至隋灭陈,冼夫人欲起兵救驾,却得知国破宫倾,张丽华为隋军所杀,心灰意懒,遂解甲归山。第四折张丽华入冼夫人之梦,倾诉被人定成女宠误国之罪,深心不平。冼夫人唱道:“(那外边官儿)……甜话儿将官里趋承,转关儿将女娘作诵。”实是为历来“红颜祸水”之说作一洗白。《通天台》,亦是借别人酒杯,发自家的亡国之恨。只有两折,情节更简,主人公为南朝沈炯,沈炯仕梁,被西魏所掳,一直苦思归国,为怕自己因文才被留用,闭门独居,作文即焚毁不传,曾过汉武帝通天台,作表文焚奏陈述自己归乡之念,后来终于获准还江南。本剧情节即是沈炯焚文祷告于通天台,借思汉武帝以哭梁武帝、梁简文帝等,入梦后果然遇见汉武,邀他为官,沈炯固辞,只愿回江南,汉武遂指示他出函谷关,一梦醒来,仍在通天台下。正目道:“沈左丞醉哭通天台,汉武帝梦指函关道。”沈炯哭台之折那一段,亡国之痛深沦肤髓,直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尤侗(1618—1704),长洲人。顺治帝曾称誉尤侗是“真才子”,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列为二等,官授翰林院检讨,参修《明史》作品:杂剧《读离骚》、《桃花源》等;传奇《钧天乐》。《读离骚》,清尤侗作。作者科举蹉跎,仕途坎坷,由于正直为上司所黜,郁郁不平,遂作杂剧以抒胸臆。《读离骚》隐括《楚辞》中数篇而成,写的是屈原题壁作天问,又向太卜郑詹尹问卜,不得答而归,在江滨为楚人作九歌祀神,与渔父问答后最终沉江而死。第四折是宋玉作招魂,还插入了巫山神女的故事,殊与全剧风格不叶。这一篇剧作名副其实是文人案头剧,屈原作天问一场,【混江龙】一曲约有千字,一气贯注,直可当作小型赋来读,在场上却是绝对唱不得的。据说尤侗曾因献此剧被康熙称为才子,那么剧中每多逞才使气之处,也就是可以想见的了。剧中尚插有不少民歌,颇有情趣。2、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苏州在明代就曾经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一个中心,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形成一个重要的创作群。其中李玉最为著名,他们中的多数人彼此交往密切,常合作写剧,所以有的研究者称之为“苏州派”。明末清初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该派以李玉为首,主要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丘园等。因为他们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的特点,故称苏州派。1112苏州派戏曲创作的主要特点:(1)较多地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2)在题材上大都描写重大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市民的生活和斗争;(3)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4)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5)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李玉号苏门啸侣,吴县(苏州)人。出身微贱,父亲可能是相国申时行家中戏班中曲师。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说:“李子元玉,好奇学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士林。而连厄于有司,晚几得之。仍中副车。甲申以后,绝意仕进。”焦循《剧说》:“元玉系申相国家人,为申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因著传奇以抒其愤。”1314(1)、李玉(1610—约1671),吴县人。“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历史剧《清忠谱》25出:表现晚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周顺昌,引发苏州市民暴动的政治事件。“事俱按实”。周顺昌:刚正不阿、宁死不屈、清且忠。市民颜佩韦、马杰、周文元、杨念如、沈扬五人:支持正义、反对暴政,主动坚定。“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2)、朱素臣:有传奇19种,《十五贯》。《十五贯》:传统昆曲曲目,其主要情节为:尤葫芦无本钱经营,为生计借来十五贯铜钱。因一句戏言,其女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赌徒娄阿鼠赌场输得精光,回来路过尤家,为偷走十五贯钱,斗胆将尤杀死。外城伙计熊友兰为主人收来十五贯,路遇苏迷路,被众为误认为凶手,两人同押官府。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两人判成死罪。苏州太守况钟是此案的监斩官,在复查此案中查觉罪证不实,决意为民请命,以官职担保,求得重审。为寻求真相,况亲临案发现场,他假扮算命人引娄阿鼠上钩,探得案情真相。3、以李渔《笠翁十种曲》为代表的表现男女爱情、才子佳人、生活情趣的作品。(1)、李渔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戏曲理论家和喜剧作家。多次应乡试不第,后专从事戏曲创作,并自蓄家伎,到外献艺。今有《笠翁十种曲》(《笠翁传奇十种》):《风筝误》、《怜香伴》、《意中缘》、《玉搔头》、《凰求凤》、《巧团圆》、《蜃中楼》、《奈何天》、《比目鱼》、《慎鸾交》十种剧。16(2)、李渔戏曲理论比创作成就大,其理论著作《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等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著作。①他强调戏曲的社会性,内容必须适俗。②强调戏曲的舞台性。“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写剧本为演出,应做到“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回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言,否则搁笔”。③戏剧结构,应“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1718清前期两大名著:(1)、洪昇与《长生殿》《长生殿》2-25出,写李扬奢侈的生活和爱情的发展。郭子仪、雷海清、李龟年;杨国忠、安禄山。重写实,表现爱情悲剧。26-50出写李扬的悔恨、相思雨仙圆。以精神的长生消解现实的长恨。写幻,鼓吹真情。“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传概)通过对李、杨爱情的描写,歌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理想;揭露了李、杨爱情给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流露出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伤情绪,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思想。19(2)、孔尚任与《桃花扇》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嫡孙。38岁起为北京国子监博士,40岁时到淮扬一带治河。有《湖海集》、《岸堂文集》等一千多首诗文。剧本整体构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揭示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的历史教训。——思想内容20三、清中叶的戏曲与讲唱文学1、皇家的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昭代箫韶》。《劝善金科》是清宫每于岁末或其它节令演出的节令戏。源出于民间广为流传的《目连记》,《目连记》则本之《大藏盂兰盆传》,为西域大目犍连尊者救母事迹,而假借为唐朝事,亦称《目连救母》。此改编本与民间演出本的旨趣截然不同,意在谈忠说孝,惩戒人心。其中层出不穷的神佛鬼魅情节正好配合腊月里驱鬼除疫、逐阴迎阳的年俗。全剧共240出。主要描写目连救母故事,将背景定在唐德宗时代,其中穿插李希烈、朱溉谋反,颜真卿唾骂奸贼以及李晟平叛等事。它是以清代宫廷大戏的形式编演的目连戏,是最早编演的清代宫廷大戏。清代康熙年间,皇宫的后宰门演出过目连戏。22《升平宝筏》、张照所编,敷衍玄奘取经故事,主要依据吴承恩的《西游记》。《鼎峙春秋》.乾隆时期周祥钰等编撰的二百四十出大戏,依《三国志》演魏、蜀、吴三国争雄鼎峙的历史故事,剧末三分归一统,昭示天下分久必合,隐寓当时满族统治中国实为“天命”之意。《忠义璇图》.乾隆时期周祥钰等编撰。剧中敷演《水浒》故事,也是对元明以来有关《水浒》的杂剧、传奇加以增删润色而成。剧中虽然表现了水浒英雄的声势,但最终以张叔夜招安成功作结。《昭代箫韶》.《昭代箫韶》,二十卷,首一卷。清王廷章、范闻贤撰。《昭代箫韶》全剧共240出,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内容描写北宋名将杨继业全家尽忠报国,贤王德、昭辅政的故事。242、文人的杂剧、传奇:(1)、唐英:戏曲集《古柏堂传奇》十余种;张坚:戏曲集《玉燕堂四种曲》:《怀沙记》、《玉狮坠》、《梅花簪》和《梦中缘》。除《怀沙记》写屈原自沉汨罗江外,其他三种《玉狮坠》、《梅花簪》、《梦中缘》皆写男女爱情故事,时人合称为“梦梅怀玉”。张坚主要是模拟风情喜剧旧套,追求场上效果,却缺乏创造性,成就不大。(2)、杨潮观:《吟风阁杂剧》作者杨潮观(1710~1788),戏曲作家,曾任四川邛州知府,就卓文君妆楼旧址建吟风阁。《吟风阁杂剧》由此得名。是中国清代杂剧剧本集。全书共收短剧32种,每剧一折,剧前加一小序,说明创作意图。每剧大都只有一个场景,两三个人物,和后世独幕剧相似。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构思新颖,情节简练,以宾白晓畅见长,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剧作的舞台性不够,更适合阅读而不适合演出。《穷阮籍醉骂财神》写阮籍醉骂万能的金钱:打透了天罗地网,买通了鬼使神差;你把普天下怯书生,穷措大,一个个都卧雪空斋;偏是那市儿胎,鄙夫才,一任将宝藏龙宫,添得他锦上花开.更逼逻出贫人的卖儿钱债,输与那权门内,供他酒肉池台.骂的是金钱,指的却是握有金钱的权门豪富.作者畅快淋漓地揭露了世道的不公,表现出同情良善穷苦,憎恶朱门豪富的鲜明倾向.《东莱郡暮夜却金》写东汉杨震拒受馈金的故事,颂扬了正直清廉的品格,也暴露了官场上钱通关节,勾结营私的真相。.《寇莱公思亲罢宴》写寇准为庆祝生辰准备大肆铺张,一个老婢以寇家俭朴传统劝阻寇准,寇准感悟,撤去寿筵.此剧宣扬孝思,崇尚节俭,提倡为官作宰的人要有俭朴的美德.《汲长孺矫诏发仓》写西汉汲黯奉旨赴河东勘察灾情,途经河南,时值河南大旱,黄河边上驿丞之女贾天香为民请命,说服汲黯从权矫诏,先行开仓赈济赤地千里的河南.作者歌颂了汲黯着眼实际,体察民众疾苦,灵活施政的作风,同时也反映了官场的腐败和灾民景况的悲惨.《李卫公替龙行雨》写唐代李靖代龙往河东行雨,见旱情严重,便将龙母嘱托的瓶中甘露尽皆倾出,致使河东大旱顷刻变为大水,“为苍生反把苍生来害”.作者借这个传说的历史故事,告诫为官的若一味自信主观,也可把好事办成坏事,立意颇为新颖。杨潮观毕竟是封建时
本文标题:2.清代戏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0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