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市农林局二OO四年度工作总结
1市农林局二OO四年度工作总结2004年,我市农林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目标,始终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奋斗方向,大力实施“六大战略”,着力推进“六项提升”,努力提高全市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使全市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市农业物质总量持续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总产值预计达26.8亿元,同比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523元,同比增长17%,是仅8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立足调优结构、调活机制、调高效益,不断把农业结构调整推向深度和广度,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42.65万亩油菜,平均单产达137公斤/亩,同比增30.5%,创历史最好水平;62.7万亩水稻,预计平均单产达610公斤/亩,同比增7.2%,创历史新高。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优质粮油生产向规模化膨胀,全市近10万亩面积实现规模经营;园艺业向基地化集聚,蔬菜、设施栽培、特色果品、花卉苗木等产业,继续呈现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的势头,全市设施栽培面积发展5.02万亩,比去年增2700亩,平均亩效益达4340元,天目湖镇南钱亳上草莓基地,平均亩效益达6900元,最高超万元;茶叶生产向绿色无害化推进,名特茶的内在品质稳居省内前列,新品茶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评比获金奖7只、2银奖1只,9只茶样获“陆羽杯”一等奖,全市4.89万亩茶园,实现产值0.67亿元,同比增15.5%,其中名茶产值0.54亿元,新品白茶最高售价达每公斤千余元;畜牧饲养向专业化发展,养鹅养鸡养猪养羊养兔养特种经济动物专业大户异军突起,全市畜禽养殖大户达345户,其中养鹅规模达150余万羽,种植牧草1.2万亩,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其中加工增值1500余万元;水产养殖向特种化进军,河蟹舞起龙头,“三虾”、翘嘴红白、黄桑鱼、加州鲈鱼、鳜鱼、珍珠等扮演重要角色,常规水产错季养殖营造新亮点,全市20万亩水产,特种水产占71%,水产总产量预计达4.4万吨,总产值超7亿元,其中特种水产预计超4亿元,常规水产错季养殖增收6500万元;蚕桑生产曙光再现,全年发种6.5万张,产蚕4.8万担,产值0.393亿元,增收1100万元;蔬菜生产稳步发展,总面积12.5万亩,其中溧阳白芹发展到0.8万亩,总产10万吨,菜农平均可比去年增收8%;现代林业建设迅速推进,全市完成成片造林3.41万亩。区域特色加快形成。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南部山区以经济林茶果为特长,西北部山区以食草畜禽为特色、东中部圩区以优质粮油和特种水产为特点的三大区域经济板块,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进一步放大,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优质粮油、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观光农业,在全市农业产业化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我市农业的五大优势骨干产业,呈现出优质要素向五大优势产业加速集聚的良性互动态势。农业功能日益拓展。全国生态示范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成功创建,国家4A3级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成功培育,铸造了我市旅游观光产业发展的龙头,龙头的腾跃,带动了南山竹海、平桥石坝、森林公园等一批景区的开发及两湖四线集特色农产品生产、生态观光、农家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呼之欲出。二是科技兴农步伐日益加快。坚持以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为抓手,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全年全市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油、林茶果、瓜菜、畜禽、水产新品种29个,为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奠定了基础,一批小、特、精、名、优、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展示了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围绕省工、节本、环保、优质、高产、高效,重点组织推广了一大批新型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势头强劲,无公害绿色投入品应用盛况空前;全市新增插秧机100台,水稻机插面积逾3万亩,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3%;建成科技示范园区3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地市级22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15期,受训人员1.33万人次,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3%。三是农产品质量建设成绩斐然。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在去年成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和标准化农产品(食品)认定(认证)实现飞跃式发展的基础上,今年组织18家企业申报了18只无公害农产品,5家企业申报或续报了23只绿色食品,2家企业申报了2只有机食品。与技监部4门联合,对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进行了市场督查和产品抽检,农产品批销市场、有关超市农产品质量检测进入日常化,全年共检测样品1.1万批次,函盖18种农产品,综合合格率为98%。又有7只农产品被评为常州市名优农产品。生猪检疫率达100%。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2个,建立6家地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全市新办农业企业19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7个,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天目湖鹅业、正昌油脂、万德福农业等一批农业企业,通过建立“龙头+基地+农户”的联合体,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全市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年销售额10亿余元。中心市场功能日趋完善,苏浙皖边界市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全年销售总额预计达12亿元,同比增长47%。农产品进超市步伐加快,全年销售收入达0.8亿元。农产品网销势头良好,全年销售收入近0.6亿元。农产品展销及窗口建设顺利开展。品牌建设强势推进,以天目湖品牌为主体的系列特色农产品引吭高歌,又有3只农产品获常州市名牌产品。“三资”进军农业再掀高潮,全年吸引“三资”达2.5亿元,增长23%。五是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全市各级的农业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农林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加强。毒鼠强专项整治、农资打假护优、农机安全监管、渔业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森林资源保护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5全市开展执法行动376次,立案查处案件31起。查获假冒伪劣农作物种子4200公斤,没收无证生产杂交稻种子3150公斤,查收违法农资7140公斤,农机安全事故大幅度下降。禽流感防阻工作取得重大胜利,“W”、“D”病补免达100%。全年挽回经济损失千万余元。六是服务创新彰现活力。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全市镇(区)基本实现微机联网,信息队伍日益壮大,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中建立了223户信息示范户,在主要农副产品市场建立了六大类23个农产品市场物价信息定位监测点,发布农产品市场动态、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产品价格信息60余篇,为15个农业企业制作网页,为29个企业发布供求信息,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三级示范生机蓬勃。站在示范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提高科技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层面,全局建立示范园区9个、示范基地27个、示范户126户。农业“三新”技术示范服务面广量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服务有声有色,农产品质量建设示范服务成效显著,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培育服务展露新姿。农业支持孕育活力。一方面通过有效实施粮食直补和农业税减免,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发挥项目载体作用,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广泛发布财政支农项目指南,建立项目资源库,大力支持申报主体参与项目招标,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1项,竞标立项34项,引进项目资金近千万元,一资带“三资”作用日益显现,项目农业建设步履劲健。与此同时,茅山老区工作有序推进,场圃改革日益深化和完善,6农林机关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全局上下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与日俱增。2004年的“三农”工作,无论力度还是形势抑或效果,都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年份之一,是农民增收最为强劲的年份之一。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推动增收。中央1号文件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粮食直补和农业税减免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乡统筹发展和五件实事的落实,使广大农村第一次真正享受到工业化后的反哺带来的甜头;二是价格拉动增收。长期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导致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日益趋缓,使广大农民第一次真正享受结构调整带来的丰硕成果,国内主要农副产品的价格涨幅达30%左右;三是宏观经济发展带动增收。二三产业蓬勃发展,激活农产品消费需求,有效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四是科技驱动增收。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质量标准建设的实施,引领农业不断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攀登,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日益提高。当前,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结构转型、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从宏观发展趋势看,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由传统粗放型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正在由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转变,农业投入结构正在由依靠农业自身积累的封闭型投入向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多元投入结构转变,7农业的经营方式正在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转变,农民收入来源正在由单一的务农收入向多元化收益结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正在由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这些转变孕育着农业现代化的萌芽,昭示着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着农业最终走向知识化、企业化、一二三产一体化。农林部门的同志,想问题、出主意、拿措施必须无从选择地顺应这种转变。虽然今年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树起了农民增收的丰碑,但农民长效增收的近忧和远虑依然存在。尽管今年农业政策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政策效应进一步放大的空间已经不大;尽管今年农产品价格回升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无与论比的作用,但价格的上升空间已经非常狭小;尽管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但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尽管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经营机制的束缚将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尽管科技兴农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围绕增强就业能力的劳动者素质培训的任务相当艰巨;尽管农林综合服务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要不断强化和完善;尽管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将最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搭起一个大有作为的宽广平台,但制约统筹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因此,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任重而道远。二00四年十二月六日8市农林局二00四年度工作计划二OO四年农林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力争“两个率先”要求,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引擎,以科技兴农为支撑,以质量建设为根本,以《溧阳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为导向,以服务创新为保障,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总揽全局,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工作内容是:坚持一项调整,强化一项支撑,实施一项推进,提升一项行为,确保三大安全,完善三大服务保障。一、持续把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向深度和广度市场永远处于嬗变的状态,结构调整也就永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永恒性的必然选择。一是进一步认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日趋合理的品种结构、技术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宏观态势日显雏形。当前,农业内部的空间结构调整已十分有限,深化结构调整,不可能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面积加减。现在讲调整,就是要努力推进“填平补齐式”的适应性调整向“优化升级”式的战略性调9整转变,就是要努力推进“孤立型”的单层次调整向“结合型”的多层次调整转变,就是要努力推进“局部性”单方向调整向“系统性”全方位调整转变;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把农业结构调整寓于二、三产业的发展之中、寓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中、寓
本文标题:市农林局二OO四年度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2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