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XX市社会管理创新方案
1XX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根据全国、全省、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及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要求,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2011年、2012年在全市开展以“创新社会管理,促进XX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现制订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固本强基,依法管理,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政策体系和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加强社会建设的能力,努力构建维护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为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位赶超,建设“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的新XX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二、工作目标按照“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打造特色亮点”的思路,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通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135”的工作目标。“1”即打造一种模式:探索一条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民生化的“XX模式”。“3”即通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实现“变革性、首创性、突破性”的显著变化。2“5”即通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构建“五联机制”:构建“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维护稳定联动、服务群众联勤、平安建设联创”的“大服务”“大管理”“大维稳”机制。三、工作原则(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政府牵头负责作用,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通盘考虑,整合力量,谋划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效能。(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三)坚持多方参与、务实高效原则。把维系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四)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勇于先行先试,从源头上、基础上切实破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既突出重点,又注重整体推进。四、组织领导成立XX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3常务副组长:第一副组长:副组长:成员: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五、创新举措(一)创新管理,推进三项建设1.推进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并逐年提高推进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建设。把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对人口、单位、重点部位实施、“两新”组织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到位、管理规范。科学划分管理单位网格,以网格为基础单位,科学整合配备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实现管理精细化。3.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丧事依法行政、依法办案,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和广大网民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表达合理诉求,防范极端事件的发生。依法打击和处理蓄意制造极端事件和阻碍对抗依法行政行为。4(二)整合资源,新增三大机构1.在市委政法委增设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为市直一级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协调、研究、指导、督促工作,主要围绕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举措,为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当好参谋助手。2.整合市信访局、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市综治办矛调室、医患、交通等专门调委会有关资源的力量,在原信访局基础上,扩大编制至30人,成立XX市信访及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局。该局预设三个中心:(1)信访接待服务中心。其职能为原信访局职能,主要负责通过信访了解的民意诉求、矛盾纠纷承办、转办或交办。(2)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主要职能是适时组织各单位、乡镇(街道)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并组织开展第三方调解,三调联动等活动,具体指导全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3)依法处置中心。主要职能是对缠访、闹访、非法上访人员及利用矛盾纠纷操纵、串联、聚众闹事骨干人员依法处置,中心下设警务室,受市公安局和信访局双重领导,负责依法处置工作。3.在市公安局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为公安局副科级内设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5理机制、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服务管理新模式,为流动人口和新居民提供服务和加强治安管理工作,同时依法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行为。(三)强化力量,建立三大中心1.建立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在每个社区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实行“1+7”社区服务模式。“1”即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平台,“7”即综治、公安、民政、卫生、计生、劳动保障、物管七个部门,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每个社区统一做到“三个一”,即:设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平台、建立一个社区网站、开发一套社区服务管理软件。通过“三个一”将社区基本情况、各类重点人员情况、社区服务内容等全部纳入其中,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管理到位。2.建立社会心态评估、疏导中心。该中心设市委宣传部,主要职能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人群的心理问题,扩大心理服务工作覆盖面。掌握社会心态变动趁势和规律,加强社会心态对社会稳定不良影响风险的评估,积极疏导、调节社会不良情绪,引导形成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预防社会事件的发生,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3.建立“两新”组织综合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设6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负责召集公安、行业主管部门等协商、推动对“两新”组织的行业指导、综合监管、提供服务等,真正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两新”组织,促进其健康发展。(四)突出重点,抓好三类人员管理服务。1.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按照“关口前移、内外对接、过渡安置、政策保障”的要求,实现刑释解教人员监所评估、衔接管理、安置帮教等工作“环环相联,无缝对接”,确保安置帮教率、就业安置率均为100%;市、乡两级要落实专项经费,对刑释解教人员,安排专人接回,防止脱管;对接回的人员,及时落实责任田或组织免费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生存所需的一技之长,实行就业扶助;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依托有条件企业建立过渡安置帮教基地,对再就业困难的,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到位;落实刑释解教人员低保补助保障,出监半年内按照农村每人每月230元,城镇每人每天260元的标准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半年后仍未就业的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政府要积极出台刑释解教人员经商税费减免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困难,使刑释解教人员尽快尽早融入社会,实现重新犯罪率为零。72.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原人的收治管控工作。按照“早发现、早控制、早收治”和“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抓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管控工作。建立定期排查机制,市每月、乡镇(街办)每半月、村(组)每周排查一次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收治;建立分类处理机制:由市卫生局和综治办共同制订各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分类处理方案,对排查出来的病人及时落实“三帮一”稳控举措,(一名家属、一名医生、一名干部(民警)),对各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现稳控措施、治疗措施、疏导措施、防范措施、收治措施“五个到位”;落实经费保障机制,除省、宜春市分级负担的医学鉴定、基本治疗经费处,由市、乡两级财政负担送治人员的交通费、护理费;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列为特殊慢性病医保补助对象,对其平时门诊费用提高报销比例;对家境贫困或无人收流及难以查清原址的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按照“属地管理”的划分由市、乡两级财政负担其收治经费。3.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服务管理工作。在市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在32个乡镇(街道)成立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具体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在每8个司法所安排一个社区矫正岗,按照矫正人员与志愿者1:1的比例,在全市招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市财政按照社区矫正人员年人平均500元,乡镇(街办)财政按照社区矫正人员年平均增300元的标准共同负担和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经费落实;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级管控、亲情帮教、跟踪监管及公益劳动四项举措,在全市建立32个社区矫正公益基地,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五个一”制度:确定一个公益劳动基地,一册公益劳动登记册,一本公益劳动登记证,一个公益劳动公示牌,一份公益劳动计划安排表。(五)司法为民,抓好三项改革1.实行大派出所制。按照一警多能、多警合一的要求,撤消公安分局,做大做强派出所,全市按治安情况、治安区域、治安性质划分为若干大派出所,每个派出所为正科级单位,内设“四队”,即刑事侦查中队、治安管理中队、居民服务中队、治安巡防中队,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警务效率。2.健全检务联系网络。建立检察信息员和检察联络员队伍,市检察院在全市521个行政村各设立一名检察信息员,每个乡镇(街办)设立一名检察联络员。“两员”的主要职责是:受理反映群众申诉、信访和举报的线索,协助开展社情民意调查。93.创设审判监督管理局。围绕实现“公正司法、高效司法、廉洁司法、便民司法、和谐司法”的审判工作目标,建立大审判监督管理格局,在法院成立审判监督管理局,下设案件回访办公室、案件质量管理办公室、审判作风纪律监督办公室,对所有案件当事人进行100%回访,对审判执行各环节进行实施监督管理。(六)长效维稳,建立三项制度1.建立网络民情舆情沟通疏导制度。在XX政府网的基础上建立“XX民情直通车”网站,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按照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问需于民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2.建立公众安全感及社会管理满意度测评制度。参照和学习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做法,建立符合XX实际的测评体系,并将公众安全感测评和社会管理满意度成绩列为市直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工作的主要考评指标。3.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公众参与制度。突出我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历史意义,充分发挥全市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在社区事务服务、交通秩序服务、环境卫生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设立群众参与岗,由市委10宣传部印制《XX市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光荣证》,对从事社会管理服务的群众逐次记录备案,作为评选好市民、好模范的重要依据。(七)固本强基,创新“三项经常性工作”1.创新经常性治安防控工作。实施治安网格化管理,以“乡镇大派出所”为框,城乡社区为格,将各类重点地区、重点人员所在地、重点问题多发地按地域分为若干小格,每一小格确定一名联络员或负责人,实行“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和建立“网格式”防控管理体系。大力推进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建设。由市财政保障投资1000万元建成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一级监控平台和各乡镇(街道)、交警大队、市政园林、文化、工业园二级监控平台,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对新建住宅小区严格实行“技防准入”制度,在农村推行实用简易治安防范科技产品。2.创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重点是加强第三方调解和民间义务调解。在市信访及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局建立第三方调解机构,针对医患、交通肇事、山林土地权属等涉众性纠纷,在全市公推海选100名处事公道、作风正派、群众威信高的人民调解员、律师(法律工作者)、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代表、各领域专家或资深人士、社会公益人士组成调解代表团,建11立《第三方调解人员信息库》,由纠纷双方当事人分类随机选择,参与调解,形成调处合力,共同化解矛盾;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和事佬人员及热心于劝和调解工作人员的“粘合剂”“润滑油”作用以村(社区)为单元,组建以“五老调解员”、“邻里调解队”、“大妈大婶调解组”等为载体的民间义务调解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民间调解、邻里调解和日常调解;鼓励优秀人民调解员开设个人调解室。探索在公安、人社、卫生、国土、工商、民政、建设等部门建立行政调解机构,配备专兼职行政调解人员。3.创新经常性的治安乱点排查整治工作。建立社会治安状况预报制和治安复杂地区治安
本文标题:XX市社会管理创新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2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