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孤独者》鲁迅:孤独的巨人•为什么说鲁迅是“孤独“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1.从个人生活来看:•由于种种原因,纵观鲁迅的一生,在他的社交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化人圈子里,与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说不出几个。所谓五四时期的“同人”,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及后来的创造社诸君郭沫若等,与鲁迅均没有什么深交。至于左联时期的所谓“同道”,如周扬、夏衍,或因思想差异,或者因人格的不同,从来就没有什么私交。虽然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尤其是在“左联”中,鲁迅都唱着主角,那主要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威望,并非是“朋友”之谊使然。•五四时期,他没有参加过什么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与他都没关系;他倡导过“语丝社”等,其中多数人与他关系都很一般。至于像高长虹之类,接受过他的无私的帮助,却反过来攻击他,更使他感到人心的难测,所以他不合群。•他一生崇尚独往独来,虽然在理智上他曾说,他要“听将令”,但在社交中,他是孤独的。他有很多追随者,多为青年人,他们追随他,是因为景仰他;鲁迅帮助他们并与之交往,主要是出于对后辈的奖掖。他交往较深,被他视为知己的人大概只有两个:一个是日本人内山完造;一个是瞿秋白。鲁迅与内山完造瞿秋白•鲁迅与内山完造结识得很晚(28年)。瞿秋白,鲁迅曾送给瞿秋白一幅清人何瓦琴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回怀视之。可惜,鲁迅与瞿秋白不仅结识得晚,且结识两年后,瞿就被国民党抓住杀害了。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突出。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质之一。•同时,鲁迅的家庭生活也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既加重了他的孤寂,又构成了孤寂的内容。少年时代家道衰落,饱尝了人间的冷暖。1906年26岁时,又奉母命与朱安女士结婚,以后几十年一直受到这桩无爱的婚姻的折磨。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鲁迅曾对我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种不幸的婚姻限制了他对爱的追求,加重了他的孤独。•1923年,兄弟失和,周作人与鲁迅绝交,鲁迅搬出家,另觅房子居住,就是北京砖塔胡同61号,即现在的“北京鲁迅博物馆”。《秋夜》就写于此。其孤寂之感溢于言表。•之后(1927年到上海后)与许广平同居。此时,鲁迅仍是孤独的。从《两地书》来看,我们难以找到抚慰鲁迅情感的内容,更多的是老师与学生在漫谈社会、人生、人际等等。西方人说,书信是最温柔的艺术,更何况是“情书”!在情书中都难找到“温柔”,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许是为发表的原因,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与鲁迅交往时间最长,相处最熟,感情最要好的女学生是许羡苏。1920年相识,鲁迅写给许羡苏的信件,比《两地书》多多了。见马蹄疾著:《鲁迅生活中的女性》知识出版社1996年1月。)•2.从情感世界看:•鲁迅的情感丰富而鲜明:爱如阳光温暖人心;憎如冬寒砭人身心。但又爱憎分明。敏感而忧郁:对一切关己不关己的人和事都会引发一种感情倾向;对社会、自身常怀忧郁之情。•鲁迅的情感世界由两部分组成:•A.民族、大众情感。对民族,鲁迅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大众,他“哀其不幸”(同情),又“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B.个人情感。他渴望爱,重情。正如他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有这样崇高的情感:“爱国”,“忧国忧民”,可是没人理解他,正如他青年时代写的一首诗一样“寄意寒星荃不察”;鲁迅对民众如此倾注同情,盼他们觉醒,不仅民众“不察”,连文化同人也“不察”。创造社同仁说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郭沫若语);太阳社的阿英说他将民众写得如此落后,看不到光明,是落伍者,冷眼旁观者,等等。他渴望爱,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婚姻),却使他不知道爱情为何物……•从鲁迅的情感世界看,他的爱国、忧国忧民之情,无疑是伟大的;他个人情感的对爱的渴望对情的看重,是符合人性的。但却不被人理解,所以,他又是孤寂的。(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有时喝很多的酒,到阳台上躺着。这也是心中痛苦、寂寞的一种表现与排遣。见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下,第557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3、从思想境界看•鲁迅的思想,犀利、睿智、深邃、明达。他对中国历史、中国现实、中国人的认识既独特又深刻。他对中国的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给予了全面的反省,既首肯了中国历史的伟绩,更发现了它的弊端,如礼教“吃人”,制度的专制等。•他对中国现实中各种革命的性质及问题,洞若观火。他对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总结是无人能比的(没有唤醒民众),对革命文学的真知灼见,今天看来,仍是深刻的。•至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发掘、批判的深度,至今也是让人惊叹的。总之,他当时的思想境界,在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的同仁中是最高的。这无疑直接显示了他的伟大和巨人风范。•但是,事物的辩证法恰恰就在这里:曲高则和寡。由于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他同时代人都难以达到,所以引不起共鸣。他与中国的许多文化名流进行过“论争”。他论争的目的很清楚:探索真理,也检验自己对历史、现实、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他希望在“论争”中进一步完善自己。•可是,他失望了。每一次论争,从五四时期的与论争,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到左联前期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到晚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没有一个人真正以理论的力量说服过他,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他似乎“胜利”了,但这是苦涩的胜利。所以他更感到孤独、寂寞。•正如他1933年《题彷徨》一诗中所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既然,在同辈人中找不到思想的共鸣者,所以,孤寂的鲁迅将目光转向了青年。他一生那么热情地帮助、奖掖青年人,如殷夫、柔石、叶紫、萧军、萧红等,其中的原因之一大概在此。•(还可从鲁迅的文学创作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从思想到艺术都是伟大的,无人能比的,同时,在当时不仅没有人达到,甚至也被有的人误解,如成仿吾等。•鲁迅“孤寂”形成的原因,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这涉及:•1.时代、历史的外在原因;•2.个人气质的原因;•3.与所受的影响,特别是尼采、安特莱夫等。《孤独者》分析•新文学初期,鲁迅和其它文化主将们一样,奉行易卜生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但近十年过去了,鲁迅体验到孤独者失败的愤怒和悲哀,塑造了这个由独立地反抗社会走向变态自戕直至毁灭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用一句方言点出了魏连殳的性格特征和现实处境:独头茧。(据新版《鲁迅全集》注释,绍兴方言称孤独的人为独头。蚕吐丝作茧,将自己孤独地裹在里面,鲁迅用“独头茧”比喻自甘孤独的人。)•魏连殳原是寒石山一带唯一“出外游学”的人,一向被视为“吃洋教”的“新党”,与众不同的“古怪”。对人爱理不理,又常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要破坏。“喜欢发表文章”,“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议论”,“而且往往颇奇警”。这种孤僻聪敏与桀骜不驯,是典型的传统名士风度与现代的个性解放相结合的产物。终于遭致了各种诬蔑诽谤,被校长辞退,生计断绝,几乎乞讨为生了。•小说中写他对于祖母的独有的亲情与哀悼是他善良和无奈的表现(“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与悲哀”。)他是在哭祭“独头茧”的性格。•但后来,他否定了自己的这种爱心,最后甚至走到相反的人生立场上去了。在绝望之中,他悲愤地发现:“愿意我活几天的,自己就活不下去”,便决定进行报复,“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方式是什么呢?给杜师常做顾问,“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一句话,以恶抗恶。•比如,由视孩子为天真与希望变为“儿子正如老子一般”,“都不象人”,给孩子东西,恶作剧似地要孩子装一声狗叫作为回报。对房东老太太改称“老家伙”。•丢弃了善与美的价值信条,其灵魂必然扭曲摧残。死后被套上一身土黄色的军装,“脚边放一双黄皮鞋,腰边放一柄纸糊的指挥刀,骨瘦如柴的灰黑的脸旁,是一顶金边的军帽”,“很不妥贴地躺着”,“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他的死,是病,来自生理自然的,也是心死,来自价值观轰毁后的空虚与矛盾。魏连殳的悲剧,是个性独立者被世俗的群体意识所毁灭的悲剧,也是一个不能勇于坚持价值信念堕入虚无冰凉情怀的弱者的悲剧。•小说结尾是鲁迅对主人公的哭嚎声的痛心回忆。鲁迅的心也在滴血。他看出魏连殳毁灭的悲剧所在,但苦于无法把他留在爱心与亲情的世界里。•个性独立,以爱对人吧,终被绞杀;要苟活者以恶抗恶吧,又如此悲凉下场。何去何从,鲁迅也在痛苦地思索,难定最终选择。•《圣经》也是矛盾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当别人打你左脸时把右脸送上去。•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在对知识者历史命运的思考之中,潜隐着鲁迅对带有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观的选择的焦灼与矛盾心理,鲁迅在善与恶的价值选择上是犹疑的。《孤独者》创作特点•1.文体•以书信入文,显示出一种文体杂糅(互渗)的特点。•《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祝福》中大段的议论颇具杂文的特点;•《伤逝》用的是手记体。•《孤独者》中除了书信外,还有诗,如文中的景物描写,颇有诗意。•2.对白•简洁而又意味深长。比如:•“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似乎也觉得我有些不耐烦了,有一天特地乘机对我说。•“那也不尽然。”我只是随便回答他。•“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内中本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时才能够发出这些东西来,何尝是无端……。”•3.结构以回忆为视角,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以送殓始,以送殓终”,多次写到狼的嗥叫。结尾别具意味。附:《呐喊》包括《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十四篇•《彷徨》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十一篇•其中,《孤独者》写于1925年10月。
本文标题:《孤独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3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