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信息检索及应用图书馆情报研究部:黄友均电话:65022227下次课,在图书馆2楼西侧报刊阅览室第一章绪论(1学时讲课、1学时实验)第二章信息检索原理(1学时讲课、1学时实验)第三章网络信息检索工具(2学时讲课、2学时上机)第四章图书检索系统(2学时讲课、2学时上机)第五章中文数据库系统(2学时讲课、2学时上机)第六章外文数据库系统(2学时讲课、2学时上机)第七章特种文献信息检索(2学时讲课、2学时上机)第八章文献的分析利用写作与投稿(2学时讲课、2学时上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科技文献检索的意义•第二节信息及相关概念•第三节信息的分类第一节科技文献检索的意义科技文献检索:对文献资料的查找与获得。检:查找索:获得与索取科技文献检索具有六个方面的意义:一、有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二、有利于复合性、开拓性人才的培养三、有利于促进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四、有利于帮助研究人员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和走弯路五、有利于节省研究人员查找文献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外语知识、专业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六、有利于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信息及相关概念一、信息•1.概念•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香农(ClaudeE.Shannon)从通信系统理论的角度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维纳(N.Wiener)对信息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中国学者钟义信对信息的解释: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普遍认同的一个概念--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它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2.特征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可识别。信息可采用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和计算机代码。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可处理。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可传递。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以其他形式再生。如自然信息经过人工处理后,可用语言或图形等方式在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生成信息。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们常常用尽可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征。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二、知识1.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处理过的系统化了的信息。人们对事物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化,便形成了知识。知识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2.存在形式•1)存在于人脑记忆中•2)存在于实物中•3)用文字、图形、符号、代码、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在一定载体上的知识。其中第三种形式称作文献。三、情报•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交往系统的运动知识。•情报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一定的目的而传递着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情报的属性:•知识性:情报的本质是知识。•传递性:指无论多么重要的知识,人们不知道其存在就不能成为情报。知识要变为情报,还必须经过运动。•效用性:指运动着的知识也不都是情报,只有那些能满足特定需要的运动的知识才可称为情报。四、文献(literature、document)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下的定义是:“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除包含情报本身外,还具有情报的载体,是情报的主要来源。文献是情报的主题部分。人类最初是依靠自身来记录和传递知识的,但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将信息传递至远方和后世。文献的产生,使信息的记载和传递形成一个飞跃。文献构成三要素文献由三个要素构成,知识、载体、记录方式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形态构成文献的重要手段内容信息经过人脑加工形成知识。知识信息被记录在载体上,形成文献。信息、知识、文献的关系信息知识文献本课程所涉及的信息主要为文献信息。第三节文献信息的分类文献分类总示意图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图书期刊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产品资料其他文献文献信息按加工类型分按出版形式分按载体类型分一、按载体形式分为四种类型(1)印刷型:载体:纸张记录手段:手写、打字、印刷和复印等优点:便于直接阅读,使用方便缺点:较笨重、存储密度低,不便于加工、整理和收藏此类型文献有:期刊、图书等(2)缩微型:载体:感光材料记录手段:缩微照相优点:存储密度较大、体积小、便于收藏保存及远距离传递缺点:缺点是不能直接阅读,需借助缩微阅读机才能阅读此类型文献有:缩微胶卷、缩微胶片等(3)视听型(声像型)载体:磁性和感光材料记录手段:借助于特殊的机械装置(如复录机、摄像机、录像机等)直接记录声音、图像优点:直观、生动缺点:制作成本较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设备才能阅读此类型文献有: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多媒体资料等(4)电子型(数字型)载体:光、电、磁介质记录手段: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优点:存储密度高,出版周期短、易更新,传递信息迅速,存取速度快,可以融文本、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信息共享性好、易复制,识别和提取易于实现自动化缺点:需借助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设备才能阅读此类文献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联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二、按加工层次分为四种类型1.零次文献(灰色文献)通常是指非正式出版物或非正式渠道交流的文献,未公开于社会,只为个人或某一团体使用。如:文章草稿、私人笔记、会议记录、未经发表的名人手迹2.一次文献(原始文献)通常是指原始制作,即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如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利说明书检索的目标3.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是指文献情报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所得到的产物,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由文献情报工作人员编辑、出版和积累起来的工具性的文献。二次文献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人们查找一次文献。如:目录、题录、文摘、索引、各种书目数据库检索的手段4.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是指利用二次文献,用一次文献内容,经综合、分析和评述后形成的指南性文献。如:综述、述评、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检索的对象+检索的工具一次文献三次文献用户研究活动起点终点二次文献加工整理信息流综合分析三、按出版形式分10种类型1.图书大多是对已发表的科技成果、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通过选择、比较、核对、组织而成的。2.期刊期刊又称杂志。一般指具有固定题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3.科技报告是科技人员围绕某一专门从事研究取得的成果所撰写的正式报告,或者是在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的实际记录。4.政府出版物是由政府机构,包括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联盟、欧洲共同体、世贸组织等)和各国中央政府及省或州、市、乡等地方政府组织,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及其所属的专门机构所发表、出版的各种文献资料。5.会议文献是指由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和报告,也包括一些非学术性会议的报告。6.专利文献是指在专利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官方文件和有关出版物的总称。7.标准文献是经过权威机构批准的,用文件形式表达的统一规定,是反映标准的技术文献。8.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所撰写的论文。9.产品资料主要是指各国厂商为了推销产品而出版大学的一种商业性宣传资料。10.其他文献除上述出版类型外,其他文献还包括技术档案、工作札记、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卫星资料,其中技术档案是指生产建设和科研部门技术工作中形成的、有一定的工程对象的技术文件。科技文献的特点•1.数量急剧增长•2.内容交叉重复•3.文献出版分散•4.文献实效加快•5.文献语种增多•6.文献载体电子化,文献传播网络化思考题•1.简述科技文献检索的意义•2.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的概念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区别?•3.试述科技文献检索的定义及作用。•4.科技文献有什么特点?•5.试述一、二、三次文献的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标题:文献检索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4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