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庸之道请结合预习,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为政过严或太宽都不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孔子讲中庸,是要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保持事物的质稳定不变,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就是孔子所说的“礼所以制中”(《礼记·仲尼燕语》),合乎礼的就是中。思考1:“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一般地说,是东取一片、西取一片,并把它们凑合在一起而成的杂碎汤;它的要害是,缺乏原则性。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用这种方法处理各种问题,必须遵守“过犹不及”这个原则,这一点是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相区别的根本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就被秦桧除掉了。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诵读全文,梳理文章框架中德(6.29)中庸是一种道德,而且是道德的至高点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行是指言行符合中庸之道的人中礼(1.12、17.24)中庸的实行也要有礼仪的制约才可以行得通中和(13.23)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谐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思考2:结合《论语》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一课16.1“均无贫”五课4.15、5.12“中恕”六课12.8“文质关系”八课2.14“周而不比”15.22“群而不党”14.34“以直抱怨”4.26“事君数,斯辱矣”十一课11.22求也退,故进之思考讨论3: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提示:联系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况,谈中庸之道对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作用展开讨论。最大面积:•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确的回答:•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乘着热气球,在大峡谷中迷失了方向。他们高声呼救:“喂!我们在哪儿?”过了大约15分钟,他们听到回应在山谷中回荡:“喂!你们在热气球里!”物理学家道:“那家伙一定是个数学家。”工程师不解道:“为什么?”物理学家道:“因为他用了很长的时间,给出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但答案一点用也没有。”进进出出:•数学家、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坐在街头咖啡屋里,看着人们从街对面的一间房子走进走出。他们先看到两个人进去。时光流逝。他们又看到三个人出来。物理学家:“测量不够准确。”生物学家:“他们进行了繁殖。”数学家:“如果现在再进去一个人,那房子就空了。”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无法交媾,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可见,“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第一题:•“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第二题:•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第四题:•《国语·鲁语下》: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楉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楉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括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椟,如之。译文孔子游说到了陈国,住在一个叫贞子的人的家里。这时有一只隼坠死在陈国宫庭中,隼的身上贯着一只很长的箭,陈愍公派人求教于孔子,孔子博学,他辨认说:这只隼来的很远,因为这只箭是肃慎人的。当年武王克商,申令九夷百蛮纳贡,肃慎贡了这样的箭。这种箭楛木为身,石砮为镞。先王为了昭示肃慎进贡的美德,将这些箭分给了大姬,并将大姬许配给了陈国的虞胡公。这只箭现应在陈国的府库中。使者回去禀报,陈愍公派人到府库寻找,果然找到了这样的箭。第四题参考答案:•1、陈的始祖是舜后虞遏父的儿子胡满,周武王将大女儿嫁胡满,封于陈。所以胡满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的女婿。•2、陈在旧府的“金椟”(镶金的柜子)中找到肃慎氏之矢。这种矢是当年周朝平定肃慎,肃慎进贡,周王赐给异姓诸侯,以表示异姓诸侯不忘向周朝臣服进贡。•砮:石头磨成的箭头。尺有咫:一尺八寸长。有,又。咫,古代八寸为“咫”。•馆:旅馆。方贿:各地诸侯进贡的财物。监:监视、督察。•铭:将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皿上。括:箭杆。分:给予。故府:旧府,原来的府第。金椟:外面镶金的箱子。P68课后练习四1、砮:石制的箭头尺有咫:一尺八寸。有,又,表示整数与零数相加。馆:客舍,宾馆。方贿:地方出产的物品,土特产。监:看管。铭:刻。括:箭的末端。故府:旧的收藏财物和文书的仓库。金椟:外面缠绕金钱的木匣。2、回答问题(1)陈的始祖是胡满,是舜的后代,周武王大女儿的丈夫。(2)在旧仓库(“故府”)所藏的金椟中。这种箭是周武王灭商以后,由北方的肃慎族进贡给周朝,再由周武王颁赐给陈国始封君主胡满的。这段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了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陈国住了3年。一天,从天上掉下来一只样子凶猛的鸟,落在陈惠公院子里,鸟身上被木若矢石弩射中。鸟身上的箭有三四十厘米长左右。陈惠公不知道这鸟和箭的来历,就派下人把中箭的鸟送到孔子住的地主,并问这是怎么一回事。熟谙历史掌故的孔子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中原周王朝与北方肃慎国的一段情结。孔子说这只鸟来的地方很远,身上中的箭中肃慎国的木若矢石弩,
本文标题:中庸之道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9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