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钱钟书钱钟书字默存,著名学者、作家。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后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先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越成绩。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围城》(长篇小说)1947《谈艺录》(诗话)1948《管锥篇》(1-4册,文论)1979《七缀集》(文论集)1985《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为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是一部具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的比较上辨析、阐发。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2)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7)4、作者的结论是什么?(8)阅读文章,思考问题: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早熟),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早衰)。比较文学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绘画和逻辑,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绘画和哲学,说明了绘画和逻辑缺乏坚实的基础,却又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的特点,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诗早熟又早衰的原因。运用了类比的写法。按前提和结论中的对象分类根据类比中的前提和结论中的对象不同,类比可分为同类类比和异类类比等类型。同类类比又可分为“以己推人”式类比、“以人推己”式类比、“以人推人”式类比、“以物推物”式类比等类型;异类类比又可分为“以人推物”式类比、“以物推人”式类比等类型。如:“以己推人”式类比“以己推人”式类比是拿自己与别人来进行类比。例如,晋惠帝生性痴呆,治国无方,致使天下混乱,老百姓无粮可食,多被饿死。在听到大臣们关于老百姓没有粮食吃的汇报后,也很着急,想了半天,说:“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早熟、早衰)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五,在内容上,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少。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2)篇幅简短,意味悠远(3)富于暗示,引人遥思(4)笔力轻淡,词气安和(5)多社交诗,少宗教诗(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中国诗的特点:(1)成熟很早,没有史诗(发展)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两首古诗,来证明他的观点。另外还有对比、比喻论证。语言特色1、妙语迭出,幽默风趣;2、知识渊博,涉笔成趣;3、自铸新词,语言巧妙。钱先生文章中的妙喻单眼皮呢,确实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小说《猫》)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就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与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小说《围城》)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一个偏见》)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小说《围城》)钱先生文章中的妙喻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小说《围城》)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写在人生边上·吃饭》)钱先生文章中的妙语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又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小说《围城》)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小说《围城》)钱先生文章中的妙语钱钟书经典语录1、当着心爱的男人,每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绝技。2、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3、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4、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5、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话多。6、对于丑女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她是坏人,你要惩罚她。阅读下面两首爱情诗,试比较它们的异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这是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全诗以爱为主线,诗人敏感的字里行间,流露着痛苦而无奈的情感,不能不令人从容。诗歌简短而整齐,全诗由四组“不是……而是……”构成,采取对比的手法,层层深入,把读者带到了那种痛苦的最遥远的距离,并把诗人情怀感染给每位读者。读至最后令人恍然大悟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实际上是心与心的距离,早已泪眼模糊。课后作业: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提示:相同点: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按前提和结论中的对象分类根据类比中的前提和结论中的对象不同,类比可分为同类类比和异类类比等类型。同类类比又可分为“以己推人”式类比、“以人推己”式类比、“以人推人”式类比、“以物推物”式类比等类型;异类类比又可分为“以人推物”式类比、“以物推人”式类比等类型。1)“以己推人”式类比“以己推人”式类比是拿自己与别人来进行类比,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式的推理。例如,晋惠帝生性痴呆,治国无方,致使天下混乱,老百姓无粮可食,多被饿死。司马衷在听到大臣们关于老百姓没有粮食吃的汇报后,也很着急,想了半天,说:“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以己推人”式类比法的逻辑模式如下:自己具有a、b、c,另有d;他人也具有a、b、c;所以,他人也具有d。2)“以人推己”式类比“以人推己”式类比是拿别人与自己来进行类比。例如一个人由于平时多食而不爱活动,发胖了,因而推论自己在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发胖。“以人推己”式类比法的逻辑模式如下:他人具有a、b、c,另有d;自己也具有a、b、c;所以,自己也具有d。子墨子见王,日:“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日:“必有窃疾矣!”子墨子日:“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榆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3)“以人推人”式类比“以人推人”式类比是拿人与人来进行类比,其逻辑模式如下:那些人具有a、b、c,另有d;这些人也具有a、b、c;所以,这些人也具有与d。4)“以物推物”式类比“以物推物”式类比是拿物与物来进行类比。例如我们在对地球与火星比较中,发现它们都绕太阳公转,又都绕自己的轴自转,地球上有氮、氧、氢、氦四种元素,火星上也有这四种元素;地球上有大气层,火星上也有;地球上有大气压,火星上也有;地球上有水,火星上也有少量蒸汽。既然地球上有生命存在,那么火星上也应该有生命存在。“以物推物”式类比法的逻辑模式如下:那些物体具有a、b、c,另有d;这些物体也具有a、b、c;所以,这些物体也具有与d。5)“以人推物”式类比庄子在《至乐》篇中讲了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鲁侯这个人喜欢人奉承,喜欢听音乐,而且喜欢喝酒吃肉。有一天一个人抓来了一只鸟送给他,他非常喜欢,于是用车子把它送到供祭祀用的庙堂里去,每天叫人给它演奏庄严肃穆的《九韶》乐曲,向它敬酒,给它吃肉,结果鸟不但没有养好,三天就死掉了。庄子叹息说,鲁侯是用养自己的办法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办法养鸟。“以人推物”式类比是拿人与别的事物进行类比。古人把自然物拟人化,把人的某种能力、情况类比到别的事物身上,设想自然物同人一样,具有情感意识,如人有喜怒,故天也有喜怒;人能思能语,所以认为顽石能思,鸟兽能言。石头能从山上走下来。刀砍树,树就会有痛感。人类早期思维认为万物和人一样都有灵
本文标题:《谈中国诗》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3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