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建京福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施测方案》
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1-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总则1、为规范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制定本细则。2、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设计单位按照本细则,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3、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4、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二、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2-3、《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6、《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8、《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铁道部有关规定。(二)组织分工一、具体分工沉降变形观测组长:咸峰沉降变形观测副组长:徐金荣、杨振云沉降变形观测组员:邓登明、王忱、刘国栋、王飞、刘恩龙、国大庆、唐代军、李勇。沉降变形观测一测队:主测:杨振云记录:刘国栋前尺:邓登明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3-后尺:王忱沉降变形观测二测队:主测:国大庆记录:王飞前尺:刘恩龙后尺:唐代军二、工作职责1、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2、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3、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工作。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三、工作要求1、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2、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3、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4-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工作。(三)测量要求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桥梁、路基、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一、仪器配备天宝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一套,3米电子水准尺一对、三米尺撑两套、2.5KG尺垫两个。二、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三、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5-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三等1.00.30.6n0.8n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6-测需要。(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7-2、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二等±3.0<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四、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8-定位置。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形观测点。(工作基点埋设如下图)600mm直径=500mm3mmΦ20钢筋沉降观测基点埋设图混凝土砂浆填筑600mmΦ20钢筋直径=500mm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五、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9-(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六、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2、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10-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读记至0.01mm。3、观测时,奇偶站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4、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5、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施测时均装遮光罩。6、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11-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7、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8、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9、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平差软件选用中铁二院自主研发的《沉降观测数据处理及评估软件》。(四)线下工程专业要求一、桥涵工程1、一般规定1)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2)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中铁十九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Ⅲ标项目部五工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12-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3)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2、沉降变形观测1)观测断面布置对于柱桩或明挖基础,可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对于摩擦桩基础,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
本文标题:新建京福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施测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6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