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郭忠华主要内容政治关键词的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发展观角度的分析发展观与社会图景的演化中国国家建设的发展逻辑1.政治关键词的提出何谓发展观: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不仅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何谓和谐社会:所谓“和谐”就是将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运用合理的手段与方法,使之得到圆满解决。而“和谐社会”就是将这种矛盾置于一种合理的行为框架之内,运用公共管理手段将矛盾化解。在当代中国社会,“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应当成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方略。此后一直为中央领导人所强调,为地方所践行。“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政治话语的关键词。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做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六大把实现“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构建。十六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5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和谐社会的提出2.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在世纪之交提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呢?和谐社会是作为发展目标提出的,而不是说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和谐或者说建立起了和谐社会。其实,和谐社会具有其明显的社会基础,即不和谐的社会现实。这种不和谐体现在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裂痕上,这些裂痕的出现也是一贯以来的发展观所使然。维度之一严重的社会不公:改革开放以来,在“先富”与“后富”等不平衡动力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是,分配正义却严重不公:一边是暴富的积累,另一边是贫困的积累。有资料显示,中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5,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成为中国社会的刺目现象。甘肃农村汤臣一品维度之二不同文明之间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却没有相携发展,相反,后两种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反而呈现出日益背离的趋势:假冒伪劣、伤风败俗、政治腐败等现象愈演愈烈,侵蚀着中国社会和政治的肌体。2006年11月9日,在河南固始县的旅游文化节上,公开跳脱衣舞和公开赌博维度之三城乡之间巨大的裂痕:“三农问题”成为中国刺目的社会问题:农民隐含了一种为上流社会所鄙夷的社会身份的含义,人品多、素质低、观念落后;农民体现在一种与城市隔绝的社会空间,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农业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产业技术,越来越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城乡裂痕把中国社会分裂为不同的空间。贵族农村的精耕细作维度之四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领导者对环境的认识很少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等政治话语后面隐含的是对自然的工具性态度,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跃进”运动、20世纪晚期的“乡镇企业”发展以及生产力至上的思维,使自然遭到了掠夺性的破坏。自然的反弹明显加剧。沙尘笼罩下的北京城和谐社会的解读正是在上述产生深刻裂痕的社会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从本质上说,和谐目标在于弥合社会断裂,把裂痕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这一角度来看,和谐社会不是表现在某些单一的维度上,它是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等不同向度上实现有机统一。它是执政党在全国人民面前描绘的一幅社会图景,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并指导实际工作,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和谐,更不可能断言在某年某月建立起和谐社会。同时,和谐的目标以不和谐的社会现实作为出发点。3.发展观角度的分析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当前严重失衡的社会现实是如何形成的呢?实际上,它是建国以来“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必然结果,这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问题建国以来,“发展”一直是困扰着当代中国政治人的核心问题,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和政治景观。但直到20世纪末,中国对于发展的追求主要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这是百年来中国社会现实情况所决定的。但即使在这一主旋律之下,也存在着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主旋律毛泽东时代的发展追求三面红旗万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路线,高速度实现农业和工业产量增产的“大跃进”,使人民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民公社”理想。发展方式上理想化、高速度和脱离实际,发展目标主要在有限几种的产品上。毛泽东时代的发展结果毛泽东时代那种高度主观性的、脱离实际的发展方式注定是要失败的,大跃进、共产风不仅没有实现中国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和人民富裕的百年梦想,相反,反而使整个国家和社会陷入空前的困难,大跃进之后接踵而来的是三年困难时期,而且由于发展方式的理解差异,还坦下了政治斗争的火种,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初源头。1959-1961年,中国陷入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图为广州市民在垃圾中寻找食物邓小平时代的发展追求10年“文革”之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邓小平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了人们的精神枷锁,开启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中国社会的征途。开放则把中国经济带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去。在物质力量的刺激下,中国社会在极短时间内便再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民的生活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改善。邓小平为经济特区题词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时代的发展结果邓小平时代的发展观也突出体现在对生产力的发展上,只不过是以市场方式来促进而已,而毛泽东时代把计划与市场尖锐对立做法截然相反。邓小平所主导的发展观一直延伸到了20世纪末期,即江泽民执政的时期,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生产力成为各级政府谋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腾飞,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为发达国家所侧目。郭忠华按照改革开放的最初设想,中国社会将以“三步走”的战略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双重目标:第一步是80年代末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本世纪末实现人民生活小康;第三步是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但问题是改革的路径似乎没有按照总设计师所设想好的路径前行。改革的确带来了中国经济腾飞,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国企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变得刺目。事实证明,经济增长并不等于人民幸福,市场经济不会自动带来社会公平,中国社会公平问题已极其严重。邓小平时代的发展结果邓小平时代的发展结果从毛泽东到第三代领导集体,主导中国政治的发展思维是“以物为本”,即以生产力为本。以物为本尽管总体上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但实际上常常以人本身作为代价。2004-2006年,以“郎顾之争”为起点,中国社会爆发了第三次改革争论,争论围绕着“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等问题展开。争论中暴露的问题表明了社会裂痕的严重,也表明社会对改革的怀疑。中国政治领导人调整发展观、重建社会发展图景的任务已迫在眉睫。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领导人为改革打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以后,中共“和谐社会”作为理想的社会发展蓝图加以重点强调,和谐社会一方面表明了中央领导集团因应社会失望情绪而结出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共以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在这个基础上,中共也加强了对发展观的调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它是反思此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产物,表明了中共开始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双重并重的进程。本节小结4.发展观与社会图景的演化由上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形成了两种重要的发展观,并由此指导了我国的国家建设。它们分别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前一种发展观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而后一种发展观则还处于初步提出和形成过程中。在不同发展观的指导下,理想社会蓝图也表现得不同。毛泽东的发展观与理想蓝图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批新中国领导人的目标也在于谋求发展,但他们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工农业产品的增长上,而且尤其集中在粮食和钢产品的增长上,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心理动力和政府推动。他们的理想社会蓝图超英赶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发展观带来的不是发展,反而是挫折。共产主义试点:徐水人民公社邓小平的发展观与理想蓝图十年文革把中国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以市场化作为动力,力图建立一个物质产品极大丰裕的小康社会。这种发展观把中国带入了市场社会,实现了物质产品增加的目标。但发展的目标仍然在于物,没有真正落实到人本身上来,而且出现以人代价的现象。科学发展观与理想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一核心目标,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社会裂痕的不断加深表明,中国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在于扭转以前只注重生产力发展的“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的目标真正落实在人的发展上来,即“以人为本”,希望以此建立和谐社会。小结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少数几样产品生产力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小康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发展5.中国国家建设的展开逻辑单一经济发展指标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特点:1)从一维到多维2)从边缘到核心3)从失衡到平衡郭忠华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这些耳熟能详的政治关键词中,我们可以读到明确的信息:1、它们反映了我国当前失衡的社会形势以及领导集团走出困境的思路。2、对发展的不同解读是困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命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景观。3、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长期主导了中国发展的大思维,这是形势所使然,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4、一种新的执政理念正在中国呈现和成熟起来,它与建国以来的历史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连续性。结论谢谢!
本文标题: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77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