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关于春节的ppt 主题班会
主讲人:“恭喜发财”,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来了。数一下手指头,你都过了多少个春节了?但是,你了解春节吗?春节乃是中华第一节,她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有着特殊地位。说特殊,因为她不像一般普通的生活文化现象,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她负载这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今天,就由我们塑料姐妹花来为大家说说咱们的春节。看民谣,识习俗。“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当然,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国各地的过年习俗都是所不同,有各自的特色。咱们是南昌人,现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南昌的过年习俗。年十六做尾牙;年廿四谢灶君;年廿五办年货;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责年……让小弟后面接着跟大家说。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节。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华北地区有歌谣:“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了就意味着进入年节阶段。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腊八节的前身是古代的腊日,腊日在上古时代只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腊日在上古相当于后来中国人的大年。隋唐之后,祭祀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与此同时,吃腊八粥的习俗也逐渐兴起。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种种传说,其中影响较大的应该是纪念佛祖成道的传说和朱元璋出来当皇帝之前,将乞讨来的各色米豆和煮成一锅食用的传说。在宋朝之后的史籍已经有大量关于腊八粥的记载,可见腊八粥至少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腊八粥这种传统节令食品有特定的食物配方与烹制方法,但是地步不同,用料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一般食料都有民俗寓意。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上贵子,莲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美好和睦。腊八过后就是小年。一般来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其实,除了广东之外其他地方都有小年“谢灶君”的习俗。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君、司命,是中国民间特别崇奉的神灵。为什么那么多神灵,就特别崇奉灶君爷爷呢?相传,灶君是天神监察下界的耳目。人们怕灶神打小报告,于是跟灶君套近乎,俗称“媚灶”。祭灶君的祭品各地各时期不尽相同,但荤类不外鸡、犬、羊、猪等,素类有麦芽糖、糯米团、瓜果枣豆等。汉唐时就已用猪头祀灶,据说猪头祭灶,“令人治生万倍”。小弟家里面谢灶君的供品一般是: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碟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有一个有趣的地方,用麦芽糖祭灶应该是由宋朝时候发明的。人们给灶君糖,是想黏度极高的麦芽糖不仅粘住灶君的嘴,也甜了灶君的心,让他在天上为人们美言几句。在小年这天某些地方有扫尘的习俗。这个其实是针对不吃请的灶君。据说灶神平时要记人间的过错,屋尘是他的记事本,扫尘就是为了去掉灶君的备忘录。而有些地方人家就选择在小年之后扫尘。原因是平时人们对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唯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灶神送走了,人们难得一次任意清扫的机会。不同的地方赋予了扫尘不一样的意思,但无论怎么理解扫尘习俗,民间都将环境清洁作为空间净化的一个环节。民谣“二十五磨豆腐”其实就是办年货。豆腐在广东话里面有“虚弱”的意思,广东人过年一般都不吃豆腐。但在普通话里面,豆腐谐音“兜福”。而闽南人称豆腐干为豆干,谐音“大官”,过年有这样的彩头当然是极好的,在很多地区过春节都要磨上一些豆腐,做豆腐干,豆腐丝,豆腐园子等。年节食品当然不仅是豆腐。食物丰盛是大年的典型特征。全国共享的传统年节食品应该是年糕。早起社会年糕是年节祭祀的供品,人们在祭祀之后共享,慢慢就成为了年节的标志性食品。过年吃年糕,寓意着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的做法各有特色,小弟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点找度娘。说一下小弟家里过年的必备食物——空心煎堆。我们那里叫“大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做,只管吃,这东西凉了就不好吃,但是因为是油炸食物耐放,所以基本上吃之前都喜欢再加热。还有,刚刚炸好的“大蹄”要等一会儿吃才好。另外我们炸芋头角,小油条。芋头角可是我婆婆的拿手之作。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找到我婆婆真是可惜啊……过年家家户户都准备油炸的东西,易于保存嘛。除了自己做的煎堆和芋头角之外,我们还会到外面买油角、蛋散不知道你家会都会准备什么?跟小弟分享一下吧!芋头角之外,我们家还喜欢弄白水角。自己亲身包的角仔似乎总比外面的好吃!当然,年货还有很多东西。例如糖果。年节糖果是必备的。这应该是因为小孩子到家里拜年,一定要用糖果等招待。而糖果我们一般是准备瓜条、青梅、花生粘、豆沙馅芝麻糖、枇杷条、小开头笑、糖莲子、米花糖、杏仁糖等等。我们家里面除了要买糖果之外还要准备瓜子。我最爱的是葵花瓜子,够香。除了葵花瓜子之外还有黑瓜子、红瓜子等等。除了这些小零食之外,家家户户过年都过买鸡鹅鸭和猪肉。这些东西不仅作为年夜饭的主菜,同时要用来当做供品祭祀。鸡鸭这些一般是买生,之后自己或到外面让人宰好,把肝肺等内脏取出来……而猪肉是年节食品中最重要的。过年一定要有猪肉。有些地方一定要用猪首来祭祀,而我们家一般都是买一块烧肉。在清洁房子之后,人们就开始装点门庭。有一句民谣“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包括贴春联、门笺、年画、窗花、剪纸等。年节环境装饰中,人们最重视家宅大门的装饰。门饰节俗起源很早,它源于古人的信仰观念。古人认为人居空间是与外在的神秘空间隔离的自我保护空间,门户是唯一与外界交通的通道,为了防止外来侵袭,祛邪避灾,人们要挂桃符,贴门神。同时门也是迎新纳福的通道,所以人们在新年之际,特别重视们的美饰。装饰门户包括倒贴福、贴门神、春联、年画等,小弟就挑我比较熟悉的门神和春联谈谈。我们先说一下门神。先秦时期已经有桃木刻成的偶人作门神。汉代门神已演变为两个人形图像,他们分别是神荼与郁垒。而钟馗是唐朝开始被作为门神的。据说是钟馗捉鬼之后治好了唐玄宗的疟疾。唐朝出现的门神还有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他们两人是唐朝开过工程。传说唐太宗夜里常梦到寝外呼号不能安睡,就让秦琼和尉迟敬德在门外守候,这样他才能安心入睡。之后他们两人就慢慢变成了红纸上的的门神了。而小弟家的门神是关羽和张飞(左关公右张飞),至于为什么呢?我也不了解,应该是门神就选择那些忠义之士吧,如果你知道为什么的话,可以告诉我……桃板、桃符,以及后来普遍出现的春联是新南大门的重要饰物。宋代以前门口悬挂的是桃符,桃符上写有“辟邪祈福”字样,桃符一年换一次。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要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多,在桃符上的字就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于是出现了春联这一新年门饰。春联最初起源虽然是在唐末五代,但以纸写春联,普及社会的时代应该是在明清时期。在清代,随着春联习俗对民众生活影响的深入,迎新春联替代了桃符。从桃符到春联其实也反映了民众心态的变化。桃符重在驱邪,春联意在求吉。现在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两联,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户两边,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春联讲究平仄格律,结构对称,对仗工整。门联有上下之分,一般说来,以末字音律判断,仄音为上联,平音为下联。上联贴门左,下联贴门右。也有人以门楣横批的首字左右位置确定上下联的位置。其他东西都准备好之后,人们就开始沐浴清洗迎接新年。广东人一般说“年廿八洗邋遢”,当然不一定要到年廿八才可以洗啦。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来源于上古祭祀前的斋戒沐浴。关于年节沐浴的文献资料较少,古代官员有休沐制度,民间情形较少被记载,估计年前沐浴的习俗会有较长的历史。河南人有说法,年澡是早洗的好,要不成傻狗了。岁末人体的清洁行为是一道必需的仪式,除了洗浴之外,还有剃年头。俗谚说:“有钱无钱,剃头过年。”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的、理发的,传说如果剃发就会死舅舅。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民间一直等到二月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今天北方还能看到这样的习惯。今日,你剪头发了没?除夕夜,我们都会一家人坐下来共享团年饭。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礼仪。上古社会,人们种植的庄家丰收了,就要感谢神灵的赐予,感谢的形式就是祭祀,祭品自然是收获的东西。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年夜饭当然也有地区差异。南方年夜饭一定要有鱼和丸子。鱼要头尾完整的鱼(一般用鲤鱼),象征年年有余;丸子南方俗称园子,象征团团圆圆(我家一般不准备丸子)。还有韭菜,后代取“韭”与“久”谐音,寓意年寿长久。在北方过年一般要吃饺子。饺子是中国北部的典型民俗食品,人们认为“好吃不够饺子”。饺子在元明时代称为“扁食”,清代称为“饽饽”,除夕包水饺,称为“煮饽饽”。饺子成为北方大年的标志食品,一方面是因为饺子本身的美味,在生活并不富裕的传统社会,普通人平日难得吃上一顿(看过莫言的小说都了解吧),所以过年饺子被认为是最好的食品。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饺子具有文化象征意义,饺子是时间变化的象征物,在除夕与新年的交替之际,全家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看不完)。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你是否知道这首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家家户户逛花街的情景。四季如春的广东地区,每当春节到来之际,按历代习俗,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旧时称为除夕花市,大约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就提到明代广州已出现花市。当时广州河南三十三乡的百姓,多半是以种花为生的花农,他们从河南到河北来卖花,就从五仙门附近的码头过渡登岸,后人称这地方为花陟头”,这就是广东最早的花市。今天的年宵花市就是昔日花市演变而来的。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开始,除夕达高潮便结束。每年市政府都要花大力气予以布置。花市开市后,华灯初上时(实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点钟后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行花街嘈杂拥挤,难免磕磕碰碰,但人们全都彬彬有礼,格外谦让与宽容,满脸都是笑意和喜悦。一般前几天多为外省人,因为绝大多数外省人要看央视年欢晚会。广东人比较少看中央台,年三十逛完花市后常常去叹夜茶,花市鲜花争奇斗艳,品种繁多,泊来品中有欧洲的薰衣草、泰国的富贵掌、荷兰的郁金香、北欧的玫瑰、南美的五代同堂、比利时的杜鹃等等;国产品种有江西的金边瑞香、吉林的君子兰、洛阳的牡丹、章州的水仙等等。请不要纠结于“利是”和“压岁钱”的区别。你尚且可以把他们当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关于压岁钱在不同的地区还真有不同的叫法。广东人一般过年收到的红包都叫做利是。“利是利是,利利事事。”利是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是在明清时期。这种压岁钱,有直接给晚辈的,有的是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意义在于压胜。河南小儿通常将压岁钱系在腰间,称为“压腰钱”,寓意一年内不缺钱。明清之前的压岁钱是特质钱,而明清时期出现以无色线或红线串铜钱压岁,它强调祝福意义之外,又给小儿带来了自主消费的愉悦。开启了压岁钱由信仰功能向节日经济功能的转变。旧时利是是由家长给自己的子孙的,而现在亲戚朋友也给孩子利是,而且分量越来越重。但是小弟还是提醒一句,同学朋友之间比较过年收多少利是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在辞旧迎新的除夕,以通宵不寐的形式守候新年的到来,称为“守岁”。如今守岁习俗还是很普遍,不过人们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在零点新年钟声之后,就上床休息。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提到除夕通宵不眠谓之“守岁”。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习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唐朝出现了不少咏唱守岁的事变。如苏轼《守岁》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等民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壮身体,延年益寿。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守岁民俗主要表现在岁火与灯烛。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民间传说大年的岁火十分重要,是用来驱赶一个经常在除夕夜出来吃人名叫“年”的怪兽。年兽看到红色的灯火就害怕。后来除夕守岁烧火点灯成为除夕守岁的重要景观
本文标题:关于春节的ppt 主题班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10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