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姜好敏: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性学会会员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新乡市教研室心理健康学科教研员我国首批、河南省第一位通过认证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姜好敏初中学生心理漫谈人生三次飞跃1、2-4岁2、青春期3、更年期青春期(10-19岁)问题:1、生理问题(身高体重性征)2、心理问题(气质性格智力等)青春期大脑的发育1、脑科学2、男女差异青春期性问题1、性生理(成熟)2、性心理(不适应、压抑)3、性取向青春期行为1、性行为(安全问题)2、冒险行为3、成瘾行为(烟酒毒网)4、饮食(进食障碍)5、校园暴力6、自杀认知(思维)的发展A、直觉动作思维(0-2)B、具体形象思维(2-7)C、初步的逻辑思维(7-11、12)D、抽象逻辑思维(11、12-14、15)E、辩证逻辑思维(20-?)自我的发展1、生理自我(三岁左右)2、社会自我(三岁至青春期)3、心理自我(十四、五岁至成年)需要的发展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和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师角色管理课程初中生的心理需要独立的需要(存在感)尊严的需要(地位感)成功的需要(价值感)接触异性的需要(生理需要)初中学生情绪特点1、情绪化、走极端2、逆反、叛逆3、男女差异(男:生气烦恼愤怒;女:愤怒和抑郁)青春期的反抗(第二反抗期)1、社会地位欲求不满2、代际观念碰撞3、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4、青春期烦躁5、反抗的对象:父母青春期反抗成因1、生理因素:生理迅速成熟2、心理因素:依赖与独立的不协调3、社会因素:个性伸展受阻青春期矛盾:1、生理需要与社会压抑的矛盾2、生理早熟与社会晚熟的矛盾3、独立与依赖的矛盾4、自制与冲动的矛盾5、开放与封闭的矛盾6、成人感与幼稚的矛盾7、低自律与高要求的矛盾初中学生常见教育心理问题1、学习相关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3、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常见问题1、学习问题:厌学、学习困难、学习态度、习惯2、人际关系:早恋、逆反、信任3、心理健康:考试焦虑、网瘾、青春期烦躁等团体活动心理测量在中学生教育心理辅导中的应用角色分析疗法简介中学生教育中的角色互动关系1、家长角色2、学生(子女)角色3、教师角色4、同伴角色影响学生发展的五种关系1、亲子关系2、父母关系3、家校关系4、师生关系5、同伴关系中学教育中的角色互动关系家庭角色互动关系家庭教育风格类型1、专制型2、溺爱型3、放任型4、矛盾型5、不一致型6、权威型7、民主型青春期亲子矛盾原因1、代际差异2、高期待、严要求3、第二反抗期VS中年危机中年危机1、生理危机:机能减退2、社会角色危机感3、知识技能危机4、婚姻家庭危机家长常见问题1、急功近利2、唯分是图3、言教多于身教4、缺乏权威性5、面对问题缺乏有效方法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重言传轻身教2、重方法轻理念3、方向正确方式欠妥三明治批评法和有效的惩罚对子女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方式婴幼儿(0-6):灌输式童年(7-10):说服式青春期(11-18):商讨式成年(18以后):授权式家长要学会做到1、从实际出发2、按规律做事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5、学会坚持与等待。家长要有自信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里盲目攀比、自己亲自把事情弄坏,然后再把责任推给别人。家长修养1、教育理论技能修养(关于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掌握)2、道德行为修养(遵守社会规范)3、心理修养(心理健康)4、人生修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家庭教育中的几个具体问题:When:(表扬要及时、惩罚要择时)Where:(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How:(三明治批评法)What:(养成教育: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生存发展技能)Who:(学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面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改变则改变,不能改变就改善,不能改善就避开(扬长避短),不能避开就承认现实,改变对它的看法,积极愉快地接受它。家庭文化建设1、家庭环境2、父母修养3、家庭教养风格行为习惯的养成1、饮食起居2、接人待物3、学习行为父亲从男性的角度,给予孩子坚强,自立,自强,自信,宽容,使孩子能感觉安全与责任。父爱是后天培养和有条件的。社会所期待的父爱往往喜欢塑造、要求和指导子女,代表着社会的规范和要求,父性特征主要表现是规律性、意志力、勤勉、距离感、以事为中心、讲究手段、有正义感,并注意划分上下关系。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而母爱主要表现为细腻的、亲切性、温柔性、亲昵感、以人为中心、感情外露、真诚和平等关系,母爱是天生的和无条件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角色期待与角色认知教育要知己知彼知己:了解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目标、资源、义务等;知彼:了解孩子的需要、气质特点、智力水平、性格特点、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等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过多地强调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尊重与保护,而忽视了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责任心与义务感的教育,致使未成年人缺乏最起码的责任意识与义务感。家庭教育境界1、无所不为2、有所不为3、大有作为4、为所欲为Bye-bye!
本文标题:初中生心理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3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