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陇上江南”――武都区城市发展进程
“陇上江南”——武都区城市发展进程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行政文化中心,山水之城、特色产业之城、商贸之城,交通枢纽,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秦巴山系结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境内海拔667—3600米,垂直差异明显,根据立地条件,全区可分为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高寒阴湿区和林缘区,城市就建立于川坝河谷区,东西狭长。年均气温14.7℃,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素有“陇上江南”之称。1925年五六十年代90年代五六十年代现在的武都城市•影响武都城市发展的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城区建立于川坝河谷区,年均气温14.7℃,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素有“陇上江南”之称3、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县乡公路的完善,省道的扩建,“212”国道、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的修建2、社会经济:工业基础薄弱,特色经济产业发展迅速,如吉石坝农业示范园区兴建,以及近年城市周边旅游景点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4、地价: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地价较低;自身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5、政府政策:政治、文化中心,优先发展;空间结构及新开发区:推动作用6、城市建设与“5.12”灾后城市重建:深圳援建为武都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巨大推力•-------武都城区卫星图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是武都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宏观区域性地貌格局奠定了武都城市发展的基础。武都区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在1020m以上,地形高程差异悬殊。市区主体坐落在白龙江谷地两侧的二、三级河流阶地上,受南北两山阻隔,城市自由扩展受到很大限制,只能沿着白龙江、北轴线纵向延伸,从而构成带状组团式的城市平面景观。②宏观自然区位条件影响了城市的政治、交通、经济进而影响了城市发展进程与城市空间结构。区位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总是优先得到重视与发展,建立起示范带动作用,河谷型城市性质与职能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后来城市空间发展局限的差异。一、工业武都区工业园区总规划用地217.87公顷(3268亩),现已征收503亩,其中:入驻企业规划地210亩;园区道路、排洪沟、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公路等占地153亩,剩余140亩。在园区建设上,已投资600多万元实现了园区内的水、电、路三通,并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了甘肃佛仁制药厂、翔宇油橄榄公司、陇南田园油橄榄加工等一批工业项目入区建设。目前,入驻工业园区的甘肃佛仁制药厂、陇南三元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已建成投产;特色工业的发展,给城市发展注入经济基础,和资金基础。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二、特色农业武都区立足资源优势,本着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全区现有农业产业分布和种养传统,科学规划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建成了冬播洋芋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花椒、油橄榄、核桃等基地的农业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如北茂花椒协会、兰洽会。这些农业的发展,让城乡联系紧密,使城区和郊区紧密结合,为城市从城区向农村扩展创造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交通的影响:形成“两条经济走廊”:即依托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现有国道212线及周边城镇,形成纵向经济走廊;依托规划天武和九武高速公路形成横向经济走廊。以公路、铁路为主,建设高效便捷的市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建成东江二级客运站,吉石坝二级货运站。—公路:规划区出入口,东西方向两端设国道212和兰海高速公路出入口,北向设武都至成县高速路出入口。兰海高速公路沿白龙江两岸穿行,设三个出入口,分别位于汉王、大堡和两水后村。国道212线市区局部线型进行调整,避免对市内交通的干扰。合理布置陇南客运场站,规划吉石坝陇南汽车站,吉石坝货运站,设置东江、两水客运站。地价因素的影响•自1980年中期引入土地有偿使用机制后,城市内部出现了自市中心向外变化的土地级差收益,通过这种级差收益来引导和安排城市各项功能用地,导致城市内部空间的重组:城市中心开始重新让位于单位面积盈利较高的第三产业,城市中心商务区及其商业功能不断加强;原来位于中心区的居住用地也在房地产价格影响下向外迁移,并重新衍生出具有不同层次水平和环境质量档次各异的居住区;居住区外围与农用地相连。政府政策影响武都是陇南市市域、文化中心,得到了优先发展,依托“两个中心”,建立“七个支撑点”,形成“两条经济走廊”。——依托“两个中心”:利用市区、徽成盆地现有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高效运作,建设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中心。——建立“七个支撑点”:即徽县、两当、礼县、西和、宕昌县、康县、文县七个县城,成为与两个中心协作配套、带动区域发展的七个支撑点。——形成“两条经济走廊”:即依托兰渝铁路、兰海高速、现有国道212线及周边城镇,形成纵向经济走廊;依托规划天武和九武高速公路形成横向经济走廊。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为5大功能组团,形成“水系五城,绿满两岸”的空间布局,以旧城组团为城市商业区、东江组团为行政区、吉石坝组团为物流区、两水组团为综合区、汉王组团为产业服务区,通过白龙江、滨江过境路、沿江绿带相互联系,结合两山绿化,构筑陇南市带状山水城市格局。•1、城市商业区:西起钟楼滩,东至东江水沟,包括旧城山、白龙江南岸。该区域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较大,通过内部改造,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形成商业服务中心。•2、城市行政区:西起东江水沟,东至栈道湾,包括东江、张家嘴、李家嘴。主要功能为行政办公、城市门户(火车站)、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及商业会展中心,兼顾居住功能。•3、城市物流区:西起沟坝河,东至城关灰崖子村,以吉石坝及黄家坝为主体。铁路货运站在此布局,规划以物流仓储为主,同时配置适当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4、城市产业服务区:西起汉王杨家坝,东至佛堂沟,高速公路设出入口。以产业服务、居住功能为主。该组团靠近万象洞,环境、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合理布置生态旅游用地。•5、城市综合区:西起两水泥湾沟,东至沟坝河,以两水后村、后坝为主体。规划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同时,预留部分用地作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涵养区。开发区的影响•开发区作为现代新城市空间类型之一,必然对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很大影响。由于其开发用地规模大,建设迅速,往往能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演变。•新开发区:东江开发区、吉石坝开发区、江南开发区等东江新区建成后将成为当地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兰渝铁路等铁路、公路网将横穿开发区,开发区内将兴建兰渝铁路线上火车站点等来舒缓旧城区住宅、交通瓶颈制约、服务等的压力。交通的瓶颈制约,凝聚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经济要素的空间集中带动作用。吉石坝新区规划范围西起沟坝河,东至城关镇灰崖子村,吉石坝新区的路网以东西向带状地形特征,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对南北向交通组织的基础上,规划道路进行道路系统的延伸、扩展、调整、完善,强化东西向交通的通行能力和联系,吉石坝新区的开发进程,缓解旧城区压力,促进武都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城市建设及灾后城市援建•1)主要建成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外围用地相对粗放,2005年,其中武都区的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36.21平方米/人,而陇南市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55.05平方米/人,低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Ⅰ类级别(60.1~75平方米/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总规模达到17万人左右,城市化率为35%,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比较小。但同时城市发展滞后,城市化率低,城市绿化率低、建成区面积小,资金吸纳能力不足,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环境恶化、一系列城市问题。•2)•①灾后重建推动经济全面提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近50亿元,较2007年增长近50%,年均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三年增长6.93倍,年均增长187.3%;②城乡居住条件大为改观。③夯实了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大,特别是道路交通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武都发展的主要瓶颈。④灾后重建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灾后重建深圳援建深圳中学灾后重建的公路灾后重建广电大厦深圳援建的陇南市人民医院•2008年——2020年陇南市武都城市总体规划展望明日的武都城市
本文标题:“陇上江南”――武都区城市发展进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5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