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第一节同伴关系概述•问题:•同伴关系有多重要?在你生命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对个体个性的发展有影响吗?•它和亲子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一、同伴关系的作用•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2、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二、同伴交往的类型•1、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现场提名法。•2、同伴交往的类型•有四种:•社交明星(受欢迎者):13.33%•可接受者(一般型):52.94%•被忽视者:19.41%•被拒绝者:14.31•从发展角度看:4-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受欢迎人数增加,•被忽视和被拒绝人数减少.•从性别角度看:受欢迎的儿童,女孩居多;被拒绝的儿童,男孩居多;被忽视的儿童,女孩居多。••儿童同伴关系类型研究的启示:教育者要重视儿童交往中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儿童,尤其是被拒绝的儿童的引导和教育,使得他们能回到正常的儿童交往中,这有利于这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三、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1、早期同伴关系的发展•3-4月出现观察和触摸对方的现象;•6月会有向着对方微笑和咿呀学语的现象;•1岁会偶尔以微笑、出声的笑和模仿彼此的动作来•进行双向交流;•1-2岁协调的双向交流更为常见,且大多是互相间的模仿;•2岁左右儿童开始以语言来影响同伴的活动。•有研究表明,儿童2岁之前出现的社会交往行为源自于早期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2、幼儿期同伴关系的发展•2—5岁的儿童同伴间的交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尔德雷德.帕腾(Mildredparten)研究指出,儿童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三阶段:•最初是——非社会活动阶段,无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行为或独自游戏;•然后是——平行游戏阶段,共同分享相似玩具•但无交流;•最后是——社会交往阶段,包括两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行为,它们是:•联合游戏——儿童分别进行不同的活动,但通过交换玩具和彼此评论来相互交流;•合作游戏——进一步的交流行为,期间儿童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目标,如共同扮演一个假想的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虽然具有阶段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游戏就不再出现上一阶段的游戏,而往往是混杂的。•见下表:游戏类型3-4岁%5-6岁%非社会行为4134无参与者和旁观着的活动1914独自游戏2220平行游戏2223合作游戏3743•总体上儿童的游戏是展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在幼儿期,儿童的游戏基本是以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为主,到幼儿晚期,才会出现有组织的合作游戏。•在儿童交往发展中值得注意的现象1——•跨年龄不对称交往•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社会性和人格都会带来重要影响。•对年长儿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耐心、同情心和关心•他人的亲社会倾向;•对年幼儿童: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寻求•帮助的方法等。•值得注意的现象2——•性别偏向•从婴儿期起,儿童更爱选择同性别的伙伴在一起玩。•3、儿童中期•从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的发展阶段看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威廉.戴门(Williamdamond)等的研究认为儿童对友谊的理解分三阶段:•第一级友谊是身边的玩伴(约4-7岁)•学龄前儿童认为朋友就是“喜欢你的人”,友谊是具体的,是物质的交换和游戏的玩伴。友谊也是不长久的,当同伴不愿和他玩儿,不分享,友谊就结束了。•第二级友谊是相互间的信任和帮助(8-10岁)•儿童中期孩子对友谊的定义更负责,并考虑心理因素。•学龄儿童认为,真诚是友谊的基础,朋友间要相互帮助。•他们认为友谊破裂的因素是,相互的不信任、别人需要帮助时不帮助、违背诺言、在背后讲人坏话等。•破裂的友谊要重建难度比学龄前大,需要真诚的道歉。•第三级友谊是亲密和忠诚(11-15岁到更大)•青春期对友谊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含义。•青少年往往强调友谊的两个特征:•一为亲密无间;二为对自己忠诚。•正是以上的认识,青少年交一个真正的朋友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第三级的友谊很少破裂。第二节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对幼儿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三:•家庭•托幼机构•儿童自身•一、家庭•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对儿童教养中,热情、敏感,权威型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易形成安全依恋,也较易和同伴形成良好关系;•不敏感、随意性较大的家长,易培养出有敌意、攻击性强的孩子;•专制型的家长培养出的儿童经常容易对同伴表现出焦虑、严厉和喜怒无常。•二)家庭的居住环境•当家庭的居住环境都是独门独户式的时候,是不是也把儿童间的交往关在了门外?•三)父母的鼓励•在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中,父母常充当孩子交往的:“经纪人”角色。•如果父母鼓励同龄孩子间的交往,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伙伴,并比其他孩子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对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也具有影响。•父母如果对儿童使用的言语是积极的有礼貌的(“请”、“能不能”“可不可以”……,而不是“不要”、“不行”、“你不能”……),那么他们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就较少,也更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二、托幼机构•一)教师•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又一个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影响幼儿同伴交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评判•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孩子,人际关系更好一些;而经常受批评的孩子,受同伴孤立的可能性较大。•教师对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对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一味的以批评和孤立、冷落的方法,会使这样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排斥和冷落。•教师对儿童的信任程度•教师对儿童的信任通常表现在言语表情行为上。•那些常受教师的信任而为教师做某事的儿童,可能在同伴中显得更有地位。•教师的个性•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热情、有爱心的老师在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方面影响最大。•综上所述,教师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对待孩子的公正与博爱,信任与鼓励,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二)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1、游戏的材料和场地•研究表明,儿童的游戏中的交往以使用材料开始的。•如为材料(玩具)的分配进行的争夺、协商。•游戏场地的大与小也影响到儿童间的交往,场地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儿童的交往。•因此,托幼机构应该提供适合的场地,适量有利于孩子开展合作、轮流、分享的大型玩具供孩子游戏,以此促进孩子间的交往。2、游戏的角色和情节•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对角色的分配,是一个需要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对角色理解正确,扮演顺利的孩子,能更顺利的进行同伴交往,也更受同伴欢迎。•3、儿童的言语能力也影响到儿童间的交往。三、儿童自身因素•一)社会性行为•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较多的幼儿,获得良好同伴关系的可能性更大。•2、攻击性行为•自身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遭到同伴排斥和拒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二)社会技能•拥有良好社会技能的孩子,更易获得同伴的亲赖,继而获得同伴关系。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7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