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外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三、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四、宋代新闻传播活动邸报: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六、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邸报:首先是政通司、其次是六科、再次是提塘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急选报》: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明代的其他传播活动:塘报、告示农民起义队伍中的重要传播手段。竹筹揭帖:古时监察部门长官揭发不法官吏的一种文书;也指旧时张帖的启事、文告(多指私人的)。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人等阅览。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内容十分庞杂,有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檄文,即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动。七、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近似,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内容主要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在首都北京出现,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抄发的官方消息内容大体相同,它所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故有“抄报人”、“抄报行”、“邸报抄传”等说法。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报房京报: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部分组成。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小结:我国古代的报纸形态有三类:合法的官方报纸邸报;合法的非官方报纸京报;非法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其中,邸报有12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京报有400年的历史。它们由于受到自然经济基础的束缚,政治上遭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始终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近代报纸兴起,古代的报纸迅速被取代。专题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815-1872)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澳门和广州)(中文宗教)《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外文)《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1)中文刊物大都是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办的,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消除中国人的戒心。这些刊物言论谨慎,极力鼓吹中外友好。而以西方人为读者的英文报刊,则重在传递情报与信息,讨论对华政策,嘲笑、攻击中国,公开煽动武装入侵。(2)这些报刊中,中文报刊多由传教士主办,得到了商人、外交官的支持。英文报刊多为商人出资创办,其主要编撰者不少是传教士。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人通力合作办报。(3)担当编撰工作的主力是传教士。传教士懂一些中国语文,比较熟悉中国情况,是当时少有的“中国通”。除了传教、办报,他们还担任翻译、秘书、向导等职。(4)办报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5)外人近代报刊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二、鸦片战争后香港的兴起报业(外文)《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创刊,周二刊,1866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1869年停刊。以敢言著称;特别重视中国新闻,同情太平天国运动,对其做过系统报道。《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孖(ma)剌报》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中文)《遐迩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外文)《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文宗教)《六合丛谈》: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该报是一份综合的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中文商业)《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申报的几个第一:1882年在津沪之间建成国内第一条新闻电报线路。出版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申报》改革①《申报》,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②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厉行改革,更新设备,发展广告业务,增出《自由谈》副刊,成为进步文化园地,《申报》一时成为全国财力雄厚、销量最多的大报;③起初,《申报》只重经营,政治上极为保守。“九•一八”事变后在史量才的主持下转向抗日立场,抨击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引起国民党当局忌恨。在实施拉拢、利诱手段均告失败之后,1934年11月13日蒋介石指使军统特务刺杀了史量才《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中西见闻录》: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该报在北京的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的最后一个禁区。四、对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
本文标题:中外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8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