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陈琳2013年5月19日相关问题的思考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教师文体知识、文体意识问题教师文本解读及把握教材能力问题教师对学生阅读思维发展关注与培养问题阅读能力思考台湾赵镜中先生《台湾的阅读教学策略》关于台湾学生的“阅读水平”同课异构《胖国王与瘦王后》(北京、新加坡青年教师同台作课)思考: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做有专业知识与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准确深刻把握教材对语文教材体系有系统全面把握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依据文本体式选择有效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当前阅读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原因教师文体意识不强教师文本解读水平不高教师整体把握教材能力欠缺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关注不够总体分三类:第一类:叙事性作品文体:小说(神话、童话)、散文、叙事性文章(“读者”体、“报章”体)、寓言、历史故事第二类:诗歌第三类:说明性文章课标关于小学阅读文本类型2011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评价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找不到教学切入口。过于重视教学设计,导致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预设性太强,师生共同完成一个空洞的套路。应试目的太强,总想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新八股。一、不同文体独特价值(一)散文类1.“写景”说明文?“借景”抒情散文?一类:《山中访友》《鼎湖山听泉》《索溪峪的“野”》《趵突泉》《鸟的天堂》《火烧云》一类:《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观潮》《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彩池》一类:《猫》《爬山虎的脚》《威尼斯的小艇》一类:《赵州桥》《长城》《鲸》《新型玻璃》《鼠狐猴》《颐和园》《雅鲁藏布大峡谷》2.“状物”说明文?“借物抒情”散文?《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走出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样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赵州桥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4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思考:1.散文语言和说明性文章语言的不同?2.散文抒情主体和说明性文章说明主体有什么不同?3.散文学什么?散文教什么?散文怎么教?说明文学什么?说明文教什么?说明文怎么教?3.“叙事抒情”散文?“叙事性”文章?一类:《理想的风筝》《梅花魂》《祖父的园子》《冬阳·童年·骆驼队》一类:《詹天佑》《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白求恩与孩子》《手术台就是阵地》《李时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如何解读“民俗文化风情”散文?《威尼斯的小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与象共舞》《非洲的色彩》《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5.生命文化散文系列《山中访友》《索溪峪的“野》《草虫的村落》《松坊溪的冬天》《鼎湖山听泉》《谈生命》《那树》《人生》《地下森林断想》对“生命”的发现和独特感受6.文人情趣散文《猫》《养花》(老舍)《白鹅》(丰子恺)《天窗》(茅盾)7.“演讲辞”“书信”类散文《只有一个地球》《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体味丰富内涵;学习语言风格;体会情感表现8.托物言志散文的“文化意象”《落花生》中的“花生”、“苹果”、“石榴”、“桃”等文学意象《白杨》的审美意象解读“托物言志”的“物”和“志”《夜莺之歌》《跳水》《穷人》《桥》《“诺曼底号”遇难记》《故乡》《孔乙己》《变色龙》《蒲柳人家》(作家的审美文化价值)《詹天佑》《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李时珍》《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伟大的悲剧》(事例中的人格精神魅力)(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传记类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桥》环境描写、人物言行——人物形象《凡卡》心理抒情小说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抒情诗语言构成诗意与意境(1)为什么说“闰土”是《故乡》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形式,是“自然生命”的象征;而不是“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等。(2)为什么《穷人》中的“桑娜夫妇”寄托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博爱理想;《“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体现出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理想主义风格。(三)神话的不朽民族精神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是艺术形象,代表人类理想主义精神;不是“人物品质”,如善良、有爱心等。(希腊文化、欧洲文明)“盘古”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夸父”体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而无悔的生命精神”“神话”的“美学精神”体现在“壮美”和“力之美”盘古开天地(神话)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lūn)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měng)劈(pī)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huǎn)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úo)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dēng)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zhàng),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zhú)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dǎo]了下去。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zhī),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jī)肤,变成了辽(liáo)阔的大地;他的血(xùe)液(yè),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zōng)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四).永恒思“爱”——童话的主题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飞到南方去。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春天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来找她的好朋友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鸟儿向山谷里飞去。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以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去年的树》《卖火柴的小女孩》《巨人的花园》关注“去年”“今年”的时间变化关注“大树”的形体变化(大树——树根、木条——火柴——火)关注“鸟”与“树”的永恒不变的情谊《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残酷的现实中向往“爱”与“幸福”(思考:小女孩火柴点亮的三个画面;为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没有“看见”奶奶:寒冷、饥饿、温暖)结语:关注童话的“想象”与“语言”二、依据文体特征选择有效教学内容(一)散文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二)小说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1.散文的特质2.散文类型3.散文教学内容选择4.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散文的美学特征“美文”“小品文”“随笔”(漫笔)——抒发情思
本文标题: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2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