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第六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授课教师:闫增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本章概况:•本章教学目的•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应了解的内容•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本章准备向学生提出或讨论的问题•本章学生课后思考题目、作业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经济运行.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国家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要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只手的作用。本章教学要求:学习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和特点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经济政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重点部分: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和特点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目的难点部分: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和经济政策的配合运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互动式讨论;3.结合教学内容带学生去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本章准备向学生提出的问题:1.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方式和目标。2.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是什么?3.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转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什么必须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体系?本章学生课后思考题、作业:1.如何理解宏观调控的内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什么必须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体系?3.试述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手段?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运用通常有哪些工具?它们对宏观经济状况有何影响?5.试述宏观调控的国际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6.简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取向。第一节宏观调控的内涵、必要性和方式一、宏观调控的内涵宏观调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或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均衡增长的要求,综合采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经济杠杆、计划指导和必要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得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平衡,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宏观调控的实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及其结果。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必须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是由两个基本前提所决定的:1.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和失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唯有通过宏观调控,才能走向正常的循环和有计划的发展。(一)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和“失灵”需要宏观调控1.市场解决不了总量问题;2.市场不能有效处理外部不经济问题;3.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4.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5.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6.市场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浪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更需要加强宏观调控1.加强宏观调控是顺利实现体制转轨的要求;2.加强宏观调控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三、宏观调控的方式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要采取适当的调控方式,才能顺利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方式分为两种:1.直接调控;2.间接调控。(一)直接宏观调控方式所谓直接宏观调控方式是指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整。直接宏观调控方式作用的过程是:1.国家直接投资;2.国家消费;3.国民收入再分配。(二)间接宏观调控方式间接宏观调控方式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信息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间接调控方式作用的过程国家在宏观调控中,通过国家所掌握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税种税率、货币发行量、信贷规模、基准利率、政府直接投资额、物资和商品储备、外汇储备等等,来影响市场经济变量即市场信号,如市场价格、利息率、汇率、工资等等;而市场信号的变化,又会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企业依据市场信号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调节企业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企业的消费量等等微观经济变量。间接宏观调控的特点1.在调控的着眼点上是总量调控和价值形式调控,即主要调控总供求关系和总体结构;2.在计划管理的形式上是间接计划,即指导性计划和政策性计划;3.在调控的基本模式上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三)两种调控方式的主要区别直接宏观调控方式和间接宏观调控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机制不同,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这是二者区别的主要标志。(四)宏观调控方式的选择宏观调控方式以基础性的间接调控为主,但是并不排斥和否定必要的直接调控。直接调控具有约束性和速效性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宏观调控方式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对经济总量和宏观资源配置的调控,另一方面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些骨干基础企业必要时采取直接调控。第二节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一、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政府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进行调节与控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一般认为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这个总体目标下有四个具体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二、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措施的综合。调控手段是实现调控目标的保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从目的的需要。宏观调控手段的种类1.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2.法律调控手段3.计划调控手段4.行政调控手段1.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经济调控手段是指国家依据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借助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诱导微观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调控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国际收支分配政策及价格、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2.法律调控手段法律调控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法律调控手段的内容包括立法、执法、监督检查三个方面。3.计划调控手段计划调控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于纠正市场调节的偏差,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能发挥直接作用。4.行政调控手段行政调控手段是指国家凭借政权力量,通过颁布命令、规章、制度、条例、指示、规定等形式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强制、快速、直接的特点。三、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需要通过各种相应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来实现,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一)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含义:是政府为了达到预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的财政战略和财政策略。是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和。2、财政政策的类型: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以分为:1)平衡型财政政策;2)扩张型财政政策;3)紧缩型财政政策。3、财政政策工具1)财政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年度预定计划。2)税收: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和强制性特征。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的确定、税负分配、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等方面体现出来。3)公债:作为政府财政信用形式,公债最初的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在市场经济下,公债还是重要的调控工具。公债的调控作用主要是通过公债规模、公债持有者结构、公债期限结构、公债利率等综合体现出来。4)政府购买支出:是指政府作为一般的市场主体,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政府消费)二是投资兴办各类企业与各项事业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政府投资)。5)政府转移支出政策:是指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按用途不同,转移支出可以分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费用的支出和财政补贴费用的支出。(二)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和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中央银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供应量、金融运行、金融发展的政策规定及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手段的总和。2、货币政策的类型:1)平衡型货币政策;2)扩张型货币政策;3)紧缩型货币政策。3、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量的比率。2)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由此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进而影响其货币创造能力的一种业务。它也是被西方国家经常使用且极具力度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3)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收取的票据贴现利息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尽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为对象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都是通过对社会资金的分配实现对经济调控的,但它们在调控中又有不同的分工。货币政策偏重于调控经济总量,财政政策偏重于调控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侧重于物价稳定,币值稳定,财政政策偏重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有偿性的借贷资金,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政策的调控对象主要是无偿性资金,注重国民收入合理分配和经济公平。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者往往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调控作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模式•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政策由财政、货币政策组成。从单一角度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会随着经济景气度的变化而做出松紧度不同的选择,一般有“松”(扩张型)、“中性”和“紧”(紧缩型)三种姿态(状态)。就是说,有松(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紧(收缩型)的财政政策,也有松(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紧(收缩型)的货币政策。从综合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有多种组合模式,有多种搭配。既可同向搭配,又可交叉搭配。不同的组合、搭配模式,决定总量调控政策不同的松紧度。•现以j,z,s分别表示“紧”、“中性”和“松”三种姿态,以集合A表示财政政策集合,则有:•A={Aj,Az,As}•以集合B表示货币政策集合,则有:•B={Bj,Bz,Bs}•根据乘法原理,追求总量平衡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选择模式集合P即为A与B的笛卡儿乘积,即有:•P=A×B={Aj,Az,As}×{Bj,Bz,Bs}•其结果有×=9种组合,如下表所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模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模式货币政策B财政政策A紧(j)中性(z)松(s)紧(j)AjBjAjBzAjBs中性(z)AzBjAzBzAzBs松(s)AsBjAsBzAsBs•上表中,9种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模式,可以分为如下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极端化模式”(双紧和双松):•紧缩型财政政策+紧缩型货币政策=(AjBj);•扩张型财政政策+扩张型货币政策=(AsBs)。•上述2个极端化模式,突出特征是政策措施选择完全同向,政策组合总的扩张力度和紧缩力度都很大,一般要在经济处于典型“过热”和典型“过冷”时才可选择。当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膨胀,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某些行业泡沫化,市场过度亢奋,总供求关系明显失衡,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明显过热的时候,财政、货币政策均可选择紧缩取向,政策组合选择“双紧”(AjBj);当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不足,生产普遍过剩,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低迷,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经济明显“过冷”或出现萧条的时候,财政、货币政策均可选择扩张取向,政策组合选择“双松”(AsBs)。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模式•第二种类型为处于表中心位置的“双中性模式”,即:•中性财政政策+中性货币政策(AzBz)。•财政、货币政策“双中性”模式的突出特征是,措施组合均采取中性姿态,走中间道路,其政策意图突出一个“稳”字,总的政策倾向既不明显扩张又不明显紧缩。这个政策组合模式,通常适应于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3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