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纪录片的选题与采访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作环节上看,它包括了从选题、采访、构思、撰写题纲、实际拍摄到剪辑、字幕、配音合成等工作。从参与人员来看,它是集体创作,包括编导、摄影、灯光、剪辑、音响、技术等各方人员的参与。编导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人物,直接关系到纪录片创作的成败。从纪录片的生产流程来看,纪录片的生产从选题开始,接下来是采访、图像与音响素材的摄录,上述工作被电视业内人士称之为前期拍摄,随后是解说词写作、剪辑和合成,被称为后期编辑。本章首先对纪录片的前期拍摄阶段的各项工作作系统介绍。第一节纪录片的选题所谓选题,就是拍什么,不拍什么的问题。从广义上说,世上万物,凡是可以用摄影艺术来展现的现象、事物、事件或过程,都可以纳入纪录片的选题。然而,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它的拍摄制作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主体意识,对媒体而言,则与其传播目的紧密相连,所以纪录片创作的第一环节,就是题材选择问题。一、题材选择的出发点选择题材的出发点,也就是题材选择依据。纪录片本质属性、特长、任务和受众的需要,是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决定性依据。1、纪录片题材选择的难点纪录片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的节目形态,它强调“物质世界再现”的纪实风格,因此,能够成为纪录片的拍摄题材,首先应具备丰富的形象素材,亦即能拍摄到丰富的镜头画面,并通过镜头,能表达出作者对生活具有主题意义的价值判断,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大千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通过镜头反映出来,下列几个方面,就是纪录片反映的难点:(1)凡是过去发生的事,或刚刚发生的突发事件,但未及时占有任何形象资料,很难成为纪录片的题材。(2)非具象的、抽象化的题材,如哲学方面的论战、心理学的探究等等,文字报道要比纪录片好得多。(3)以人的内心世界活动为主的题材,纪录片亦不好表现。(4)缺乏外部运动或变化的形象,纪录片很难反映得好。这里说难点,不是禁区。上述几方面题材,有时也能拍出较好的纪录片,但需较长时间的采访挖掘。如日本九州朝日电视节目负责人园里健夫拍摄的《大地之心》,是反映二战时期的作品,片中介绍了日本侵略者把上百万朝鲜人驱赶到日本充当苦力,战后被滞留在日本和苏联的情景。作者化了15年时间采访,然后用半年时间在韩国、日本、库页岛等地追踪拍摄五、六十个对象人物,最后保留了三对。前期拍摄80多个小时,最后用了85分钟,该片获上海“白玉兰”奖提名。2、纪录片的价值取向纪录片是人们审视现实生活的窗口。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因此,纪录片的选题,都应该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人类相互了解,建设美好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人们关注的事件、重大社会问题的披露、以及能为受众提供系统知识和各种新鲜知识的事物。这方面依据,实际是也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纪录片作为大众的精神消费对象,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宣传教育、传播信息、介绍文化、舆论监督,这中间都贯穿意识形态倾向。但是,这种意识形态倾向,应该建立在社会心理沟通上,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现成的观点和思想。过去曾有些纪录片的选题,定位在所谓的“宣传”、“教育”上,结果都不成功。这就是说,不同的价值取向,对纪录片的功能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影响着题材的选择标准。坚持用沟通的方法让人们去认识世界,去实现创作主体的舆论导向的价值取向,就会从群众生活的周围去选择那些群众关心的事件作为纪录片的题材。如《土地忧思录》(济南台拍摄)反映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城市建设、乡镇企业乱占耕地的问题。《庄严的承诺》(青岛台拍摄)反映青岛市委市政府承诺三年之内为全市“棚户区”的市民解决住房问题,并最终实现了诺言。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的纪录片使人们对社会、对现实有了新的认识,也使纪录片的创作得到观众的认可。还有许多纪录片如《丝绸之路》、《消逝的大河桥》等等则向人们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这类题材也是受欢迎的。二、纪录片题材类型及素质纪录片的题材,从形式上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内容的题材,一是以自然界为内容的题材。1、社会内容题材社会内容的题材是指那些同人们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同历史或现实有直接关系的题材,这里纪录片涉及最多的题材。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从微观到宏观,从过去到现在,只要有传播价值,并适宜拍摄纪录片都可以纳入其选题范围。这类题材,最适应人们认识、改造社会的需要,适宜人类相互沟通的需要,也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这类内容虽然十分广泛而丰富,但是能从中选出一些观众喜欢,又能创作出优秀纪录片的题材,也并不容易。这当中涉及到创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创作出发点,也包括对题材本身的价值的识别能力。题材本身的价值是客观事物本身具备的素质,但有待于创作者的发现。那么,纪录片需要的题材应具备哪些素质呢?这里归纳如下几个方面:(1)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题材能够反映出特定时代的风貌,触及时代的矛盾,揭示时代的本质,体现时代的精神。无论是从纪实的本质规定“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的角度看,还是从纪录片的使命来看,体现时代精神都是纪录片的题材首先要具备的素质,既然是“复原”、“再现”,不去复原时代精神,还去复原什么!只不过这种“精神”是通过现实的物质世界体现出来的。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代,或者说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正通过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的确定、民主与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等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也在悄然改变,我们所说的时代精神,就渗透在这样的变化中,渗透在我们的每天可以看到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它为我们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供选择的题材,关键在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是否善于发现。如青岛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张瑞敏与海尔龙》,反映了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企业家张瑞敏与海尔集团发展的历程,既是对改革成果的展示,又说明了优秀企业家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备受业内人士称道的纪录片《望长城》,看是拍摄长城,实际重点反映了长城两边的人民生活,把深沉的文化渗透到鲜活的人物活动中。四川电视台拍摄的《三节草》,反映的是当代摩梭人的生活追求,却内涵着他们观念的变化。这些片子的具体内容不同,却都在反映时代的精神。(2)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选题中蕴含了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并由此引发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人的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忧与乐,对生活的追求与抗争,尽管受到价值观念、生活经历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但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为它存在于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已将“以人为本”纳入其中,这表明以人为本已成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作为纪录片的选题,更多地选择人文关怀的题材更具有意义。我们看到的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如《沙与海》、《藏北人家》、《下山》等等都是反映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与自然的抗争,他们的收获、喜悦和忧虑引发了人们的共同思考。(3)新鲜性所谓新鲜性是指那些人们不熟悉,又普遍感兴趣的不平常的事情或事情的某一方面。新鲜性对于纪录片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你拍摄的事情大家早就知道,那么这种拍摄就失去了意义。新鲜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从时间上体现新鲜。那就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一点和新闻的选题有一致性。比如中央台和烟台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挑战生命的极限》,就是在很快地时间内,介绍了张建横渡渤海的壮举,在长达50多个小时的游泳过程中,张健经过了哪些考验?不睡觉行吗?怎么吃饭?这些情况片中一一作了介绍,人们从中感到了新鲜。其二,从特殊中体现新鲜。在生活中貌似相同的事很多,但每件事都有其特点,只有反映了事物的特点,才有新鲜。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千方百计要把自己的孙女送到成都去找工作,只从这点看可很普通,但当你知道这位老人当年就是摩梭族的“压寨夫人”时,你就会感到新鲜,这就是纪录片《三节草》选择的题材。其三,从陌生中体现新鲜。选择人们不知道或从未注意的事件作题材,亦使人感到新鲜,山东台拍摄的《生命的编织》纪录了28位聋哑儿童为向50年国庆献礼,编织大型软雕塑作品《中华根》的过程。编织共用掉青麻2500公斤,耗费工时28000个,这一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轰动。搞艺术雕塑并不引人注意,然而这是由聋哑儿童完成的,就让人感到新鲜。《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也是这一类型。(4)形象性形象性是指题材的内容具有适合生动的电视表现的生动形象,这种可视形象不仅可显示人物活生生的音容笑貌,而且能显示出具体环境的特点性。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表现出的形象千差万别,有些事或人听起来十分生动,但用纪录片反映,则相对困难。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用影视形象反映起来就很难,而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看起来就丰富多彩,因为他每天都与雕塑艺术品打交道,拍出来既生动,又美好,能真切地反映了他的艺术水平。日照电视台拍摄的《盛进陶情》,纪录了陶艺大师为迎接澳门回归制作《盛世龙盘》的过程,也表现出画面优秀,情节起伏的特点。在题材的形象性方面,选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其一,人物的职业活动或事物的特点是否具有丰富的视觉特点。其二,涉及的场景是否有变化。其三,现场环境是否有可视性。其四,人物的生活或事物涉及的面是否丰富多彩。2、以自然界为内容的题材要求以自然界为内容的题材,主要是指那些和人们社会生活联系不那么紧密,以自然界和自然物为主要拍摄对象的题材,像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艺术品等等,此类题材,应具备以下素质:(1)知识性增长知识也是观众需求之一,自然内容的题材在这方面大有所为。《丝绸之路》就为观众展示了一路风光、历史概貌等自然的、文化的、历史方面的知识。《动物世界》则为观众介绍了鲜为人知的生物知识。(2)思想性山水风光、名胜古迹一类的题材,不能只局限于自然物的介绍,而应赋予它一定的思想内涵,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这才能使作品具有一定深度。比如拍摄泰山,《中华泰山》不只是介绍泰山的风光,而展示了中华文化,展示了人民的创造精神。(3)欣赏性一些反映自然题材的纪录片,是以向人们提供审美内容为主要目的,这些作品应突出它的造型性,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漓江水》、《啊,草原》等等,都有明快造型效果,还有《动物世界》等节目,都有很强的欣赏性。三、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关键在于发现应该说,纪录片的题材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只有关爱生活、关爱人生,才能不断发现创作题材。纪录片《壁画后面的故事》是电视业内人士普遍称道的作品。这个故事就是作者祝丽华在一次采访过程中的偶然发现的。山东建材学院教师刘玉安创作了一幅壁画——《和平·进步·自由》,他邀请了一批记者前往采访报道。刘玉安在向记者介绍壁画的时候,提及画面上的青年人造型,其原型都来自他的学生,介绍过程中,他无意提到其中的一个学生已经因骨癌锯掉了一条腿。在场的许多记者都听到了,但无一反映,只有祝丽华记在心上。采访过后,她单独找到刘玉安老师,讯问这一学生的情况,刘玉安作了介绍,并说每周都去看望他的学生。祝丽华提出陪刘老师同去看望的要求……从此,故事开始拍摄,一直到这个学生不幸离开人间,历时4个多月。这就是《壁画后面的故事》从题材发现到完成拍摄的过程。同去采访刘玉安的记者有许多位,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发现这一题材?除了开始提到的创作人员应关爱人生以外,再就是创作人员对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会激发人的敏感,会从许多正常事中挖掘出独特的美学意境。第二节纪录片的采访采访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采访是指一次具体报道的采访;广义的采访是指记者没有明确报道任务,旨在了解一些情况和精神,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积累相关资料的活动,或说是收集新闻线索的活动。我们这里介绍的纪录片的采访,属于狭义采访的范畴。纪录片的采访与新闻采访有共性,也有个性。下面,我们首先对它的共性、个性作一番分析。一、新闻采访的定义关于新闻采访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我们这里仅举两例:1.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的调查研究活动。2.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新闻事实或新闻的调查
本文标题:纪录片的选题与采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8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