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杜甫的一生•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代表作《望岳》。(读书和漫游时期)•34岁始困守长安少陵求仕,自号“少陵野老”,44岁才获得参军的官职。(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见解未能采纳)一个月后,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投奔肃宗,恢复官职,又因直谏被贬。组诗“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困居长安,被俘复官)•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课文就是写于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肃宗宠信宦官鱼朝恩、李辅国,纵容皇后干政,排斥功臣郭子仪、李光弼。他心中的苦闷焦虑可想而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3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登高》是这时所作。•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漂泊西南时期)•杜甫(712—770)字____,自称_____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______》。知识回顾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诗圣杜工部集沉郁顿挫主要作品•“杜集七言律第一”:•“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登高》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并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寻——“寻”字,使得一问一答、一开一合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急切瞻仰诸葛亮的心情。锦官城——柏森森——苍松翠柏之茂密成都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此联既是对诸葛亮的赞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此联隐含着诗人感时伤乱之意。•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渭河南岸),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这一事实本来就使人痛惜,更何况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描述景象凄凉冷落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壮志未酬痛苦伤感
本文标题:蜀相PPT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9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