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科(本、专)专业方向题目发表日期2012年4月22日撰写日期2012年4月24日开始2012年9月15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2目录论文提纲………………………………………1-2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3-4页正文……………………………………………5-17页参考文献……………………………………………18页3论文提纲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序论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根据历史事实,运用文学和手法,着力刻画了一个千古不朽、万代流芳、世代永传的诸葛亮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他的才智与忠贞,最重要的是与其它性格要素,如政治理想,品德操守,军事才华及气质风度等紧密联系,全面看诸葛亮整体形象的构成。本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塑造成为了一个集众人之长、超轶绝世的相对完善的艺术形象。他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是智惠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一、从品德修养看,诸葛亮高风亮节,修为深邃二、从政治理想和作为看,诸葛亮兴汉、治国、平天下、泽黎民三、从军事才华看,诸葛亮足智多谋、韬略卓越四、从气质风度看,诸葛亮飘逸潇洒、胸襟豁达、从容镇静、超凡脱俗结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了一个集众人之长、超轶绝世4的相对完善的艺术形象。他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5内容摘要: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作者根据历史事实,运用文学和手法,将其塑造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本文试从其品德修养、政治理想和作为、军事才华及气质风度等性格特征方面,深入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关键词:诸葛亮;人物形象;品德修养;政治理想;军事才华;风度气质6Contentssummary:TalktheZhugeliangpersonimageintheThreeKingdomshistoricalnoveltomoldTheZhugeliangisputforthefforttodepictin《theThreeKingdomshistoricalnovel》intheguanofoneinsideheartperson.Authoraccordingtohistoryfact,usageliteratureandskill,makeitbecomeanartimagethatcontentenriches.Thistexttriesaspectfromtheitsmoralqualitiesaccomplishment,politicalidealand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suchasconductandactions,militaryartistictalentandqualitiespoiseetc.,goingdeepintoanalysis《ThreeKingdomshistoricalnovel》mediumtheZhugeliangimagemold.Keyword:TheZhugeliang;Personimage;Moralqualitiesaccomplishment;Thepoliticalisideal;Militaryartistictalent;Poisequalities7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诸葛亮形象,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他的才智与忠贞,最重要的是与其它性格要素,如政治理想,品德操守,军事才华及气质风度等紧密联系,全面看诸葛亮整体形象的构成。一、从品德修养看,诸葛亮高风亮节,修为深邃首先,从境界上看,诸葛亮修为深邃,登峰造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1),这幅草庐对联极为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到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自出茅庐,火烧博望,投身于赤壁之战,随后平定西川,进军南中,全力治蜀,六届祁山,北伐中原,后半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晚年,在渭水前线,抱病巡营,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此外,别无所求。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2),在入世以后,8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在封建社会里,像诸葛亮这样身居高位,却能摆脱追求荣华富贵的陋习,出淤泥而不染,始终过着清淡生活的人,实在不多。另外,从诸葛亮在一次北伐途中向刘后主上的一道表里,也可见一般,表中有这样一段话“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四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3)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正做到了严于律己。同时,他提倡俭朴,不仅从自身做起,而且在军营中也如是提倡,这成为他治蜀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次,从“义”文化的角度来看,诸葛亮除具有以上品德外,同时他还是一位知恩必报、饮水思源的重情人。刘备因政治需要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虚怀若谷,诸葛亮对此感恩涕零,从而“志决身坚,不计利钝”,立下“士为知己者死”的雄心,因此,他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仍竭精殚力地扭转时局,使之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更因有先帝临崩托孤之恩,当时,他立即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4)诸葛亮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他“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他把北定中原当作报恩的主要方式,并且为此目标殚精竭力。他在《前出师表》⑸中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又在《后出师表》⑹中说:“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我们于此以见其尽忠,感恩戴德已达极点,把所受之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以至达到了不达目的则“夙夜忧叹、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程度。此后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报知遇之9恩的具体体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描写真切动人,也正在于知遇之感受的文化魅力,其为:“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7)观其境,天也为之动容,闻其语,更是戚戚、惨惨、切切。在这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让悲景渗透于笔下的一景一物,使景物也感染人的感情。写孔明以祈禳之法延寿的夜晚是:“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8)怀乡思亲的季节,空寂无无的秋夜,一个吐血不止的病人正为自己未尽的事业挣扎着,他没能战胜病魔,带着沉重的心愿死了。“是夜,天愁地惨,日月无光,”(9)孔明奄然归天。作者虽写的是天地之悲,日月之哀,而实际上,自己心中已为孔明一生忠贞不二的精神唱响了沉痛哀伤的挽歌,作者不惜笔墨尽情抒发,不让一处空虚,在祈禳之法的悼词中,作者着意点明诸葛亮并非为苟且偷生之辈,而是感恩报德,忧国忧民的君子,同时也不失时机的点出诸葛亮是“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效犬马之劳,誓讨国贼!”(10),再点三顾之恩,恩重如山,同时乞求延岁还是为了“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再次,从居所环境看,人们也不难看出这位高雅之人追求恬静和平、顺其自然的田圆境界和高洁的品德操守。诸葛亮淡泊宁静的气质,他躬耕自食,寄傲琴书,不求闻达,顺其自然。由此人们自然会想到,生活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里的诸葛亮,一定是耿介、高洁而又智慧过人的人,真可谓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可见作者为塑造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真是煞费苦心,处处含情,作者这种寓情于景,以景表人的隆中景物描写,归根到底是为了塑造诸葛亮这个人。另外,诸葛亮的品德中还有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优点,渗透10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处处引人入胜。二、从政治理想和作为看,诸葛亮兴汉、治国、平天下、泽黎民《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形象地表现出了为中华民族直面现实的斗争精神和态度,在困厄纷乱的矛盾面前表现出沉着勇敢的斗争气势和超人的智慧。他决定出世虽有报恩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治乱扶危,兴仁义之兵拯救天下百姓的理想。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在政治理想上,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呤》(11)“每自比管仲、乐毅。”这两句话,见于《三国演义》,也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弹奏或呤诵《梁父呤》,一是为感叹世事的艰辛;其次,他以管仲、乐毅自比,管仲、乐毅都是治世之臣,孔子称赞他们是人才。由此可见,诸葛亮虽身于乱世、隐居隆中,但也是有远大胸襟和志向的,并是没有现实的追求,而是早在隆中时就以确定了他的人生目标。他在草庐中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入情入理,以及他早以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图,都充分说明了他不是玩弄口舌、舞文弄墨的小儒、庸儒,而是一个“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上可仰瞻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⑿的大儒、真儒。刘备三顾毛庐时,其弟曾歌;“凤凰翔于千仞兮,非吾不栖;土伏于一方,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以待天时。”(13)很明显,诸葛亮的隐居,不是避世,而是“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逢明主于一朝兮,更有何迟,展经纶于天下兮,拂袖而归。”他不仅因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去,而且自身也早有出世的准备。基于对“三分”的认识,事前绘制的西蜀五十四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政治作为上,从诸葛亮一生来看,他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首先,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预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地提出了刘备11的战略行动计划和后来蜀汉内政外交的方针。发表“隆中对”时,他虽未涉官场,未入战场,但对天下的形势却是那样了如指掌。在短短一页“隆中对”中,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预见了“三分”,指出刘备的斗争目标应是先取荆州战略要地,后取益州,以作为统一天下的根据地;主张改革政治,吸收人才,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内部、积蓄力量;在外交方针上应结好孙权,以之为援,孤立曹操,形成鼎足之势;再等待有利时机,由荆益两用人才路出兵,北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这种科学分析和果断决策,反映了当时形势发展趋势,规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它是刘备事业的生命线,诸葛亮也为此奋斗了一生,《三国演义》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位极有远见的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后来,刘备事业的发展,如果背离这条战线即会受挫和失败,这又从另一方面对“隆中对”的正确性和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作了有力的补证。其次,在治蜀
本文标题: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0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