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传播的基本类型“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威尔伯·施拉姆一、定义: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具体的说是个人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第一节自我传播动力: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是人为了及时对周围变化了的环境做出适应而进行的自我调节。能动地意识和思维活动,是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作用和意义:了解他人和自己,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是其他传播活动的基础.二、传播的基础——“主我与客我”主我客我有意义的象征符号先介入的一个概念——自我(self):指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个人本身。“自我”是同时作为主我(I)和客我(ME)的沟通而存在,人类的社会传播各形态都通过“自我”而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自我沟通的机制便成为传播认知行为的最基本机制。三、自我传播的重要形式——内省内省是人们对自身的一种反思,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目的是完善个人的修养,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另一种是短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称为“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thinking)。“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thinking)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发生“内省式思考”。在内容上:个人会把自己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作为有意义的象征符而保存在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第二节、人际传播一、定义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二、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编码解释者解码解码解释者编码讯息讯息人际传播情境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生活经验三、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1、面对面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语、绘画语言等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四、人际传播的特点1、直接性2、随意性强3、保密性强4、反馈迅速5、可控性强五、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是交往个体将自己的情况、状态、能力、要求等信息传送给交往对象的一种行为。分浅层、中层和深层三个方面,浅层面的就是直观信息,中层就是直观信息隐含的主观意图,深层信息就是浅层、中层信息之外隐藏的更为深刻的以体现交往主体性质、交往性质和环境意涵的带有规律性、意向性的信息。自我表露蕴藏着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1)、认识自我(以人为镜、内省);2)、激发沟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3)、寻求人际协作;4)、与环境相协调;5)、寻求感情上的依靠;等。1、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人际关系人际交往2、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3、约哈里之窗开放区域个人资料,如名字、相貌、身份、职业等盲目区域缺乏自知之明的那一部分秘密区域隐私,或者尚未公之于众的东西未知区域潜质、潜能他人了解他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了解六、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课堂思考:第三节、群体传播1、定义:指在结构松散的特定人群中的信息交流活动。2、群体传播的内在机制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观念)和群体规范(对内部成员的可操作的约束规定),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反过来影响、制约群体传播,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反作用于群体传播的结果变是形成一种群体压力,造成群体成员的趋同心理。增大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压力趋同心理和行为群体规范消除或减弱3、群体传播的特殊样态——集合行为1)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2)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3)传播机制:信息传播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无意识模仿特殊信息流情绪及感情集合行为的匿名性4)特殊信息流——流言:流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重要性(I)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R=I×A特点:a、信息快速增殖;b、信息奇异回流;c、伴随谣言。第四节、组织传播一、定义:在结构严密的社会人群中的信息交流活动,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外传播和组织内传播两个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组织都有统一的指挥管理系统,它有三个结构上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组织内传播的结构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结构,其传播的正式渠道与非正式渠道跟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结构是相对应的。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一般来说分为纵向和横向传播,但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可进一步将纵向传播分为单向的上行和下行传播。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分三种形式:组织内人际传播、非正式小群体传播和组织内的网络传播。包括Intranet论坛和Internet中发布的关于组织的信息和展开的交流等。因其摆脱结构性压力具有了人情味特点:a、信息广泛;b、平等互动;c、真实与情感。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式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都要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依赖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因此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1)组织的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对信息的输入和处理要求也呈现不同的层次;输入: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POS销售/服务数据系统2)组织的信息输出:是组织为实现其独特社会功能而展开的向环境以及目标受众发布信息的活动,其行为主要是宣传。例如:企业宣传活动是组织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包括:公关宣传、广告和企业标识系统(CIS)等。四、组织传播的手段1、文字。包括文件、报告、信件等。2、会议。3、电话。4、组织内部的公共媒体,如内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5、内部网络。五、组织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形成整体。2、控制环境,决策应变。3、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4、鼓舞士气。第五节、大众传播一、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梅尔文·德福勒“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二、大众传播的主要特点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5、反馈的弱化强化三、产生与发展:大众传播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因此,大众传播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以前已经存在的传播形式而言的、一种更大范围、更具影响力的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而它的出现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的传播工具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古登堡的印刷术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即我们在定义中所界定的大众传播)的诞生,却是近四百年以后的事情,确切地说,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发展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阶段:1)大众报刊报纸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老大”,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使报刊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经营向市场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换句话说,到了这个时期,报纸开始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2)电报、电影、广播19世纪30年代以后,电子媒介电报出现,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它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诞生的日期是1895年12月28日,即公映电影开始。现在,在电视等电子媒体的巨大冲击之下,电影成了“夕阳产业”。广播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20世纪初,诞生了第一个早期唱片播音员。3)电视到目前为止,电视仍然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末,电视的发展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由信号模拟到数字化的变革过程,其屏幕也由小到大由窄变宽,每一次发展都大大加强了电视媒介的影响力。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电视媒介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一场新的数字化革命。4)新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新一代的媒介,包括录像,有线电视,光纤通信,电传,综合数字通信网等等。其中,渗透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是“高速信息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电脑及其互联网络、有线电视、通讯卫星、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四、大众传播的新的发展:1、信源多元化2、技术融合化3、内容个人化4、传受交互化5、关系平等化五、大众传播的正功能“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至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们将怎样生活。”——施拉姆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监测环境2、社会协调3、传承遗产“外交官、使馆官员和驻外记者是专门研究环境的代表性人物,编辑、新闻工作者和演说家是内部反应的起关联作用的人,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社会遗产。”2、传播学者施拉姆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2、操纵、管理和规定3、指导和教育4、娱乐总结人们对于大众传播以往的功能论说,我们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总结为以下几点:1、环境监视:对异常社会信息的反应;2、社会协调:对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疏导、协调;3、文化传递: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4、娱乐功能:对生活空余时间的消遣和社会风尚的欣赏与传播;5、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分析和协调以及自身经济的发展与贡献;6、舆论引导:这是社会的特殊凝聚功能,也是民族文化和政治力量的一种体现;7、政治宣传:与政策紧密相关,是大众传播的公共事务之一,包括政治行为的正面宣传与相关的言论评说。后两个功能是传统政治生活的传承,在我国,这两个功能更能体现大众传媒的特殊功能,从另一个方面讲,民主的进步、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传播媒介的运用并没有脱离整体的政治社会运作,这是大众传媒命定的责任,因此也不可能从人们的批判中彻底被抛弃,而是将被民主政治科学理性地运用:六、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感官消费)2、如果传播者和传播组织受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可能会变为负面功能。七、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1、大众传播业自身成为非常重要的产业经济部门2、大众传播业通过广告推动整个经济前行第六节、网络传播(技术与文化)一、定义: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媒介而进行的社会传播。二、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的诞生与发展冷战孕育互联网:一方面,美国国防部为了冷战,要建立一个为军队服务颠簸
本文标题:39传播的基本类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06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