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筛查
积极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仙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淑军二○一三年四月背景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2例死亡。本次发现的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本次是首次在人间检出,且似乎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和致死率。1、甲型流感病毒2、H:1-16\N:1-9共135个亚型3、以往只有H5N1、H9N2、H7N7、H7N2、H7N3感染人;4、H7N9:8个基因组中,HA、NA来源于H7N9,其余PB2、PB1、PA、NP、M、NS共6个内容基因片断均来自于H9N2.一、病原学5、抵抗力:65℃30分钟或100℃2分钟灭活。感染猪的亚型包括H1、H3、N1、N2附:流感病毒的变异一、变异的方式1、抗原的漂移:小变异、导致小流行。2、抗原的转变:大变异、导致大流行。二、基因突变学说1、基因重排:发生于同类病毒(如单禽类、单人类)2、基因重组:发生于不同类病毒(如禽人病毒在猪体内、禽人病毒在人体内等)。附:流感病毒的变异三、甲型流感抗原变异的种类与结果:大组变异:H与N均发生大的变异(质变),导致30-40年一次的大流行。亚型变异:(H发生大变异,N不变或小变异),约10年一次。部分质变变种(株)变异:(H和N均小变异),经常发生或2-3年一次。量变,漂移。(乙型仅有变种变异。丙型无变异)附:流感病毒的变异1918年以来甲型流感病毒变异而导致人类流感世界大流行的结果:年代俗称与型别死亡人数1918西班牙流感H1N1约5000万1957亚洲流感H2N2约200万1968香港流感H3N2约100万1977中俄流感新H1N1不详2009美墨流感新H1N11.2万禽流感病毒于1900年发现,至1955年被分离成功,并被确认为甲型流感病毒。现知主要感染鸡、鸭、火鸡、水禽和候鸟等。其中H5和H7亚型可引起家禽流感流行和死亡,并已发现尚可偶尔由家禽感染人。二、流行病学疾病概况禽流感名称于1955年出现,最早叫鸡瘟;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1901年其病原为“滤过性”病原体;1955年证实其病原为甲型流感病毒一员;长期生存在禽中的流感病毒,基因组属禽流感病毒的,称为禽流感病毒;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发生在禽、哺乳动物和人。1997年5月~12月香港地区禽流感(H5N1)流行,共发现18名患禽流感病人,其中死亡6例。2003年荷兰1名兽医感染禽流感病毒(H7N7)而死亡。1998年以来,我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相继从呼吸系疾病患者体内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9N2),均导致轻症病患。近期在东南亚和东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鸡鸭禽流感流行,并引起极少数人感染发病;疾病概况人间禽流感疫情历史概况1997年8月20日WHO公布,从1例3岁香港儿童体内首次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H5N1株。此次疫情共确诊18例,死亡6例。1999年香港,2例患者证实为H9N2感染。2003年2名到过中国福建的香港人感染H5N1,1人死亡。2003年荷兰发生H7N7感染疫情,报告病例80例,1人死亡,有一些人传人的症据。2003年香港,1例儿童感染H9N2。二、流行病学传染源目前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现尚无人际传播的确切证据。二、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或直接接触病毒感染。二、流行病学高危人群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禽流感病毒如何散播?野鸟体内的禽流感病毒是经由水进行粪口传染;禽流感最初传给哺乳类,如猪和马,也可能是因为水受到粪便的污染。使用为处理的鸟尸或排泄物来喂猪:1982年美国宾州爆发H5N2流行,病毒及分离自住在鸡棚下的猪只。农场内应避免同时豢养猪和家禽,以避免流感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播。禽流感如何传到人身上?自然界宿主:水鸟(主要为野鸭)感染哺乳类之流感皆来自水鸟H1-1616种、N1-99种在肠道繁殖,本身不发病粪便含有大量病毒,污染水源潜伏期:3-10天,可长达21天接触家禽分为欧亚株(Eurasia)及美洲株(American)北半球每年八、九月野鸭流感病毒量最高(约30%)但不发病-迁移时继续排出病毒感染当地家禽及野鸟-到十一月时极少数排出病毒(0.01%)鸡及火鸡极易受感染,病毒在呼吸道繁殖而致病死亡粪便+水源空气+粪便+水源三、临床表现性别与年龄:成人与儿童均可患病,50岁以上男性居多。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三、临床表现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可有血小板降低。(1)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筛查。(2)核酸检测。(3)病毒分离。(4)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三、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像。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预后:重症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可能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四、诊断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2.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四、诊断(2)确诊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重症病例: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五、治疗(一)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二)对症治疗。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三)抗病毒治疗。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达菲等。(四)中医药治疗:莲花清温胶囊等。(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六)重症病例的治疗:呼吸机等。六、防控措施(一)发现和管理传染源1、疫情监测:病例的发现与报告(1)监测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流感样病例(流感网络实验室)(2)疑似病例(3)确诊病例疫情报告:先电话,再网报。监测病例:即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准: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的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发热或咽痛之一者。六、防控措施(一)发现和管理传染源2、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检测见《疫情防控方案》3、病例管理和感染防护见《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4、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患者转科或出院标准(一)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患者,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后,可转出隔离病房至相应病房或科室进一步治疗。(二)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呼吸道标本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可以出院。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1、定义(1)诊治疑似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或曾照料患者的家属;(2)在疑似或确诊病例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有过共同生活或其他近距离接触情形的人员;(3)经现场调查人员判断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2、追踪和管理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健康随访,不限制其活动,每日晨、晚各1次测体温并了解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一旦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则立即转送至当地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报告及治疗。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六、防控措施(二)切断传播途径1、减少与禽类接触;2、开窗通风,减少人群聚集;3、清洁消毒:居室、衣物、用具、工作场所、学校、医疗机构等;4、个人防护:穿工作服、带口罩、手套等。六、防控措施(三)保护易感人群1、健康教育勤洗手、常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足睡眠、多运动、少接触2、药物预防3、疫苗预防不要随便喂饲野鸟另:综合防控措施1、组织措施:领导小组、专家组、工作专班、应急队伍、培训、演练、专题会议、督导检查等;2、技术措施:病例的发现与管理、密切接触者的判定与管理、疫点疫区的划定、消毒杀虫技术等;3、保障措施:物资储备、经费保障等。七、最新疫情情况七、最新疫情情况疫情特征1、地区分布: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6个省市,其中上海30例、江苏20例、浙江21例、安徽3例、河南2例、北京1例。七、最新疫情情况2、时间分布:2月份发病2例,死亡2例;3月份发病24例,死亡8例;4月发病51,死亡6例。中国截至4月16日H7N9时间分布01020304050602月3月4月月份发病死亡数发病死亡七、最新疫情情况3、人群分布:77例病例中,男性56例,占72.7%;女性21例,占27.3%;男性发病是女性的2.7倍。年龄分布10岁以内2例,10-20岁0例,20-30岁4例、30-40岁5例、40-50岁10例、50-60岁15例、60-70岁19例、70-80岁16例、80岁及以上6例。中国截至4月16日H7N9发病年龄分布﹤10岁3%10~岁0%20~岁5%30~岁6%40~岁13%50~岁19%60~岁25%70~岁21%80~岁8%﹤10岁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七、最新疫情情况3、人群分布:16例死亡病例中,男性死亡12例,女性死亡4例,各年龄组死亡数依次为:20-30岁1例、30-40岁2例、40-50岁3例、50-60岁1例、60-70岁3例、70-80岁4例,80岁以上2例。以中老年人发病及死亡较多。中国截至4月16日H7N9死亡年龄分布40~岁19%50~岁6%60~岁19%70~岁24%30~岁13%80~岁13%﹤10岁0%20~岁6%10~岁0%﹤10岁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七、最新疫情情况4、流行强度及危害性目前发现的确诊病例均为发生了肺炎的重症病例,共确诊发病77例,其中:死亡16例,病死率为20.8%。不排除存在较多轻型病例的可能。目前病情危重25例,病情稳定在治31例,治愈出院5例。中国截至4月16日H7N9流行强度死亡21%危重32%在治41%出院6%死亡危重在治出院八、风险评估H7N9禽流感病毒,对于禽类属于低致病率病毒,而对人类患者而言则具有高病死率。对于这一全球首次发现的人感染新亚型流感病毒,我们当前所知仍然非常有限。1、人禽间屏障如何被突破2、H7亚型病毒危害不容小觑3、目前大范围人传人可能性不大八、风险评估4月16日上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专家组对近期疫情形势进行了风险评估。专家认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为禽源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于被感染的禽或其污染的环境,接触被感染的禽或暴露于活禽市场是人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前,病例数仍有可能继续增加。八、风险评估就我市而言,候鸟迁徙、禽类贩运交易、活禽市场暴露是主要危险因素,不排除发生相关疫情的可能,因此应积极做好应对准备措施。
本文标题: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筛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3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