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地震是群灾之首震时是跑还是躲躲在什么地方避震(宿舍、教室、商店等)应采取什么姿势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1、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2、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国土面积占全球的十四分之一;人口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地震灾害占全球的二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种大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的比例,气象灾害为57%;人口死亡的比例,地震灾害为54%、3、地震灾害的特点:群灾之首。具有瞬间发生、破坏剧烈、此生灾害严重、检测预报困难、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4、地震次生灾害:因地震的直接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包括:建筑物工程设施破坏而引起的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露;细菌、放射物扩散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社会功能瓦解、社会经济瘫痪等社会性灾害。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水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等。二、地震常识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地震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构)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水坝破坏,房屋倒塌;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灾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3、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震中距离;震区人口密度;建(构)筑物抗灾性能及分布密度;发震季节和时间;有无地震预报;有无地震应急预案;抢救速度;人们是否具有防震抗震知识;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4、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95%以上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三、如何识别地震谣言1、地震预报目前在全世界是一个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正所谓上天容易入地难。因此,地震并不能象天气一样精确预报。认识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来自地下的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晃动。类似闪电与打雷,有一个时间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应尽快做出防备。感觉上下颠簸到左右晃动的时间差越大,地震震中离我们的距离就越远。周福霖(院士):这属于预警,不是预报。预警的时候,其实地震已经发生了,只是最大的破坏力还没有传递到地面上来。地震发生时,产生两种冲击波,一种是竖向波,一种是横向波。竖向波传递速度非常快,最先到达地面,但它的破坏性小;横向波传递速度慢,但是破坏力极大。所以地震发生时,人们能观察到,地面先是上下震,然后才是水平震。房子对上下震的承受能力也强一些,一般不会倒塌。过一阵子水平震来了,杀伤力极大。单单就强度而言,水平震和上下震强度约为1∶0.6,水平震也更危险一些。至于两种冲击波相差的时间,要看震源的深度。如果能够监测到地震的竖向波,及时发出预警,就能抢到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向人们发出危险信号!日本预警较好2、地震发布地震预报只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才有发布权力。在重庆市,有关地震预测意见由重庆市地震局提出后,经上级机关批准后,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3、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发生前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宏观异常,包括动物异常,但引起宏观异常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不都是地震前兆。如天气变化、生理变化、环境变化、敌害侵袭时,都可能引起动物异常。发现动物异常,必须认真严肃地综合分析,与非震的干扰因素加以区别。宏观异常观察的内容和方法1.震前地下流体宏观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变味等。2.震前动物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对鸟类,如对家鸽的观察主要以惊飞、视听反应和进窝时间等为主。其他鸟类,如鹦鹉等,一般以撞笼不休、惊叫等为异常。鱼类以浮跳、上蹿、惊游、跳出、扎水、尾巴上翘、活动加剧等行为反应为多。对大牲畜、家畜、家禽、狗、猫、蛇等陆生动物的观察应选择二至三种作为代表,重点从行为活动和生活节律两方面进行观察。3.出现局部大气增温、地裂缝、地面凸起或塌陷、人感不适、植物异常、局部热异常、地声、地光、地气雾等震前宏观异常现象。地震监测是指在地震来临之前,对地震活动、地震前兆异常的监视、测量。目前地震监测主要有几种划分方法,一种是专业与群众之分,指专业的地震台站和一些群测点,前者主要用监测仪器,如水位仪、地震仪、电磁波测量仪等,用来监测地震微观前兆信息;后者则主要靠浅水井、水温、动植物活动异常等手段,来观察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在平时,预先准备好各种避难的工具和装备:1、水;2、五日左右的粮食(准备好即使一天不生火也足够食用的粮食);3、贵重物品(现金、银行存款薄,各种证件以及必要的印鉴等);4、手电筒、蜡烛、火柴等;5、收音机;6、毛毯;7、手巾、绳、草纸等日用品以及洗漱用品;8、急救药品;9、背囊等用品。这些用具应平时整理好,以便需要时可以马上携带走。四、地震来了怎么办1、地震发生时候的人员疏散应避开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尽快疏散到开阔、平坦地带。2、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防护措施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敏捷反应。(关键)就地避险,不贸然外逃,选择安全地(床边,坚硬家具旁边或牢固桌子下)躲避;单元楼内,小的卫生间、厨房等地可躲避;注意关闭煤气、炉火等;切勿跳楼、切勿坐电梯。大地震发生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3、地震发生时,在室外的防护措施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敏捷反应。(关键)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刹车。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远离高压线;山坡上,切勿跟滚石往下跑,应躲在山坡隆岗背后;远离陡崖,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威胁等。4、地震发生时,在工作岗位的防护措施迅速藏于坚固办公桌下,或者坚固铁柜角落,震后迅速撤离;工厂上班工人,要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躲避于安全处;特殊部门(电厂、煤气厂、核反应堆等)按地震应急预案中规定的专业程序运作(四川的化工厂)。5、地震发生时,在公共场合的防护措施在影剧院、体育场馆,演出或比赛立即停止,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序分路疏散,防止慌乱、拥挤;上课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地震停止后,用书包或其他保护物,护住头部,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切忌跳楼!五、自救与互救1、震后被埋压时自救方法: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及时抢救,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从唐山地震统计资料得知: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5%,24小时内救活率为81%,48小时内救活率为53%,由此可见,地震后及时组织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对埋压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注意用湿毛巾、衣服或其它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尽量活动手脚,并清楚身上的物品;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条件允许,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几个人同时被压时,要互相鼓励,要设计方案,得以延生和脱险;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无法脱险时,尽量节省体力,静卧、寻找代食物品和水,并计划使用,以延长时间。2、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一时无法救出时,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本文标题:地震自救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3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