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浙江大学建筑学中国建筑史历年试题
1浙江大学建筑学中国建筑史历年试题2000年一名词解释1御路:衔接庙埕和基座中间的台阶,两面阶梯,中间有一斜面上雕云龙,称为御路或斜魁。御路石源自宫殿中,因宫殿的中轴线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皇帝进出时多乘坐轿子,於是将阶梯中央做成斜坡,上雕代表真龙天子身分的云龙图案,而两侧石阶则供轿夫行走,后来为孔庙和民间庙宇所沿用。2水戗发戗:南方亭的翘角较高,通常有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两种作法。嫩戗发戗的构造,是在老戗尽端向上斜出镶合嫩戗,用菱角木、箴木、扁檐木等把嫩戗与老戗固定在一起,使翘角有较大的升起,有展翅欲飞之势。水戗发战的构造比较简单,只有老戗而没有嫩戗,构件本身不起翘,仅依脊端部利用铁件及泥灰形成翘角,屋脊基本上是平展的。3侧脚: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山门台基之上立着粗大的木柱20根,4根角柱柱头微向内收,柱脚略出向外,这是中国古代工匠创造的“侧脚”技法,作用是稳定结构,防止建筑外倾。)4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5批竹昂:亦有自斗外斜杀至尖者,其昂面平直,谓之“批竹昂”。(昂头削成批竹形,清代已不用)6梭柱:柱子的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7和玺彩画:清式彩画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旋子采画,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合玺彩画,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的主体建筑,等级最高。苏式彩画,只用于园林,住宅,包括皇家园林。8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9堪舆:堪舆学是《周易》运用中的一个支流,俗称“风水”。堪舆一词的释义,东汉许慎曾谓:堪,天道;舆,地道10无梁殿:明清大量用砖,用砖栱结构来建造大殿,称为无梁殿。据实物得知此种殿宇始于明代。如在南京东郊钟山山麓的灵谷寺无梁殿。无梁殿通体为砖砌,不施寸木,不设梁柱,这类精巧的建筑流行于明代,现存实物很少,江苏省内除无锡外,仅南京、苏州、句容各有一处。二简答题1汉南郊礼制建筑的特点答: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2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特点答: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为隆兴寺内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殿阁。殿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设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建筑主体富于变化,2主次分明,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仅此一例。3元大都的城市特点答:1)元大都城垣全部是黄土夯筑。2)元大都城之平面设计,皆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3)全城基本是方形,地面规模有如棋盘4)新建之城街巷规划极有规律。5)城市建设上的一个创举是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6)城市水系发达,由郭守敬规划4楼阁式塔的几种型制特点答: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型制特点有:1)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2)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3)在有的塔外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檐下有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外有平座、栏杆。4)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楼阁式塔,它是继承我国固有的楼阁建筑技术发展起来的,我国古塔大部分都属于这一大类。也分做四种:一是密檐楼阁式塔,从北魏的嵩岳寺塔开始,到唐宋大量发展起来。这种塔内部是楼阁,外部采用密檐结构,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云南、四川等地。二是楼阁式塔,内外楼层一致,实际上和第一种同属一个类型。三是砖木混合式塔,基本上都是砖结构,但是斗栱、栏杆等用的是木结构,宋代建造比较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四是砖石混合式塔,宋、明两代发展最多,分别建在浙江和湖南等地。)三论述题1合实例分析,谈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答:功能要求上,一物质功能.二精神功能,寄情山水,欣赏诗情画意的景观,追求豪奢.私家园林是为解决园居休闲生活而建造.一般为"宅加园"型,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面积都不大,创造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要求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造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又要富于自然意境.基本原则和手法.一.把全园分为若干景区.其作用①变单一为多样,变单调为丰富,空间容量盛大.②提供一个持续的欣赏过程.③形成疏密相间的对比效果.其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其要点是①要有主次,不宜平均分配,形成对比效果.例如,在园门内通常用假山或小院落分隔,不使游人马上看到主要风景.并经过若干曲折小空间转移到主景区.这种对比手法,是一般园林普遍采用的.②各有特色③分而不死,避免迫促,散漫,零星,重复,排牙.二.塑造自然山水的形象①叠山a.模式b.山水布局(主山对着主水,主建筑)c.山与真山的关系②理水a.聚分得体――小园以聚为主,大园聚分结合.b.水口――形成四通八达的感觉,造成"无尽"的假象,扩大湖面空间.c.池岸――宜低不宜高.③水生植物三.处理人工建筑与自然风致的矛盾.①采用隔绝式,如留园,由于五峰仙馆的功能要求尺度大,破坏了整个园的尺度感,因此,利用了一系列小建筑,将五峰仙馆与水面隔绝开来.3②尺度处理得宜.一般用小尺度建筑,因为私家园林的地理条件――面积小,所以用小尺度建筑――小中见大.若功能要求尺度大,则须将大尺度破坏,典型手法,鸳鸯厅如图二.亦即先将大看小,再小中见大.③虚化界面――例如将墙体表现为"爬墙虎"四.巧妙处理园林建筑空间.私家园林的空间追求境界,意境.如留园.见图三.空间大小,横竖变化,光线对比,追求深远的意境,格调雅素精巧.五.运用扩大空间的手法.①化整为零.有大有小,有主有从,隔面不断,通而不适②尺度处理.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再小中见大,③凹凸处理.④不尽尽之.<<画论>>"意不可尽,不尽尽之".化有为无,化实为虚,如敞厅,隔而不挡,巧于因借.源流无尽.周而复始,如闭合的路.2论述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答:1)前者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2)前者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后者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而建的。3)前者在大范围内以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后者以山石造山为主。4)前者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后者以单株为主。3论述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答:中国的园林大致可分皇家园林与江南园林〔私家园林〕两种。中国私家园林——尚小巧而贵情趣起源问题中国私家园林很可能与皇家园林起源于同一时代,但是从已知的历史文献中,人们了解到在汉代有梁孝王的免园,大富豪袁广汉的私园。这类私家园林均是仿皇家园林而建,只是规模较小,内容朴实。士大夫的隐逸时尚晋南北朝时,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辋川别业和独乐园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私家造园之风兴盛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正如清代造园家李渔总结的那样:“一勺则江湖万里”。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诗情画意。这壶中天地,既是园主人生活场所,更是园主人梦想之所在,这时期著名的南方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狮子林等。自然无为与壶中天地4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要人们在小中见大。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2001年一名词解释1侧脚: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山门台基之上立着粗大的木柱20根,4根角柱柱头微向内收,柱脚略出向外,这是中国古代工匠创造的“侧脚”技法,作用是稳定结构,防止建筑外倾。)2彻上露明造:"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这样就把屋顶层的内部空间并入内里空间,使室内大为高敞,清称露明.3水戗发戗:水戗发战的构造比较简单,只有老戗而没有嫩戗,构件本身不起翘,仅依脊端部利用铁件及泥灰形成翘角,屋脊基本上是平展的。4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5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6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清代的支摘窗用于槛墙上,上部为支窗,用时拿一根竹竿将窗从下向上支起;下部为摘窗,二者面积大小相等。南方建筑因夏季通风的需要,支窗的面积比摘窗大一倍左右。支摘窗的纹饰主要是步步锦,南方民间的纹饰更为丰富。7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8旋子彩画:清式彩画定型为三种,旋子彩画,合玺彩画,苏式彩画,前两者梁思成总结为殿式彩画。旋子采画,以旋花为装饰母题(旋花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图案)用于帝王系统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级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庙衙署。合玺彩画,以龙为母题,只用于帝王系统主群中的主体建筑,等级最高。苏式彩画,只用于园林,住宅,包括皇家园林。9梭柱:柱子的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10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二简答题1列举出六种中国古代建筑重要屋顶形式的名称,并绘出其中的两种实例答:屋顶形式: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廡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重檐庑殿:太和殿重檐歇山:保和殿重檐攒尖:重檐攒尖庑殿:佛光寺5歇山:天安门硬山卷棚:先圣殿2宋代有关建筑工程的重要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书的性质是什么?答:北宋时期由李诫编著成书的《营
本文标题:浙江大学建筑学中国建筑史历年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3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