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教学行为的分类教学行为的一般分类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化教学行为的一般分类根据教学媒介分类根据教学任务分类根据行为的对象指向分类根据所追求的目标分类根据师生在教学中的协作程度分类根据行为目标达成情况分类一.根据教学媒介分类•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包括主动的讲话和对学生的反应,占教学行为的80%左右。•非言语行为:在教学中很少单独使用,通常以伴随着言语行为的表情、姿势和动作等为表现形式,对言语行为起到烘托、强化、补偿、替代等作用。二.根据教学任务分类•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主要教学行为: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直接采取的行为,如教师的陈述、展示、指导、提问等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的行为,如强化、管理、提出期望、倾听等行为,以主要教学行为的顺利开展为目标。三.根据教学行为的对象指向分类•以学生为对象的行为、以教师自身为对象的行为和以资源与环境为对象的行为。•以学生为对象的行为:师生之间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依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指向学生。•以自身为对象的行为:对教学内容的传递过程、传递方式和传递结果的观察和体验,是教师调整和控制所有教学行为的纽带。•以资源和环境为对象的行为:教师管理或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的行为。四.根据所追求的目标分类•以认知发展为目标的行为、以情感发展为目标的行为和以动作技能发展为目标的行为。•认知目标:当知识为个体所内化或利用时才成为我们所谓的能力、情感或态度。•情感目标:指向情感发展的行为受教学内容的影响较大,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动作技能目标:通常情况下与以认知为目标的行为时结合在一起的。(技能包含认知成分和操作成分;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五.根据师生在教学中的协作程度分类•教师独立的行为和学生协助下的行为。•教师独立的行为:不需学生任何形式的配合就可以完成的行为,如陈述、呈现、评价等行为。•学生协助下的行为:必须有学生参与才能够完成的行为,如提问、反馈、讨论、指导等行为。六.根据行为目标达成情况分类•有效教学行为(第三节重点讲解)和无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有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与目标不相关的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具体化指导行为陈述行为管理行为展示行为反馈行为反思行为观察行为倾听行为评价行为提问行为行为类型行为特点行为功能行为时空行为要求陈述行为教师为中心传递信息课堂环境为主清晰的语言表达指导行为学生为中心促进时间课堂环境为主及时、恰当展示行为教师为中心加强感知课堂环境为主技术支持提问行为师与生互动启发思维课堂环境为主恰当设计问题反馈行为学生为中心提供信息课堂与课外及时、准确管理行为教师为中心维持教学课堂环境讲究技巧观察行为教师为中心了解教学课堂环境全面、客观倾听行为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课堂环境真诚、用心反思行为教师为中心改进教学课堂与课外及时、客观评价行为学生为中心促进学习课堂环境全面、客观第三节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行为的内涵判定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就是有效果与有效率的学习。•有效教学就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教师与学生通过有效的叫与有效的学以及有效的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时间活动。有效果:达成预期的目标。有效率:以少的投入取得高的产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判定有效教学的标准有效教学行为是高效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有效益的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行为一.有效教学行为是高效率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比例。教学投入:精神投入和物质投入。教学产出:直观表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的相对量。二.有效教学行为是有效益的行为•有效教学行为必须是总体上的而非对个别学生的。有效教学行为的效益:个体效益: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满足感和进一步自我完善的欲望。社会效益:学生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发展进步(间接地收益)。效益: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三.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它统一了效果、效益、效率,将有效教学所要求的质量、时间、适合性、激励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引发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使学生增加兴趣和信心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学生学习的成功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效教学行为与一般教学行为的不同•一般教学行为:描述性概念•其表征是“实际怎样”的问题。•有效教学行为:规范性概念•其表征是“应该怎样行为”问题,是对教学行为的规范和引导。•有效教学行为不仅能够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且可以使这个整体表现出流畅、有序、富于艺术美的特征。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相对性多样性一.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教育行为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例子在封建社会,各国学校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个别教学。我国的私塾教学,就是个别教学的典型。到了中世纪末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增加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对象,旧有的个别教学形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产生了班级授课制。1862年我国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21世纪,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促使老师要摒弃讲授式的教学,要进一步发展民主式教学。二.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文化性•有效教学行为是人们基于特定文化背景对教学的实践取向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价值判断体系的文化依附性据定了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极强的文化依附性。•文化影响人们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判断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教育价值观念。•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是一种文化行为,即教学行为是以背景和教学实践为基础的行为,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并需要教师以其文化意识自觉对之进行关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三.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有效教学行为是人的内部状态与环境的函数,它总是在不可逆转的时空中发生,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内外环境任何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行为结果的变化。•有效教学行为的情境性特征是教师追求最佳教学质量的必然结果。•情境依附性使得有效教学行为的出现是不确定的•情境性特征决定了不存在对学生发展一定有积极作用的“特效药”式的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情景依附性特征要求教学行为的选择和使用要立足于环境。四.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整体性•其主要表现:•多种教学行为要通过相互之间的整合互动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有效教学。•教学行为负载的信息是整合信息。•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有效教学行为的序列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展现教学行为。呈现—提问—讨论—呈现呈现—提问—反馈—讨论—呈现五.有效教学行为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有效教学行为不只是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教学行为,某一具体的教学行为为在完成其主要任务的同时还能产生其他辅助性功能。•影响因素:•课堂问题多元性以及课堂问题发生的同时性。•人发展的整体性。例:有效的提问不仅是强化、检查、深化理解的手段,也常常被教师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满足学生自尊需要的方式起到激励作用。有效教学行为的结果具有相对性•有效教学行为只是我们依据一定标准主观判断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其有效性不是据对的,教学行为结果具有延时性。•影响因素:•学生的多样化。•复杂的环境因素。延时性:此时看似无效的行为反而可能在日后发挥作用。课堂中有效教学行为的特点•“只要有教育就会有课堂教学,而学校的所有工作,从校舍建设到校车安排再到管理规程,都是为了支持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而设计的。”(斯卡夫)•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应该具备的具体特点:•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表现(P215)•高效率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P216)•清晰教学的表现(P217)我国学者认为,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可以从五方面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
本文标题:教学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6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