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染病学总论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王邦松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或寄生虫(原虫或蠕虫)引起,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新老传染病的演变古老的传染病如: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的控制或消亡。新的传染病不断的出现如: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非典)、禽流感等。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结核病、性病。传染病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临床医生重点在于研究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如:基础学科的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临床感染形式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继发感染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1.清除病原体2.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4.病原携带状态5.潜伏性感染1.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侵入人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或通过特异性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改变。3.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因而引起病理改变,并具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而不发病,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1.侵袭力2.毒力3.数量4.变异性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1)细胞免疫2)体液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4、感染后免疫传染病的特征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5)复发与再燃6)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发热过程三个阶段热型2)皮疹3)毒血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皮疹形态斑疹maculorash,丘疹papularrash,疱疹vesicularrash,脓疱疹pustularrash,荨麻疹ulticaria斑疹丘疹疱疹疱疹脓疱疹猩红热皮疹五、传染病的诊断1、临床资料2、流行病学资料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甲类:鼠疫、霍乱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谢谢!
本文标题:传染病学 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9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