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美术主要内容一、时代概况二、夏商周时期青铜艺术三、夏商周时期雕塑艺术四、夏商周时期绘画艺术五、小结夏商周时期时代概论先秦时期,春秋以前为奴隶社会;战国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生产力发展引发技术革命、思想风潮革新。历经夏商周三代,国家概念基本形成,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时期:阶级社会的国家组织形成、城市出现、文字产生并使用、金属冶炼技术的掌握与发展等。青铜时代到来,青铜艺术繁荣发展。夏商周时期青铜艺术青铜器是用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造的器物。青铜硬度大、铸造性能好、熔点低、耐腐蚀,适于制作工具、武器、日用器及雕塑艺术品,是人类最先广泛使用的金属器,在人类历史上促成了继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器的几种主要的制作方法浑铸法分范合铸法失蜡法夏商周时期青铜艺术商周时期青铜广泛地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武器、车马上的青铜构件、饰件及装饰品、礼器等。青铜礼器又称彝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分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青铜器的分类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①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分。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同时,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青铜器的分类②酒器。包括饮酒器爵、斝、觚、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罍、方彝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③水器。有盘、盉、匜、鉴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④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青铜器的分类青铜武器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钺、戈、矛、戟、刀、剑、弩、镞、盔等。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造型庄重,而且表面大多铸或刻有精美的纹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青铜器造型主要以不同种类与功用相关,同时也体现出时代性的变化。装饰纹样主要分为:动物类纹、几何纹、人物活动纹等几大类。青铜器的名称、种类与造型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鬲(li,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青铜器的名称、种类与造型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斝(jia,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觚(gu,音姑):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觯(zhi,音志):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兕觥(sigong,音四公):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青铜器的名称、种类与造型卣(you,音有):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盉(he,音和):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方彝: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勺: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青铜器的名称、种类与造型壶: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盘: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匜(yi,音仪):《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青铜器的名称、种类与造型簠(fu,音甫):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盨(xu,音须):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敦(dui,音对):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豆: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爵(jiu,音决):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青铜器中的动物纹装饰饕餮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吃人的猛兽,也称“兽面纹”。图案多为双目、双角、双耳、双足对称展开,鼓目张口,面目狰狞,具有威慑力。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龙纹:《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蟠螭(chi音吃)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青铜器中的动物纹装饰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青铜器中的动物纹装饰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青铜器中的几何纹装饰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青铜器中的人物活动纹纹装饰主要是以刻画、红铜镶嵌等为手段,表现人物战争、狩猎、耕作、歌舞等活动,反映社会生活面貌,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中。饕餮纹云纹饕餮乳钉纹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3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有学者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4个阶段。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划分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东周前期、东周后期5个阶段。商代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鬼神观念统摄下的青铜艺术发展高峰。类型丰富,多酒器、食器等。装饰纹样由早期的单纯质朴向晚期的繁缛华美转变。整体具有庄重、威严、华丽和神秘的气氛与色彩。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乳钉纹方鼎》等。商早期兽面纹扁足鼎商饕餮纹方鼎商后期司母戊鼎商后期人面纹方鼎商后期兽面纹方尊商后期方垒商后期云纹铙商后期虎纹铙商后期龙凤纹“戈”卣商后期龙虎尊商后期三羊纹鬲商后期豕尊商后期象尊西周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宗法礼制下的青铜艺术。酒器减少、风格更趋简朴、典雅和谐。造型趋于柔和、强调曲线美感,纹饰多用几何纹,简练、明快,更具清新格调、简洁明快、流畅自如的风格器物上多有铭文,反映时代性转变,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代表作品:《毛公鼎》、《大盂鼎》等。周四足鬲周方彝周(西周)偃侯盂周(西周)召伯虎簋周(西周早期)外叔鼎周(西周早期)散氏盘周(西周早期)鸟纹爵周(西周晚期)毛公鼎周(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春秋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青铜器的制作由中央转向地方,风格和形制上更具多样不同的地域特色。造型上一改沉重、典雅,而趋于自由、新巧;装饰上流行精巧华丽之风;技术上有进一步发展,出现制模印花和失蜡法的工艺,细线刻画与金、银、铜镶嵌手法大量应用。代表作品:《立鹤方壶》等。春秋中期兽形盛水器春秋立鹤方壶春秋秦公簋春秋兽纽缚春秋桑蚕纹尊春秋大孟姬盥缶春秋错金乐书缶春秋(战国?)嵌赤铜鸟兽纹壶战国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青铜礼器减少,日常生活用品增加。鎏金、镶嵌工艺流行,富贵、华丽,人物活动与动物纹增加了生活情趣。制作工艺技术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失蜡法的铸造特点,形式更具变化。代表作品:《十五连盏灯》、《曾侯乙墓编钟》等。战国早期镶嵌狩猎纹壶战国子禾子釜战国人形灯战国中山国墓银首男俑灯战国中山国墓十五枝连盏灯战国云纹豆战国嵌赤铜兽纹铜豆战国镂孔纽龙纹铜镜战国变形蟠璃纹提梁壶夏商周时期雕塑艺术总体上尚未从实用性束缚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门类,但雕塑性的意味不断增强,表现现实生活题材增多,艺术上夸张、变形手法充分发展,动态传神生动,为秦汉时雕塑发展高峰奠定基础。小型俑的出现由丧葬制度变革所引发。主要体现在青铜雕塑品、石器与玉器雕塑品上。青铜雕塑艺术动物形象雕塑作品:一些模拟动物形器,如象尊、犀牛尊、虎尊、马尊等器物。青铜人像: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出土品。商三星堆青铜凸目铜面具商后期豕尊商后期象尊战国错金银犀牛屏风插座石雕与玉雕艺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安阳妇好墓出土一批石雕与玉雕俑人。动物形象丰富、种类与数量众多。夏商周时期绘画艺术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已有宫殿内的装饰性壁画,但因为建筑物的毁灭而不存在了。一些青铜器物上的装饰性纹饰,具有较强的绘画性因素。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帛画具有相对独立的绘画性因素。夏商周时期绘画艺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物上人物活动纹装饰情节丰富,用剪影式表现、平面性组合,不注重细节描写,注重动态特征的刻画。战国时期的帛画开始转向对世俗人的生活,人的情感、愿望的关注。逐渐摆脱宗教观念的束缚,由神本转向人本。《人物龙凤图》,1949年长沙出土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人物御龙图》,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人物龙凤图帛画夏商周时期艺术思想《左传》“知神奸”说:“使民知神奸”。孔子:绘画功能论以“仁”为核心的“仁者爱人”观念下:劝善惩恶的警示作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思想”。“绘事后素”的以礼为约束的道德逻辑出发。夏商周时期艺术思想老子:朴素辨证思想的影响。“有无相生”、“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庄子:“解衣般礴”、“任自然、守虚静”、“自然朴素为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韩非子:“鬼魅易、犬马难”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本文标题:中国美术史夏商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0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