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在都市城市与人•在中国古代,城市向来是不够发达的,一般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宋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才成为工业和商业的中心。•严格意义上的城市,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在中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文学由此诞生并蓬勃发展。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的新感觉派是中国都市文学的开拓者——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发展。•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以都市中阶级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来表现光怪陆离、急剧变化和发展的城市社会。•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另一种城市文学的代表——表现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命运以及老北京的风俗民情。子夜茅盾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茅盾简介•除长篇小说《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动摇》《追求》3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由于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茅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巴尔扎克”。解题“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小说情节书中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城市小市民的命运《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人物形象•吴荪甫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热衷于发展民族工业,不同于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吴荪甫是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中的精英人物。但吴荪甫所处的时代,已不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而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和现实环境条件,不可能使他演出一出才智横溢、充满光华的历史正剧,他要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只有在人民革命洗刷了山河后才有可能实现。而他所处的与人民革命的潮流相违背的立场,决定了他必然要陷于悲剧的结局;事实上从这个人物的经历、遭遇、结局来看,无疑是属于悲剧范畴的。人物形象•赵伯韬赵伯韬是1920—30年代中国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在小说中是作为吴荪甫的对立形象出现的,这是美国帝国主义豢养而为其服务的掮客。作者着重刻划了他在投资市场的活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诡诈,他设置圈套勾引吴荪甫加入“多头”的秘密组织,合伙经营公债投机生意,然而又勾结国民党政府、军阀操纵股市,使吴血本无归。在私生活方面更加荒淫无耻。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会“扒进各样的女人”。这家伙玩弄女人包括:聪明、无知年仅17岁的冯媚卿,稳健、有谋略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轻佻放荡又有姿色的交际花徐曼丽。总之,这是—个坏得连自己都没有感觉的买办资本家。艺术特色•1、塑造人物的典型化和类型化手法作品将人物分为若干类型,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艺术特色•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当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一贯谨严的强人吴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艺术特色•3、个性化的语言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定的场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有个性特征;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机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颓废。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艺术特色•4、宏大严谨的结构场面宏大,头绪繁多。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阿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开合,运用自如。艺术特色•5、强烈的理性色彩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的架构等体现了理性控制的成分。作品中对赵伯韬的丑化和对吴荪甫社会性格两面性的刻画都体现了很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念。更不要说,给吴荪甫所设计的失败的结局就是为了参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争了。总结文学史家认为,茅盾先生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结构严谨、场面宏大的长篇小说艺术带到了中国,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在30年代走向成熟,而《子夜》正是以其巨大的历史内容和有力的艺术表现,耸立在20世纪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最高峰。吴老太爷进城•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茅盾及其作品。•2.能力目标:学习烘托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3.情感目标: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节选前后主要情节•课文选自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是维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久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看过《太上感应篇》,他久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父与子的冲突”又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此次到上海来,他是迫不得已。土匪嚣张,红军也有燎原之势,儿子觉得让吴老太爷卧病在家中,实在不妥当。而吴老太爷半步也不能动,只能听别人摆布。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他精心培养的“金童玉女”—四小姐与七老爷。识记字音•魔窟(kū)脖颈(ɡěnɡ)时髦(máo)•迷惘(wǎnɡ)一瞥(piē)提(dī)防•鼓槌(chuí)梦魇(yǎn)作孽(niè)•柏(bǎi)油蓦(mò)地阅读课文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伤风败俗描写吴老太爷眼中上海所利用的主要描写方式?•充分利用了色彩和声音的描写,鲜明而生动地写出了吴老太爷初进上海时的心理感受。•吴太爷眼中的上海,也是作者对小说环境的描写,试想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三、烘托人物的形象、心情或展示人物心理【人物】•四、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五、揭示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主题】本选文对上海环境的描写具体有何作用?•一、反映了上海的繁华、现代。【背景】•二、展示了吴老太爷对上海厌恶、排斥的心理。【人物】•三、揭示了吴老太爷保守、迂腐、落后的思想。【主题/人物】思考:环境描写突显了吴老太爷的什么性格或心理?吴老太爷•保守腐朽封建遗老•头晕目眩强烈不适感•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象征意义:封建遗老与现代文明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1.从本文看,如何才能使景物描写独具特色并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明确:见课文【赏析】“刚一到上海这‘魔窟’,吴老太爷的‘金童玉女’就变了!”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灯红酒绿、伤风败俗,反映了一个保守、腐朽的封建遗老不适应现代生活,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怎样看待吴老太爷进城这件事?•明确: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是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伤风败俗。环境描写突显了吴老太爷的保守、朽弱,封建遗老头晕目眩、强烈不适感,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象征了封建遗老与现代文明,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对抗。吴老太爷的形象:•他是一个满脑子封建伦理、纲常的封建地主,是封建道义的坚决维护者,是封建落后腐朽思想的代表。【他不仅自己顽固不化,还不准他的“金童玉女”沾染半点时代风潮和新的生活时尚。】本文的主题:•通过对吴老太爷初到上海时心理感受的描写。展示了吴老太爷的腐朽、落后、保守,进而展示封建思想与现代文明、封建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格格不入。
本文标题:43子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2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