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
25.诗词六首《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表现一个痴情男子对美丽女子的思慕和追求。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拟声词,鸟鸣声。水中的陆地美好的样子。配偶关雎鸟喳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想和她配成双。【评析】用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长短不齐的样子一种水草,嫩叶可以吃寻求,摘取。它,指荇菜。指日夜。寤,睡醒。寐,睡着了。她,指淑女。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思念。思,语气助词。服,想,思念。思念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水荇菜有长有短,左边挑来右边拣。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我敲击钟鼓让她快乐。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我的)思念绵绵不断,辗转翻身直到天亮。【评析】二、三节写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日夜追求。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在这里做动词用,亲爱,向……表示友爱。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左边采来右边采。好姑娘美丽又可爱,我弹琴奏瑟和她亲近。【评析】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的情景。mào,选择使……快乐总结:《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使用的语言简练而纯朴,唱来上口,便于流传,所以能传诵千古。第二、三章:以荇菜之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表现相思之苦)第一章:以关雎之情意专一兴淑女应配君子(歌颂美好的爱情)第四、五章:以荇菜得以采之兴淑女之得而“友之”、“采之”(表现思极之幻)《诗经》《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皆生于水边。《秦风》“芦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秦风》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哪,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她却像在水中央。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还未干,心上的人儿她在哪,那人就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沿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河中芦苇真茂盛,上面露水还未干。心上的人儿她在哪,那人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沿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荻,像芦苇。芦苇茂盛的样子秋天的露水凝成所说的那人,指意中人。一边,彼岸。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追,追求。险阻,难走。而且,并且。顺流而下。游,水流,水的直道。仿佛,似乎。同“萋萋”,茂盛的样子。干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升高水中小洲或高地。茂盛、众多的样子。止,这里是“干,变干“。水边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水中的小块陆地【评析】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表明离情别绪。(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评析】再次以水岸边的秋景起兴,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希望的情绪推向高潮,可望而不可及,失意郁闷之情,不言自明。【评析】还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结尾用“宛在”,表现心上人似乎就在眼前。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全诗三章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蒹葭》结构内容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小组讨论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之情,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2.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4.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崔颢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位道士为了感谢她的千杯之恩,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知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曲笛吹奏,道士跨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仙翁,在其地起楼,取名为“黄鹤楼”。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飘荡的样子。晴天下的江面。分明可数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长江中的沙洲,后来被淹没。故乡烟雾笼罩的水面。从前那位登仙的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如今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漂浮。黄昏中看不到我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所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色彩。颔联紧承首联,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尾联,日暮思归乃是人之常情,但此时诗人怎么看得到家乡呢?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思考:1.崔颢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愁绪。2.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同学读来觉得感情基调如何?为什么?这首诗尽管也写思乡的愁绪,但一脱哀怨低沉之气,写的豪迈昂扬,境界壮阔。诗中所使用的“仙人”、“白云”、“晴川”、“芳草”等意想,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愁而不怨的感受。3.断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简介诗人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上涨水面云层低。向阳枝头上黄莺争相栖,不知谁家燕河边啄新泥。野花开不断光彩耀人眼,青草初长出刚刚国马蹄。最爱湖东景走也走不够,杨树阴影下倘佯白沙堤。白云重重叠叠,与西湖水面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向阳的树指各种野花将要刚刚能够遮住指观赏不够即白堤。(西湖三面环山,中贯白堤。)小结:这首诗的语言浅近平易,十分上口,充分体现出白诗的语言风格。此外,全诗的结构巧妙,前两联是先写观景的处所,再写所见之景;后两联则是先写所见之景,再写观景之处,使得全诗首尾呼应,中间又集中写景,体现出一种结构的美。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情趣。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李煜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栽着梧桐的深深院落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问: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情感?描绘了一副深秋词人被囚在深院,只能同清冷的秋天相对的凄凉的夜景图。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忧愁和痛楚之情,“剪不断,理还乱”道出了这种忧愁的无奈。小结: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应是写与南唐亡国之后,是作者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词作。亡国之愁是激发他写出这首词作的主要原因。“无言”二字极写愁绪之重,重到无法言表,“独”字尽显孤独之感。“月如钩”点明了时间(古人惯用新月这一意象抒发离愁别绪)。”寂寞“”深““锁”呼应”独“,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越想心越乱,这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难于言表。赏析【评析】上阙,全是作者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评析】下阙,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离愁。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作者自称姑且,暂且黄犬苍鹰举着形容从骑很多全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显示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老夫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轻狂”,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犬,右手驾着矫健的雄鹰,(我)戴着丝绸做的帽子,穿着轻暖的皮衣,千军万马随着我横卷原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追随我打猎的盛意,我要亲自射杀老虎,让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英姿。【评析】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显现了太守踌躇满志、豪情满怀的情态。作者以孙权自喻,暗示自己富有雄才大略。“聊”“狂”既突出了
本文标题: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1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