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讲老师:郭启维中学教育学精讲班讲义第九章德育一、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过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德育模式。二、考点指南识记: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内容和途径。领会: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的方法。应用:1、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2、运用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的基本原则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历年考试中,本章是非常重要的一章,所占分值高,除了以选择、填空考查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外,几乎每年都会考一个论述或案例题,难度较大,要求同学们在理解德育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需要大家重点复习。三、知识点梳理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__。【答案】继承性【例题·选择题】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答案】错误。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例题·选择题】(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答案】A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起到一个方向性的作用。【例题·选择题】(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例题·选择题】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答案】C【例题·选择题】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答案】C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例题·填空题】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_____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_____、_____,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_____。”【答案】爱国、人生观、世界观、共产主义者(四)德育内容1、德育内容的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2、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它决定了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制约作用。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现阶段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3)道德教育:注重良好个性的塑造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热情、诚实、谦虚、勇敢的优良品质。(4)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第一节德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内容【例题·多项选择题】[2009年真题]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有()。A.通识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教育D.道德教育E.心理健康教育【答案】BCDE根据1988年、199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规定,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例题·选择题】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A.道德行为习惯教育B.政治态度和立场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D.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答案】D【例题·简答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案】(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总结在历年考试中,本节所占的分值不高,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有:德育、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概念和德育的意义,常以选择和填空的形式考查对知识点的识记,需要大家清晰记忆,但难度普遍不高。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______”地统一过程。【答案】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例题·填空题】(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第二节德育过程2、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二节德育过程【例题·多项选择题】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答案】ADE【例题·选择题】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有()。A.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环境、德育内容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C.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法D.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环境、德育方法【答案】B【例题·选择题】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答案】C(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情,即道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第二节德育过程(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韵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第二节德育过程①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②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③德育过程具有针对性。第二节德育过程【例题·选择题】[2009年真题]学生()的诸因素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A.德、智、体、美B.知、情、意、行C.德、才、个性D.胸襟见地【答案】B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的四个基本因素,四者的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例题·选择题】[2010年真题]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是关键。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D【例题·选择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A.智育过程B.心理辅导C.德育过程D.美育过程【答案】C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节德育过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第二节德育过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还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第二节德育过程有的老师认为德育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教育;有的认为德育教育是一种阶段性教育,只要克服了不良品德行为,就可以不进行了;有的认为德育教育关键是依靠外界的力量,特别是教师的权威,运用灌输和高压等手段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有的认为德育工作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潜移默化、从点滴开始的等等。请运用德育过程的有关规律来分析这些观点,并说明哪些观点是符合德育规律的,哪些是违背德育规律的。【答案】略【例题·论述题】总结本节重要的知识点有:德育过程的结构、矛盾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尤其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四个规律,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可能性较大。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本文标题:教育学精讲第九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3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