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一路向西|茶背子的记忆,马岭大石梯【蜀山问茶】
【一路向西】茶背子的记忆,马岭大石梯「蜀山问茶(其三)」背夫,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独有的风景。大石梯上走过的背夫,在雅安黑茶运输的历史上,不过转瞬。古老的道路,淹没在岁月里,夕阳下,甚至已没有人记得那时的悲欢,而那段艰辛却充满使命的历史,那群体符号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已永远融入了一个时代,一杯雅安黑茶的味道。图1泸定桥上背夫(孙明经摄于1939年)也许上天就是这样,曾为每个人注入了一份莫名的好奇,它深埋心底,等待着哪一天,哪一刻,被某一物、一人唤醒,从此成了挥之不去执念,久久心头萦绕的情结。只因一次偶然的茶艺设计,我开始关注雅安黑茶,不想却对茶马贸易、藏茶、古道、背夫蓦地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动。在书本,在茶中,寻寻觅觅,一个相关的字眼,一幅印象的画面,都可以着实兴奋好一阵。图2、图3背夫的装备:背架子,丁字拐,汉刮子雅安黑茶,远远不止是大多人们今天所理解的“藏茶”,从汉代开始,它曾护佑着一个个王朝边疆的和平与安宁。尤其宋朝以来,因政治中心北移,蒙顶山高,蜀道之难,茶叶采摘运送自然不比新兴的福建北苑。蒙山贡茶逐渐行踪隐匿,只入蜀的诗人,偶留下“谁解蒙山紫笋香”的不甘心。大量的雅安茶,从此专用于茶马贸易,羁縻赏番。宋史中多见“全蜀茶尽榷”(1075年)、“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1081年)等记载。有人估计,仅两宋时期四川年产茶3000万斤中,每年至少1500万斤以上沿川青、川甘道销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而到了明清,川藏茶马古道逐渐开通,雅安茶更成为与西藏地区“以茶治边”及“边贸”的重点。图4全国唯一遗留的宋代茶马司遗址于是,背夫(又称茶背子,背脚),便成了川藏茶马古道独特的记忆。背夫运茶,一般认为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岩州卫建立茶马司之初,尚缺乏明确史料。但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万历合约》中已明确可见“沈(岚安)冷(兴隆)穷民,背脚营生,于本年正月十三日背茶至烹坝”的记载。图5背夫影像雅安到康定(打箭炉)一段,是茶叶运往藏区的必经之路,又分大路(雅安-汉源-康定)、小路(雅安-天全-康定),小路险恶但捷径,大路是历代官道,稍好走但绕远。茶叶背至康定后,才有藏族负责接应,条茶一断为二,改以牛皮捆成一整包,再由牦牛、马帮长途驮运,转至藏区。图6背夫影像但无论大路小路,山高路绝,环境非常恶劣,根本无法使用任何工具,只能靠人双脚攀援,沿途不乏悬崖深谷,激流乱石,时而大雪封山,时而雨雾弥漫,并常有野兽土匪出没。长年累月负重行走之艰难,难以想象。图7背夫影像我曾去荥经县新添镇见过茶马古道-荥经段的拐子窝遗迹,是背夫背茶途中,歇息时用拐子支撑茶包时留下的印记,日积月累,竟成了一个个深深的窝洞,满是时间的沉积,更增添了对那段艰辛却充满使命的历史的向往。图8、图9荥经茶马古道新文段拐子窝大石梯,也是当年雅安茶叶运往康定的必经路途之一,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个名字,既与茶土贸易相关,便无论如何,也要去寻觅一番。名山老茶人蒋爷爷见我“执迷”,愿了我心愿,陪我同行,到了马岭镇,向村民反复打听,才约莫走到大石梯的所在,在一户农家前,失了可辨之路,只能顺着依稀荒草踩出的小道,往竹林深处行去。图10深山藏古道,何处是石梯好一阵,仍不见踪影,蒋爷爷也只说,就在这附近。于是便步步紧盯脚下的竹叶草丛,生怕错过。大约又走了百米,终于看见了依稀的台痕,因少有人行,石梯几乎被荒草淹没。在阴沉沉的空气中,透发着浓浓的古意,若背上茶包,恐只容单人通行。图11雅安名山马岭大石梯石梯总共约400多米,颇有些坡度,就是没有任何“负重”,爬起来还是有些吃力。想想当年,背夫们据自己的体力,背不同数量的茶包,一般一条16包,重16斤,多者负重达20条,可是整整300多斤啊,单是从雅安背到康定,就有280多公里的山路,来回一趟,就得30天,而大石梯,不比二郎山,大相岭,好歹没有悬崖绝壁,或许真算得上整个途程中还能苦中作乐的一段吧。图12嗟我蜀边民,背茶一何辛石梯的尽头,山下的田坝中,寂然立着一块残碑,名为: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记,似记录着往昔的热闹。原来早在明代,这里的僧侣们便在天目寺一带“栽茶为业”,并“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将茶报入蜀国府中投纳……一年一进无违……图13、图14天目寺重修道路碑记俯身摩挲着光滑的石面,贡碑荒草,不闻犬鸡,今日,似贯通着从前。当年背茶的群体(汉人为主),绝大多数为当地贫苦农民,不乏老人、少年、甚至哺乳的妇女。选择背茶,并没有如今我们赋予的伟大,什么使命和平,什么坚忍不屈,也许当时,他们仅仅是为了营生,为了养家糊口,然而,却不知哪里来得这般勇气,为了生存,在别无选择中释放着最后的主动,斗争天地,无所畏避,前仆后继,据计算康熙四十九年到光绪三十三年间,每天出城的背夫多达700人……图15古道背夫图16贡碑记载的“栽茶为业”一代代人们,一生生重复,一双双肩膀,一步步进行,儿子还在前问话,回头父亲已坠落悬崖,画面定格的一瞬间,却发现根本来不及悲伤,二尺险道上,怎容得些许停留;丈夫被土匪抓走,再无音信,妻子怀抱幼儿,依然在这条路上来往,强持希望……图17大石梯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血肉之躯,为藏区百姓年复一年送去消食去腻的清饮,背出了汉藏两地繁花似锦,背出了布达拉宫前虔诚的敬意,文化在这里交融,市镇在途中兴起。群体符号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已永远融入了一个时代,一杯黑茶的味道。图18背出来的康定城江山不管兴亡事。曾经的喧闹,宿命般的寂寥。大石梯上走过的背夫,在雅安边茶历史上,不过转瞬。古老的道路,淹没在岁月里,夕阳下,甚至已没有人记得那时的悲欢,而我们,也许也只是为了祭奠某一种情绪,愿意把自己投入那种永恒。图19当年的背夫这个牦牛到此为安的蒙沫雨城雅安,不仅有过“蒙顶石花,号位第一”的皇家荣耀,也有过黑茶“每年销边1400万斤以上(清代)”的穷苦人民创造的奇迹。如此,再饮一杯雅安黑茶时,我想,不再独独是些印象中“粗老”、“低廉”了吧。图20、图21如今的雅安黑茶(藏茶)历史还有太多的奇迹,都是最最平凡的百姓创造的。图22蜀茶总入诸藩市,胡马常从万里来文/杨瑞图/部分选自互联网
本文标题:一路向西|茶背子的记忆,马岭大石梯【蜀山问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8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