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子的美学思想一、审美/艺术:“仁”的实现途径1、何谓“仁”三种理解2、艺术是实现“仁”的主观修养(雍也)3、艺术在教育上的作用《泰伯》、《阳货》4、孔子的唯美政治理想《先进》5、补充知识:何谓审美见《文论》教案二、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1、孔子对艺术的规定:美善统一A、《述而》和《八佾》:欣赏《韶乐》(雅与俗)B、“礼”“乐”与“仁”:《阳货》、《八佾》2、“美”是形式,“善”是内容:文质统一《雍也》3、孔子最终审美理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卫灵公》4、美+善/文+质=“和”晏婴(《左传·昭公二十年》)“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三、孔子论“兴”、“观”、“群”、怨“”1、“兴观群怨”的提出:《阳货》2、对“兴观群怨”的理解兴:感发意志(朱熹)——不平则鸣、司马迁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盛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群:群居相切磋(孔安国)——二人传怨:怨刺上政(孔安国)——短信和社会歌谣四、“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该说的提出:《雍也》2、为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3、前秦的“比德”观屈原《桔颂》、梅兰竹菊、陶渊明、《白杨树》五、墨子的“非乐”1、墨子简介2、墨子为何“非乐”:民本思想的一种展示3、对《乐记》和《乐论》的反对4、墨子的唯物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长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先质而后文”。《伤逝》、《孔乙己》、杜甫、陶渊明六、现实关照:工具理性与知识分子道德缺失一、工具理性1、理性是否完美?理性、感性、恋爱2、工具理性二、知识分子命运1、何谓知识分子?2、中国社会的工具理性与知识分子道德缺失a体制内知识分子b“擦边球”现象c物欲和权利的包夹推荐书目(美)爱德华·赛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2002年版。七、孟子、荀子思想举要一、孟子核心思想1、孟子简介。亚圣2、孟子的政治思想:仁政、民本/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孔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3、孟子的伦理思想:明人伦“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滕文公上》后世的畸形发展: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宋明理学:“天理”另一种声音:魏晋时期:自然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伦理纲常与社会现状:过犹不及:卫慧《上海宝贝》、木子美《遗情书》、凤姐、刘云超——行为艺术(以丑为美)原因:窥视欲媒体与空虚的合谋犀利哥时代的无聊有价值的儒家伦理:父为子纲罗中立《父亲》(1980)夫、妇之“和”《金婚》、苏淳海萍与宋思明海藻、《革命之路》4、孟子的心性观:性善A、孔子“内圣外王”:仁、王道——孟子“内圣”B、“仁/善”为人性之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表现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C、人的内心修养: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宋代理学家朱熹云:“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耳朵大有福》、《老大的幸福》、《蜗居》养浩然之气《公孙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滕文公下》D、孟子心性思想影响了宋明理学:“性”、“静”、“德”5、《论语》与《孟子》两书异同同:1、每篇都无中心,篇章之间和各节之间都如此,取开头两三字。2、都以尧舜禹汤周的后继者自居。3、都有解释经书的意味和倾向。异:1、《论语》细载孔子容貌,《孟子》中无。2、《论语》为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风格不一;《孟子》多出自手,风格统一。二、荀子核心思想1、简介2、荀子的人性论: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性恶篇》3、以“礼”节“恶”化性起伪: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篇》4、法“礼义生而制法度”:礼是法的雏形,法是礼的规范化。法家(法术势):韩非、李斯法律策略权势5、人定胜天6、重视“学”《劝学》孔子内圣外王孟子和子思内圣荀子外王八、儒学的发展之汉代经学1、秦代焚书坑儒,尚法家。2、汉初尚黄老之学,有利修养生息。刘邦初不好儒,后略转变。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武帝置五经博士(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以今文经学为主。今文经:战国以后父子师徒口传、隶书古文经:秦以前,六国古文写,大篆古文经的发现:汉景帝鲁恭王孔壁中、汉成帝向歆父子在国图。今古文之争:文字、内容、训诂的差异。但目的相同即弘扬儒家思想5、汉末王莽“托古改制”,立刘歆为国师,立古文经博士。政治化6、统一经学的努力:A东汉章帝,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班固《白虎通义》B东汉末年,郑玄综合百家,融古今一体,统一经学。汉代经学的特点1、政治化、宗教化2、神秘化、谶纬化经学的后续发展:a经学在汉代末年的非正常发展,导致儒学中衰,魏晋玄学盛行。“三玄”:老、庄、周。超越儒家名教。b南北朝时期,佛家成熟,三教鼎立c隋唐时期,三教和谐,科举推动儒学经典化唐太宗: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此时期特殊性:以儒家为基础,兼容三家。为宋明理学奠基。文化与政治一、何谓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科学、历史二、文化与政治的相似性1、集体意识2、对人影响三、差异性1、外延不同2、文化具有传承性四、文化与政治幻象五、以文学为例,看文化与政治审美意识形态九、儒学的发展之宋明理学一、产生背景:政治背景:想象共同体文化背景:历史必然1、韩、柳——张载2、佛道夹攻二、理学的发展:1、周惇颐(开山,融三教)——无极、太极、人极、性、静、天道2、二程(程颢、程颐)——”理“为本体、性即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洛学3、张载——”气“为本体、理一分殊、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关学(关中之学)4、朱熹(南宋)——理、以理统气、存天理灭人欲闽学5、陆九渊(南宋)——结合思孟与禅宗:心即理(心高于理)——心学三、鹅湖之会:方法论的分歧地点——江西信阳(上饶)、主张——朱熹(格物穷理)、陆九渊(发明本心)四、阳明心学:陆九渊的继承代表人物:王阳明核心思想:心即理(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段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学问大旨五、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王艮李贽:赤子之心(七十老翁何所求)六、总结:理学为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首先,以儒为本,兼容三家其次,本体——理或心、气再次,方法——格物致知、极物穷理或致良知最后,目的——内圣外王七、利弊:利——哲学;弊——意识形态化十、儒学的发展之明清实学一、背景社会: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危机(理学空谈误国)和新兴阶层诞生学术:古典科学复兴和西学东渐二、总特征:崇实黜虚,反对束书不观三、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等四、实学基本特征:1、经世致用。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2、科学精神。重实证和考据,如朴学(乾嘉学派)(原因:理学僵化、文字狱)3、批判精神和启蒙意识。工商皆本、反对八股
本文标题:孔子的美学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9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