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概要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大学生的人数也急剧上升,每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成了令人关注的问题[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但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亟待分析解决的问题[2]。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我国毕业生规模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5年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而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我国毕业即待业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2004年为70万人,2005年为75万人。而2006年7月,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王峰1任少红21.泰山医学院图书馆;2.泰山医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71016向的人数仅为49.81%,不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3-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呢?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及对高等教育的良好预期与现实中就业不畅之间的矛盾,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症结何在?如何在新形势下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此做出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希望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理论和政策。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一教育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融投资者、办学者、管理者为一体的“集中计划模式”,国家或行政权力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在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形势下,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正在变成市场劣势。在信息和决策问题上,存在着知情者不能决策和决策者又不知情的矛盾;在发展目标上主要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以求得数量上的满足感,需求内容比较简单;在发展途径上主要是通过外延或发展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主要是通过国家确定的重点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集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培养目标于一体的教育模式与经济、政治体制模式交织在一起,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供需矛盾突出,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我国成功加入WTO的开放形势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市场化条件下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的深层次原因。(二招生大提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有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共招生1460.2万人。扩招增速不断,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那并不让人乐观的就业率,于是就形成了“毕业就失业”的局面,为此教育部又实施研究生教育扩招的措施。这样一来就业矛盾被推后上移。当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失调时,出现了一个“扩招怪圈”: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供过于求→研究生扩招→就业矛盾后移→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继续加速扩招。其直接后果是高校与学生之间出现失衡,很难在整体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相反加重一般就业压力,并使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三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国家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是当前就业政策的行政性抑制依然存在,特别是地方性的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出现了“肠梗塞”。此外,就业渠道不畅还明显地体现在需求抑制对中心企业的影响,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四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活力不足是就业难的又一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变: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倒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倒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倒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而当前,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择业普遍存在三高问题: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活力不足,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学生“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形成就业“扎堆儿”恶性循环。三、对策分析(一政府应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首先,政府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和针对性,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找准职业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掌握求职技巧,减少求职障碍。其次,政府既要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办学实体,灵活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协调毕业生供求关系,又要控制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保持人才供需的总量平衡,完善高等教育的制度法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要引导高校面向市场,准确定位,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大众化人才为主。特别是地方高校,更应定位于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固有的缺陷,因此,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二高校应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首先,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其次,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改变目前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力度。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三大学生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应对就业难题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其次,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长见识、作贡献。第三,正确的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不可好高骛远,应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到最适合自己头表达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要有刻苦精神,要持之以恒。只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总结,及时改进,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3.2积极参加各项活动3.2.1.积极参加校、系、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如剧社、文学社、学生会等社团,学生都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要亲力亲为。另外,面对活动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还要学会灵活应付。通过这些细节,使沟通能力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3.2.2.做志愿者参与特定的社会活动。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提升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当志愿者在完成志愿目的的同时,可广泛接触校外各种不同的环境、文化,接触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事,扩大沟通交流范围。3.2.3.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增强实践意识。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实习能使大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办公室的生存方式,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未雨绸缪;勤工俭学,如利用节假日做家教,要使学生听懂你讲的课,让家长认同你;做营销人员向社会推销产品,言辞富有说服力,受众才可能购买产品,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能有效打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少数形象气质好的大学生还可以通过从事主持、礼仪等活动增强沟通能力,这些活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亲和力,并能提高自己的组织和应变能力。总之,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的能力,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只有具有沟通技巧的人,才能喷薄出他优秀的光辉。因此有人说,应聘成功者,常常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最合适的,而是面试表现最好的,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标题: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4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