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三历史隋唐朝制度的革新
隋唐朝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赋税制度军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均田制前期-租庸调制中后期-两税法三省六部制沿革隋文帝创立唐太宗明确三省职权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意义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意义1、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2、加强了皇权3、影响深远科举制原因(背景)沿革创立完善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意义原因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后被废除士族门阀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意义1、2、3、4、5、消极积极府兵制西魏创立---内容隋文帝改革府兵制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府兵制的崩溃隋文帝改革府兵制措施作用有益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1、2、改革内容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措施作用1、2、3、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加重农民负担府兵制的崩溃原因1、2、3、崩溃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募兵制特征(内容)作用积极消极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家也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给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均田制隋唐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长期战乱无主的荒地租庸调制前提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唐朝的租庸调制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作用1、2、内容租……庸……调……唐朝的租庸调制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保证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前提两税法背景内容1、2、目的作用积极消极1、2、3、4、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积极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A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C.四书五经等德学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D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A.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赋税负担C.它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D.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D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完善中央集权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唐朝科举制A.导致士族制度的衰落B.诱导士人埋头攻读四书五经C.使选才任官有了较客观的标准D.增加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C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推行了A.科举制度B.均田制C.三省六部制D.两税法B隋唐开创科举制,从本质上看是A.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需要B.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C.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庶族地主掌权的需要C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A.均田制的破坏B.兵役繁重,士兵逃亡C.府兵地位下降D.社会上以当府兵为耻A关于募兵制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A.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B.导致军阀的形成C.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D.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A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均田制遭到破坏B.安史之乱的影响C.唐中央政权腐败和政策失误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唐朝的两税法的实行①纳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②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③扩大了纳税面,使负担相对合理④遏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的税收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D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是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政策后出现的B.都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结果C.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的良好的个人素质D.盛世时期,阶级矛盾非常缓和,不会出现激化的结果,也没有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唐朝政权中,处于行政节制中心重要位置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六部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一原则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C.打击了土族门阀特权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B.尚书省和中书省C.尚书省和门下省D.礼部和吏部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两税法体现出杨炎的理财思想是A.轻徭薄赋B.无夺农时C.平均负担D.开源节流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初,府兵之置,居无事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摘自《新唐书》1)材料一中反映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2)比较唐朝三省与美国三权分立有何异同。(1)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国家的重要政令,对不可行的政令应驳回不同点: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利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2)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3)材料二反映府兵制有哪些特点?府兵制的实施有何影响?(4)除三省六部制与府兵制外,唐朝在制度上还有哪些创新?(3)特点:军民合一、兵将分离。利: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控制的户口和税收。弊:加重了府兵的负担;兵将不熟,影响军队战斗力。(4)完善科举制,实行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一个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朝前期百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经验教训。“开元年间,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唐朝由盛而衰的史实评述作者这一观点。内容1.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2.鲁国实行“初税亩”3.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征税4.承认土地私有,标志着实质1.唐朝前期2.成年受田男子必须缴纳和服徭役,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代役——(谷物)3.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内容特点4.按人丁收税;纳绢代役(布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改革府兵制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改革后,军人除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其家属一起编为民户,隶属于州县;有了固定的住处,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同则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两税法背景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于是,造成政府财政大大减少。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新赋税制度。特点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从府兵制到募兵制改革府兵制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改革后,军人除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其家属一起编为民户,隶属于州县;有了固定的住处,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同则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例题3】府兵制和募兵制的特点及评价【解析】(1)府兵制特点: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兵将分离。评价:①有益于国家的统一(政府管理的户口增加、兵员扩大)、富强(农业发展、赋税增加)和民族融合(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③沉重的军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2)募兵制特点:职业兵,兵将形成隶属关系。评价:①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②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③导致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3)变化原因:均田制破坏;兵士逃亡较多;府兵地位下降;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第3课时隋唐制度的革新课前热身()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为()机构。()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的长官都是()。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权,加强()权。六部为(()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的方式选拔官员。()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和()。开元年间,任用()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六部为(尚书(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不再实行()异籍,府兵制与()制结合,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到()年间,府兵制崩溃。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隋唐时期,在土地制度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在赋税制度上,隋和唐前期推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隋唐时期,在土地制度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赋税制度上,隋和唐前期推行(租庸调制)。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①基本是以丁计税②实行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相结合③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严格④地主和农民的负担比较平均合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A该题从制度、人才促进唐朝前期繁盛的作用作为切入点,深入论证两者作用的同时,还要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对该题摆出的观点,你可持肯定和否定态度,但必须观点鲜明,且论证有力。10.关于制度、人才对唐朝前期兴盛的作用,史学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制度和人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中制度是主要的,人才是次要的;(二)制度和人才相辅相成,其中人才是主要的,制度是次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所学阐明你的理由。答案:基本同意第一种观点:(1)从政治上讲唐朝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隋唐朝制度的革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5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