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木结构建筑简析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并发展繁衍出完整缜密的木结构,其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建筑之源头究竟起于何时何地,已经无法考证,而木构建筑似乎也是如此。但是从有较详尽史料记载起,到后世的考古发现,屡屡有关于木构建筑的记载和发现。殷代末年(约公元前十二世纪)“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其后约三千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寓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之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已可确考矣。”“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至此(周),传统木结构,如木柱的采用,翼形的屋顶,已经初露端倪。至春秋战国,木结构之立柱、门扇、斗拱、枋以及斗拱承托平坐的形式已初具规模,此情况可以从故宫博物院藏“采桑猎钫”中的宫室图上看出至秦始皇更是开始亘古未有的大肆兴建,“先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我们熟知的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蜀山秃,阿房出”,可见当时修建宫殿囿苑的主要用材乃为木材。至两汉,宫苑和市井建设仍绵延不绝,“长安城内诸宫散置,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及桂宫、北宫六处,有九市,百六十里,八街,九陌”。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及汉代的仿木构墓室建筑中可以看出,至此,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椽,斗拱,枋等)已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大江南北石窟洞穴星罗棋布,其中大部分的石窟从结构上看均是模仿木构,更有完全忠实模仿木构的实例,可见木构建筑在当时应是建筑的主流所在。如今确有年代可考的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此寺是经梁思成先生费尽千辛万苦始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由佛光寺大殿大可以略看出当时木构的发展情况,应该说,此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几趋于成熟并已经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后世即使有修改,也是在小处细节。至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李诫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上记载最早最系统的一本关于建筑科学的工具书,其中对于建筑的用材、构架、结构、比例都有详细周全的规定。至此,应该说,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在一种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再到元、明、清期间木结构的演变或趋简练硕大,或趋精巧细致,或有更多新作法的出现,或不可避免经历避重就轻的倒退,当是历史发展之常有更迭,但其发展始终是在一个主干的基础上,万变而不离其宗。建筑木结构细节分析:1.木结构的类型: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式木结构,是指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此层叠而上,到最上层的梁中间放脊瓜柱(蜀柱或宋之侏儒柱)以承脊檩。抬梁式木结构可分为作斗拱和不作斗拱的。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缺点则是用材较多,耗材相应更多。广泛应用于中国北方地区。穿斗式木结构,是指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和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则是室内多柱,空间不够开阔。在中国南方地区应用较广泛,例如苏州园林内的木结构多为穿斗式,可能为该地少森林而缺大木料的原因。井干式木结构是指,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而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而成墙壁,实为木承重结构墙。这种结构因其材料的长度对房屋的进深限制很大,所以应用并不广泛。2.柱式的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很早即形成了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模式,这样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从而进一步使得门窗的安置十分自由,不受限制。两柱之间的距离称为“一间”,它是木构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上的基本单元。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广十一间、深五间”,中和殿“其平面作正方形,方五间”。柱子总的来分,可以分为外柱和内柱,按结构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等。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内在核心动力木材的艺术表现力: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相比,有着很强的个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当其使用在建筑中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他建筑材料是绝然不同的。1、施工简易,工期短,这是木材的又一个显著优点。随着木材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木构建筑已经基本实现了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工业化流程,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建造房屋所用的结构构件和连接件都是在工厂按标准加工生产,再运到工地,经过拼装就可以建成一座漂亮的木房子。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在施工现场,除了基本的土地配套设施外,不会出现成堆的砖头、钢筋、水泥和尘土飞扬的壮烈场景,建房简单得就像搭积木一样。而且装配式流程也使木构建筑施工安装的速度远远快于混凝土和砖石结构建筑,大大缩短了工期,节省了人工成本,施工质量得以保证,也易于改造和维修。2、冬暖夏凉由于木材为绝热体,在同样厚度的条件下,由于木材为绝热体,其隔热值比标准的混凝土高16倍,比钢材高400倍,比铝材高1600倍。3、抗震性能优良木构房屋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木材是一种单向受力的弹性构件,构件之间用木材特有的桦卯连接方式,形成一种高次超静定结构体系。4、.建造成本相当,一般来说,受到材料价格的限制,建造木构建筑所用的材料成本的确比混凝土或砖石结构房要高。但是,如果核算整体的成本,鉴于盖房的工人数量需求少、人工成本低、施工时间短、装修费用也低,所以房子完工后的总成本基本与混凝土等其他结构房持平。但是,木材本身也有自己的坏处,首先,木材易燃的性质决定了木结构建筑保存的时间不会太长,讲过岁月的洗礼,目前幸存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经是非常的稀少,其次,经过数百年的持续砍伐树木,到了明清时期,大型的树木已经是越来越难找到,北方的生态已经逐渐变得非常严峻,在明清时期,大型建筑的建造所需木材已经逐渐从森林茂密的南方搬运,这样劳民伤财的行为正为了后来的农民暴动埋下了祸根。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木架构建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很多城市建筑已经慢慢的被钢筋混凝土森林取代,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中已经不常见,当然很多古城像平遥,大理,丽江等这些地方仍然还可以见到古建筑的影子以外,现代化的都市已经不再是古色古香的木架构的建筑,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已经厌倦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逐渐偏向古城,古都这样的地方来旅游甚至定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是不可错过的发展壮大的机会,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未来前途依然是一片光明。当然也不是就以为的照抄照搬古建筑的建筑技艺,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让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界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目前的新建木结构建筑已经做到了钢筋混凝土和木构架的有机结合,在现在的古建筑建造中,主要的承重构件已经由原来的大型木材转变为钢筋混凝土的承重构件,我想这可能是基于木材越来越少的一个客观原因吧,虽然这样的建造技艺与纯粹的用木材建造的房子还有一定的差距,我相信,在中国无数建筑师的努力下,一定会让中国古建筑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继续散发它原有的光芒,让这世界唯一的建造技术继续造福华夏子孙,造福世界人民。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建造技艺上的一朵奇葩,凝聚了中华文化深沉、厚重、内敛,含蓄的文化特色,保护和继承中国古代建筑史华夏子孙的历史使命,同时是对中国古代无数辛勤劳作的工匠的敬仰和崇拜,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史论文学号:2015164114姓名:吕国红班级:2015级建筑学一班
本文标题:中国木结构建筑简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8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