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了解文章以景显情、以情选景,景情交融的写作特点。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品味语言,提高散文的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学习目标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故都”二字的意蕴解题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京城浓烈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让作者心醉神迷。故: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眷念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感秋:清、静、悲凉)文眼本文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绘秋: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在文章的开篇和结尾两次提到了南国之秋,用何用意?对比衬托。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从而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爱之情。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了对北国之秋的赞美的主旨。秋晨图•破屋:陈旧、沧桑;浓茶:虽苦,味甘。•天色:纯净而高远;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漏下来的日光”地上斑驳的光影,清淡,宁静;“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中或许还有点落寞。•牵牛花,更显出作者主观的喜好: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牵牛花所处的环境,“破壁腰”残破寥落,“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小院的牵牛花清晨小院静坐,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中闻鸽声,绘声绘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静的氛围,让人感到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喧嚣、浮躁、郁闷的心绪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以净化和升华。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秋槐图花事凋零物是人非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突出秋的清、静的特点。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落寞的。•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描写,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的艺术家,谁会留意这些呢?有了这种感觉,对于生命的消亡就有了独到的深邃的理解。•当作者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与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或许,这就是秋天“深沉的地方”吧。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秋蝉图衰弱、残、啼、嘶叫。写出了作者耳中听到的蝉声的凄切悲凉。古人说:“鸟鸣春,雷鸣夏,虫鸣秋,风鸣冬”(韩愈语),秋蝉图亦是一幅秋声图,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衬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静,烘托北国之秋带给作者的悲凉感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方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蝉”是寄托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秋雨图他们的形象更有古都的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他们更亲近,表现出自己的平民意识。一般来说,都市生活的节奏是紧张的,身在都市而“闲”的人,就显出了一种情调,尽管他们是些没有多少身份和地位的平民,不一定有多少高雅的文化修养,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那一份淡然而悠远的态度,却为高雅的文化人所欣赏。为何要写都市闲人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等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合作讨论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散文讲求形散神聚,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故都的秋是一幅画卷,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歌,苍凉而深沉;故都的秋是别样人生,悲凉而炽热。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一曲悲凉的颂歌深情回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特别地来得清,来得净,来得悲凉。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秋院的每一椽破屋间,也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也在秋雨的每一颗泪滴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的每一句京腔京韵里。•1、对比衬托•2、以景显情,情景交融•3、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4、首尾呼应艺术特色: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1段)记叙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作业(任选一题)1、感受秋天,细腻地写一段秋景供选题目:《校园寻秋》、《寻秋》、《校园的秋》2、阅读其它古今写秋的诗文,摘抄诗句,文句。并对其一作简单鉴赏。(不得少于10首)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为变衰。(宋玉《九辩》)哦,旷野的西风,你是秋之实体的气息。(雪莱《西风颂》)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郭小川《团泊洼地秋天》)秋的歌颂与悲啼诗文中的秋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秋景钱塘江秋潮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精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0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