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作者:任志强1抗生素产生PAE的机理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抗生素产生PAE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可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导致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因而不同抗菌作用原理的抗菌药物,其PAE产生的原理也不同。β-内酰胺类:选择性地争夺细菌的转肽酶,干扰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壁缺损;与细胞膜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第三细菌代谢酶如转肽酶,破坏细胞壁的合成,干扰破坏菌体;触发细菌自身自溶酶活性,损伤细菌细胞膜。其PAE就代表了细菌再合成新生PBPs所需的时间,也就是细菌再合成细胞壁的时间。也有学者认为PAE反映了新生活化酶和自溶酶之间恢复平衡所需的时间。革兰阴性杆菌可迅速重新合成PBPs,替代已被结合的PBPs功能,故PAE较短,甚至没有;而革兰阳性球菌合成PBPs慢,故PAE较长。另外,革兰阴性杆菌在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短暂接触后,细菌变形,形成丝状体,每个丝状体内含几十个菌体,一旦清除药物后,丝状体迅速裂解为数十个菌体,故PAE可出现负值。氨基苷类:与细菌核糖体亚基结合,阻碍敏感细菌蛋白质合成。它们的PAE表示药物从结合部位解离,细菌恢复核糖体合成蛋白能力所需的时间。大环内酯类:与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部分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PAE机制可能是药物与敏感菌核糖体亚基可逆性地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造成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有研究发现,细菌在PAE期间,DNA合成通常受到抑制,提示细菌处于低代谢状态。而恢复核糖体功能及恢复蛋白质合成时间较长,故PAE较长,且呈密切的浓度依赖性。喹诺酮类:作用的靶酶是敏感细菌的DNA回旋酶,阻止DNA的复制。其PAE可能与药物-DNA回旋酶复合物的持续存在有关,PAE反映了药物-酶复合物解离或新的DNA回旋酶合成所需的时间。其他类:氯霉素、克林霉素类、四环素类等可与细菌核糖体可逆性结合,干扰细菌蛋白合成,药物清除后,其蛋白合成的恢复尚需一定时间,故呈现PAE。磷霉素PAE的产生可能是其与丙酮酸UPPDAG转移酶以共价结合后使该酶失活,干扰细胞壁组成成分黏肽的合成。当药物被清除后,酶功能的恢复需较长的时间,因而呈现明显的PAE。2抗菌药物后效应期的作用机制细菌在抗菌药物后效应期(PAphase)可产生多种变化,如细胞形态学改变、菌体内电荷分布改变、菌体表面性质改变、酶与非酶蛋白活性改变等。细菌生理学特性的改变将影响细菌与药物、细菌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活性效应(post-antibobioticleucoyteenhancement,PALE)指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菌体表面发生变形,更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和杀伤。如:发现大肠杆菌与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接触后迅速变为丝状,2MIC的美欧卡霉素可使金葡菌细胞壁增厚,出现波浪型外壁、横壁数量增加,使其体积比正常细胞明显增大。这些细菌形态学的变化可能增加其对机体多核粒细胞(PMNs)的吞噬和杀伤作用的敏感性。大肠杆菌经氯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处理,已观察到PMNs吞噬与杀菌数目较未经药物处理的大肠杆菌有明显增多。抗菌药物后效应期亚抑菌浓度效应(post-antibioticsub-MICeffect,PM-SME),指抗菌药物给予以超抑制浓度的剂量,随后获得亚抑菌浓度可使PAE延长,使细胞长时间被抑制的现象。如:将肺炎链球菌与50MIC青霉素G短暂接触,再转移至不含药物质培养基后,加入SUB-MIC的青霉素G,观察到PArhase细菌的对数生长期比正常组的明显延长。细菌与超抑制浓度青霉素接触时,药物与PBPs结合,细菌代谢酶被抑制,但PBPs的合成仍在进行。去掉原浓度药物后,只需少量SUB-MIC的药物就足够与新生PBPs结合,细菌生长被持续抑制。通常长PAE和显著的杀菌效果可促进长的PA-SME大小与抗生素种类和菌株密切相关,且与SUB-MIC呈剂量依赖性。适应性耐药:(adaptiveresistance)与PA-SME相反,细菌在PAphase中可能表现出对抗生素迟钝,MIC显著增大。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出现短暂的对第2次接触药物的杀菌作用减弱的效应,即为适应性耐药,其形成一般发生在能量依赖的药物转运促进期(acceleratedenergydependentdtugtransport,EDP3),以氨基糖苷类药物为例,药物在初始阶段与菌体离子结合,增加了膜的离子转运,并调控了浓度依赖的快速杀菌效应。在PAphase的细菌中,这种杀菌作用被抑制,药物吸收被向下调节,进入了非浓度依赖的慢速杀菌效应,表现为适应性耐药。溶血素活性(heamolysinactivity)近年来研究证明在PAphase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的产生都会受到影响。将大肠杆菌置于喹诺酮类药物中然后移开,发现胞外溶血素活性明显降低至少持续2小时,而对胞内溶血素活性影响只1小时。罗红霉素在PAE期间及其后均可抑制化脓性链球菌溶血素的产生。3常用抗菌药物的PAE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数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明显的PAE且呈浓剂量依赖性,对革兰阴性杆菌的PAE属部分剂量依赖性,且药物在低浓度时,使细菌形成丝状体,其PAE很短,或为负值,在高浓度时,使细菌形成球状体,产生明显的PAE,如头孢唑啉、头孢哌酮、萘夫西林、青霉素的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当接触时间为1.1-3.8小时的时候,对金葡菌的PAE分别是3.9、1.2-4.5、4.6、3.0、1.4小时。对大肠杆菌的PAE是1.72小时,2.58小时;对绿脓杆菌PAE是2.09小时,2.67小时。对铜绿假单孢菌,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PAE较短,最长仅达1小时左右。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但其消除速度快,半衰期短,以往多采用连续给药或1日多次给药,因其只在细胞分裂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杀菌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所以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目前结合PAE,主张采用快速静脉滴注给药方案,将1次剂量的药物溶于约100ml输液中,于0.5-1小时内滴完,既可在短时间内达较高血药浓度提高疗效,又可减少因药物分解而产生的致敏物质。有人发现采用青霉素1日1次给药治疗敏感金葡菌感染与1日2次给药法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每日1次给药法,减少了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医药费用,头孢菌素类的体内PAE研究的报道不多见,头孢噻肟,头孢丙烯对阴沟杆菌的PAE在高浓度时呈浓度依赖,对大肠埃希菌具浓度依赖。头孢曲松T1/2可达8小时,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可维持杀菌浓度24小时,每日1次给药对革兰阴性菌具有强力杀灭作用,且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CRF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因对革兰阴性杆菌的PAE很短,可增大其日给药剂量,以提高峰浓度维持时间,持续静脉滴注,减少给药次数,而获得更佳的临床抗菌效果。但也要注意在选用此给药方案时,不能忽视患者自身因素对治疗结果的影响,首先致病菌要对选用的抗生素高度敏感;其次,患者要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对β-内酰胺抗生素具有正常的吸收、代谢、排泄,并具良好的依从性,在此基础上用1日1次给药方案才是适宜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此类药物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的PAE为1-6小时,可用较大剂量、较高血药浓度以引起体内较长的PAE。如庆大霉素的浓度大于MIC,接触时间为1.1-3.8小时,对金葡菌的PAE为3.4小时,阿米卡星及妥布霉素的浓度大于MIC,接触时间为0.7-1.8小时时,对大肠杆菌的PAE分别为1.4及1.4-1.9小时;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的接触时间大于1.2及2.3小时,对肺炎克雷白杆菌的PAE分别为2.7、3.5-4.6及2.7-6.6小时;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明显PAE,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一般认为,峰值浓度Cmax与最低抑菌浓度MIC比值为5-10小时为抗生素成功的标志。氨基苷类抗生素为静止期杀菌剂,以往多采用每日2次或每日3次的给药方案,它的最佳杀菌活性取决于较高的初始浓度,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浓度)依赖性,且对多数细菌的PAE较长,故目前提出每日1次给药方案,且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常规给药方法。据报道,对123例应用GM静滴抗感染治疗者进行了随机实验,结果:4mg/kg.d给药组有效率为91%,1.33mg/kg,每日3次给药组有效率为78%,肾中毒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和24%,表GM在每日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每日1次给药法使药物的体内外杀菌活性及疗效均优于多次给药,且毒性反应较小。另有多种比较使氨基苷类1日1次给药与1日多次给药具有相同疗效,且谷浓度低于多次给药谷浓度,说明有一定的安全性。采用每日1次给药方案,可增强组织穿透力及感染组织中抗菌药物的浓度、疗效,同时由于谷浓度降低,能减少其耳、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抑制耐药菌的产生。氟喹诺酮类:据报道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格帕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在MIC时,均有较长的PAE,约为1-3小时,除左旋氧氟沙星与格帕沙星外,各药对大肠埃希菌的PAE比对金葡菌长,其中以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最长,若浓度为6mg/ml时,以上各药的PAE可持续2-5小时。由于此类药物具有长的半衰期和PAE,且无明显毒性,可采用1日1次或1日2次的给药方案,仍能维持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耐药性的增加,保持致病菌的敏感性。如该类药物尿中杀菌浓度大多可维持48小时以上,故临床对单纯膀胱炎患者可采用每日1次给药,续用3-5天,环丙沙星随抗菌浓度的增加,PAE持续时间延长,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在8MIC时产生最大PAE,浓度再增加时,PAE持续时间不再明显延长,因此每次给药200mg,即能达满意疗效。在抗分枝杆菌环丙沙星1500mg/日,司帕沙星200-400mg/日,氧氟沙星400-800mg/日,被推荐用于成人结核病的防治,已体现其具有的优越性。大环内酯类:有试验表明,当红霉素的浓度大于MIC,接触时间为1.5-3小时的时候,对金葡菌的PAE为5.4-5.6小时;接触时间为1.1-3.8小时的时候,对金葡菌的PAE为6.8小时;对链球菌接触时间为2-3小时的时候,PAE为4.6-6.1小时。红霉素,交沙霉素和罗他霉素浓度为2MIC时,接触时间为2小时,对金葡菌的PAE分别为0.85-1.8,2.36-3.48和1.93-5.40小时。另有试验表明,罗红霉素,克林霉素在0.5,1MIC接触1-6小时的时候,对金葡菌的PAE为小时,当浓度增至5,10MIC时,PAE延长至2.5-5.2小时,PAE的长短与药物浓度呈依赖关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生长期抑制剂,其最佳治疗方案应在组织中维持药物浓度高于MIC或MBC,在确定给药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来确定。如有人以罗红霉素300mg,每日1次与150mg,每日2次两种用法对比治疗各种感染,结果疗效相同,且具有良好的胃肠系统耐受性。提示老年人或肾功能不良者可每日总量1次给药。其他抗菌药物:磷霉素(FPM)对革兰阳性球菌有明显的PAE,其中对金葡菌的PAE较长为1-4小时;对革兰阴性杆菌仅在高浓度时才有明显的PAE,对大肠埃希菌的PAE比绿脓假单胞菌明显。其PAE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故临床设计FOM的给药方案时,应考虑PAE因素,可适当地增加各药剂量,延长给药时间间隔。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比较缓慢的复制率,抗结核药物间断给药和每日给药同样有效。异烟肼的MIC为0.01-0.8ug/日,结核药菌对INH虽易产生耐药,但耐药菌株的毒力却显著减弱。INH对结核菌的后续作用可达数日,目前多主张对慢乙酰化者行1周2天间歇疗法;对快乙酰化者采用1天总量顿服或2天总量隔日顿服的给药法。间断疗法可以减少治愈所
本文标题: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