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南渡词人群体摘要:对于南渡词人群体,人们的研究甚少,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大家问世,但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从他们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战火硝烟的年代那一个个不屈的灵魂,他们满怀一腔孤勇,呕心沥血的词作以其独有的魅力穿越时空,直逼我们的心灵,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拷问内心,在此希望对南渡词人群体的浅谈能够再现他们心境的改变,还原他们的历史地位。关键词:南渡词人群体形成词风变化地位一、南渡词人群体的形成与演变公元1127年,金军的铁蹄踏破了北宋的都城东京,俘虏了宋徽宗、钦宗等朝廷重要人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一年五月,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做了皇帝,定都临安,掀开了苟安于江南的南宋历史。此后,金人践踏中原,烧杀抢掠,中原局势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其间虽有岳飞北伐等爱国将领的誓死卫国以及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但摧枯拉朽的南宋王朝不仅不顺应民意,支持抗金,反倒采取屈辱的不抵抗政策,软弱无能的宋高宗,朝廷奸佞当道,不断将国土割让于金,完全丧失淮水与秦岭以北之地,至此,宋朝只剩下半壁江山,宋、金以淮河为界的对峙政局已形成。宋代靖康之变是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土的残缺、皇帝被俘对于广大士大夫阶层不断强化的民族自尊心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刺激,经历北宋到南宋这一剧变的南渡文人受到朝代更替的冲击,心灵在战乱的摧残下渐渐产生了变化,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促使他们深刻反省人生,内心的郁结和无尽的苦闷必须得到发泄,于是他们选择了文学创作这一条道路。由于时代的剧变,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在前半生,是在宋徽宗朝代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的,生活安逸舒适,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有萌芽,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金兵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民族的屈辱、山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难……每一道都深深的压迫着他们的内心,促使他们转变以往留恋山水、男欢女爱的词风,而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在慷慨激昂中挥洒一腔热血,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用词去表现战乱年代的民族悲歌。正如学者傅璇宗所言“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粉碎了文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迅速将他们的目光拉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文学观念和文坛风气也因此而丕变”①,亡国之音充斥在这个腐朽的王朝,至此,经历了两个朝代的词人在相同的群体意识下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出现了①傅璇宗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277南渡词人群体这一说法,同时南渡词也进一步扩展了以往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二、南渡词人群体创作意向与风尚的转化经历过战争与王朝更替的沧桑巨变后,南宋词人群体在创作意向和风格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沉迷于莺歌燕舞、儿女情长的生活,而是在深重的国难面前开始反省自己的内心,用词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人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其中尤以李清照、张元干等词人为代表,现以他们所作之词为例带入研究南渡词人群体的创作变化。(一)从清丽婉转到孤寂愁苦——李清照回顾李清照的一生,她曾有过优越舒适的生活,以及美好的爱情,也遭受了时代的侵轧,被战争无情的蹉跎。前期作品大多数写一些情爱之词、生活之趣,闺房秀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和自得其乐的生活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格调清新秀丽、细腻婉转,词作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极富有生活情趣,描绘出了她少女少妇时期的轻松安逸,主要以欢乐为基调。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她前期创作中明显可以感觉到词人心境的欢愉活泼,《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灵动娇小、纤指凝肤的少女刚荡完秋千的样子,她的额间还挂着细细密密的汗珠,轻衣已被汗水湿透,在花丛之中憨态可掬,“蹴”本意为踩、踏,“蹴罢秋千”,即刚荡完秋千。“慵”,即困倦,刚酣畅淋漓的荡了秋千,顾不得手上的泥与汗,就这么悠闲地走在园林之中,显然这是一个活泼、未被礼法束缚的少女。这里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细致自然,在此表现了李清照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封建礼教的排斥。“露浓花瘦”,等歇下来才感觉到这景物的美丽,远远近近、朦朦胧胧、各式各样的花朵正含苞欲放,仔细看,朵朵娇艳的花蕾上还凝聚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发出迷人的光芒“花瘦”,即含苞未放之花,它不仅仅指花,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的少女身份,既写景又喻人,双关用得极其巧妙。下阙词人笔锋一转,使静谧安宁的情境微微荡漾起来,少女沉浸在美妙的世界时发现有客人来了,自然而然地、却又匆匆忙忙地连鞋都顾不得穿,仅仅慌乱踩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在匆忙之中,头上绾着的金钗顺着微风滑落下,这也就活生生刻画出一个大户人家少女形象的另一面来: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得不遵守“礼”的心理与行动。但她在惊慌中跑到房门口时,却又未像一个正常大家闺秀一样规规矩矩进屋,而是停留着倚门回头张望,“倚门”用得恰到好处,在于以门为掩护,似露非露,这才好回首一看,然而看,又不敢光明正大的看。还要装作赏花闻香,而眼中余光早已落在那人身上。从倚到回到嗅,这三个动作仿佛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般,不仅如画般折射出少女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害羞又欣喜紧张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被礼法约束着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完这首词,可以明显感觉到词人欢快跳动的心情,没有忧伤,没有孤寂与愁苦,表现了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这是在前期常常出现在她的词中的格调。而在李清照的后半生中,愁苦孤寂充斥着她的整个生命,凄清哀婉萦绕在她的词作之中,多写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怀旧之情,金兵南侵,正值危难之际,李清照在辗转逃亡中,酝酿着半生的艺术结晶,建炎三年,其夫赵明诚突然病逝,在家亡国破之际,她如浮萍一般,孑然一身,孤苦无依,此后,颠沛流离于他乡异国,历尽艰辛,尝尽了人间的悲苦,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遂将悲怆之情寄托于词作之中,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谓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②。作者强烈地反映出忧患馀生的寂寞心情,也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通篇将今朝与往昔作鲜明对比,突出了今时不同往日的身世之悲和家国衰败之感。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③。上片写的是如今的情形,“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极力描绘出元夕黄昏之时,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那般璀璨耀眼,偏偏白云像洁白无瑕的壁玉合在了一起,在这宏大壮美的晚景下随之话锋一转“人在何处”,这样一声痛苦迷惘又无可奈何的叹息穿透在整个时空,置身于热闹的人潮中,恍然若梦间又回到从前,但陡然又意识到那只是幻觉。旋即接下来三句又转笔到初春,新生的柳叶如被烟霭浸透过一样,颜色好似渐深了,《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生生哀怨,原来在春之前就绽放的梅花已经凋零了,那么这眼前的春意又有多少呢?②《贵耳集》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的杂说类,分上、中、下3卷。有关诗人、文人的评述约100则,占全书的十分之四。③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壁月初晴》小序。实际上是在表达春意尚少,词人不直接说梅花凋落,而借“吹梅笛怨”表现,抒发怀念旧都之思。“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毕竟这是元宵佳节,应该畅快的玩乐一番,然而词人却又转念,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下一刻会不会有风雨出现?这种突然低落的情绪间接表现了词人在人生陡然变化后形成的忧愁心态,“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虽家道落没,却因才华横溢仍受到贵族女子的邀请,那些朋友驾着华丽的宝马来邀唤我,我只能婉言回拒,看似平淡的话语却透露词人在经历沧桑变化后的漠然。下片是词人对往日的追忆,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候,在闺中十分闲暇,当时最看重的是正月十五,每当这时,贵族女子们头戴镶嵌翡翠宝珠的帽子,身上带着金子捻成的雪柳,打扮得俊俏美丽,侧面反映那时优裕快乐的日子,语调轻松欢快。如今容颜憔悴不堪,发丝凌乱而无心打理,更害怕夜间出门,历尽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悲痛在词人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早已不再眷念繁华。词人一方面担忧面对元宵盛景会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念往昔繁华竞逐的日子,然而面对现实,她只能隔着帘幕笑语声中重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二)从柔丽轻狭到泣血吟歌——张元干张元干出身仕宦家庭,其父名动,进士出身,能诗。张元干从小受其家风影响,聪敏好学,十四五岁随父亲至河北事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客人唱和。在南渡之前,生活上狂放不羁,时常是“百万呼卢,拥越女吴姬共掷”④。创作上没有脱离花间词的风格,内容不出酒畔花前,词风柔丽轻狭,,如《菩萨蛮(政和壬辰东都作)》、《念奴娇(江天雨霁)》、《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等,在这一时期,张元干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靖康之难中,他毅然决然投笔从戎,放弃优渥的生活,在目睹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后他扼腕痛惜,心中的骄奢也渐渐被刚毅悲凉所代替,词风也自觉的向苏轼靠拢,而变得慷慨激昂,友人胡铨因公开向投降主和的秦桧挑战而遭到贬谪,张元干特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为胡铨壮行,在此词中,他表达了对朝廷卖国求荣的愤怒,抒发了渴望为国杀敌的豪迈气势和不被重用的辛酸苦闷,“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⑤: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④《柳梢青》。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我辈灵魂常常萦绕在复兴中原的道路上,“怅秋风”三句写这秋风萧瑟的时节,各营垒里响起了一片号角声,想起了故都已是禾黍稀少、惨淡之景,指怀恋沦陷的汴京。以下便由此发出质问:为什么会天崩地塌,以致洪水泛滥,使人民遭受苦难,万千村落,狐兔成群呢?这是借天灾以言人祸,谴责北宋王朝阻挡不了金人的南下,以致敌骑踏破中原河山,肆意横行。下句用杜甫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⑥,词人意在言天高难问,人间知己只得胡铨一人,而今又要送他离去,实在悲难自已!上阕一气呵成,只为衬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情感真挚痛心。下阙是词人预想的别后情景,饯别时,伫立江边,岸边柳枝随风扬起,感受到一丝凉意,明朗的天河上星月疏落,残云缓缓飘动,这三句描写秋天入夜的景色,有一丝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叹息和对友人的深切思恋之情。不知胡铨被贬斥的远方在何处,不堪回想曾与他相聚吐露心声的往事,然而书信难通,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⑦。书信将如何寄付?所关怀的是天下国家大事,又怎么会像儿女们那样只谈恩怨私情,表明词人之所以同情胡铨不是为了私情,辞意俱尽,遂举杯畅饮,听一支《金缕曲》!以此洒脱之言强压心头之痛,词人用笔慷慨悲凉,不落俗套。经历国破家亡、身世沉浮,张元干仿若得到了心灵的升华,慢慢沉淀下来,不改一片赤子之心,把所有爱国之情融入词作当中。三、小结南渡词人在历经沧桑巨变之后,思想、情感、审美、等各方面的变化引起了实际创作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完全崭新的一种形态,而是在承袭北宋词坛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质量的升华,有学者将这个时期词坛的主要创作倾向总结为“雅化”、“俗化”、“诗化”三个方面⑧。首先,南渡词坛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创作的雅化上,词人的创作风格不再停留于儿女私情、笙歌艳舞的描写上,而是逐渐向苏轼等大家风格靠拢,开始凸显文人的高雅志趣,以及民间疾苦,词作中多是言志抒情,极少有以往的闺阁气,是对北宋后期
本文标题: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6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