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目标分解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的措施;新法的作用与局限理解:(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2)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一、变法背景(目的)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三冗问题引发财政危机;②政治危机:北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激化阶级矛盾;③边患危机:统调分离,兵将分离,守内虚外等政策造成宋军战斗力弱,辽、西夏始终威胁北宋,民族矛盾激化。积弱1.三冗二积造成北宋中期三大社会危机(必要性)积贫2.改革条件(可能性):3.改革目的: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①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②王安石丰富的地方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大无畏变法精神影响③宋神宗对变法的支持扩充军队养兵养官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战辽西夏多败积贫局面积弱局面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战争赔款富国强兵核心增设官僚机构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二、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核心内容:1.理财(富国)措施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均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市易法1、理财(富国)措施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③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④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二、变法的内容②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A.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B.消极: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加重百姓负担,引起社会不满.A.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政府收入B.消极:为支付免役钱,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但地主强烈反对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⑥均输法:政府采购实行就近采购,作用:节省开支又阻止大商人重机牟利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①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二、变法的内容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作用(目的):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维护地方治安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总评:(P38第1段)“……节省了…改变了…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提高。”3、取士之法:文教与选官制度改革①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二、变法的内容②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择优录用,惟才用人的原则,克服恩荫弊病③学校教育改革:整顿太学,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重视发展地方教育.作用: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武学习武图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宋人科举考试图经义考试: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发义理.策论考试: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改革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措施内容特点与成效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政府低息贷款设市易务稳定市场以钱代役鼓励兴修水利按土地多少收税小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就近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等最具争议(强制借贷)最具争议(负担沉重)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措施内容特点与成效省兵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确保了兵源和提高战斗力保马法减少政府支出将兵法提高军队战斗力3、选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培养了人才改革恩荫制太学生优异者直接任官精减军队废诗赋取士旧制重经义策论考试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官马由农户保养由固定将官带军队贯彻择优录用原则小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王安石纪念馆(江西抚州)纪念馆内王安石像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1.变法的结果:A.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B.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提高;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D.有利于社会进步。②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及变质(1)“元祐更化”: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等新法的反对者得到起用,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2)新法变质①宋哲宗时:起用变法派;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但的斗争愈演愈烈,党争纷起。②宋徽宗时:宰相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司马光元祐更化新旧两派蔡京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2.失败原因(局限):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主要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④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三、变法的结果和认识①变法取得一定成效1.变法的结果:②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及变质(失败)2.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主要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④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⑤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试用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3.启示:(2).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3)改革要注意合理用人。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要团结协作。(4)改革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注重落实和监督;也要注意精兵简政。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你对此有何看法?四、王安石变法的评价①变法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2)变法的进步意义:(积极作用)四.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性质: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自上而下的局部调整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相同点•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商:成功•王:失败一、阅读与思考(材料见教材第40~41页)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他们争论的焦点在哪里?他们的理财观念各有什么合理之处,各有什么不足?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是否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答案: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财。司马光的合理之处在于主张“节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乏问题。王安石主张“开源”,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忽视“节流”是不可取的。王安石变法试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国家的收入,这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因此,变法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难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二、解析与探究(材料见教材第41页)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精神。答案: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王安石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具有“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也体现了王安石克服阻力、勇于革新的精神。2.当时的人和后人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答案:司马光是从王安石个人性格方面对变法进行评价的;赵翼是从变法的负面效果对王安石变法进行的评价的;邓广铭是从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方面来评价的。3.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答案:比较同意材料三的观点。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王朝产生过一些消极影响。但这并非王安石的初衷和个人能力所能做到的,我们应该看到其积极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一面。三、自我测评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答案:“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冗官”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冗兵”是由于北宋极力扩充军队所致。“冗官”、“冗兵”和对辽、西夏支付的战费与赔款,形成了“冗费”。由此,形成了北宋的“积贫”局面。“积弱”则由于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分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的。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的作用。答案:(1)主要内容:富国之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主要有省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此外还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2)历史作用: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为目的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通过实施新法,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国力有所增强,在实现富国强兵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邓广铭《王安石》请回答:(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2)综合材料一、二,指
本文标题: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7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