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详解
曾经的盟友,正义的象征请思考:二战中美苏均为正义而战,并肩战斗,为人类和平创造了条件,为何战后双方却形成对峙?(冷战的背景)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框架3、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冲突---根本2、美苏势均力敌----基础雅尔塔体制1、概念: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基础:美苏实力相等3、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1943年德黑兰会议时丘吉尔曾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苏英美美苏两国战后实力的增强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垄断了原子弹,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1000多艘其他战舰近500个军事基地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控制操纵联合国经济:政治: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驻军欧亚许多地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1784~1865)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根本原因)的冲突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联合的基础消失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冷战”一词是美国人的发明,它是指“二战”后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苏联、遏制社会主义的政策。它既不能被称为战争,因为它争而不战;也不能被称为和平,因为它既不和也不平。于是,有人称之为“战争与和平的私生子”。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什么是“冷战”?表面“冷”——没有硝烟炮火,枪林弹雨的直接行动实质“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激烈的对抗和较量冷战的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2、冷战的原因:A、美国为什么要“战”?(遏制苏联)B、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非战争手段)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②国家利益的冲突:视苏为其称霸最大障碍(根本)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1、对峙形式:冷战相对于“热战”,是一种进步二、今日对手如何剑拔弩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和平砥柱》1、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材料中的铁幕指什么?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二、今日对手如何剑拔弩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2、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主义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我们头上。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上的演说•“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什么?•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指资本主义国家指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开反共反苏,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全球扩张苏联及其东欧共产党武装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马歇尔提到的“援助”是什么?思考:美国想通过“彻底治疗”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推行霸权政策实现称霸战略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手段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实质都是冷战的主要政策,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运用联系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苏联及其盟国方面美国及其盟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3)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49)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1947,9)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1955)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过程(冷战表现)“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严重恶化的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导致一些国家分裂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③军事上,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2)积极影响:①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相互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③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等开始形成⑤军事竞赛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的影响(“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对德国及其柏林的分区占领它只是一堵墙因为它,对面的亲戚和邻居都不能往来近30年间有239人试图翻越而被处死1、全面冷战: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了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一堵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1950—1953年)朝鲜分裂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朝鲜战争).——美国总参谋长布莱德里利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原子弹:美国1945年,苏联1949年。洲际轰炸机:美国1948年,苏联1955年。热核炸弹:美国1952年,苏联1953年。洲际弹道导弹(ICBM):苏联1957年,美国1958年。人造卫星:苏联1957年,美国1958年。照相侦察卫星:美国1959年,苏联1962年。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SLBM):美国1960年,苏联1968年。多弹头导弹(MRV):美国1966年,苏联1968年。反弹道导弹(ABM):苏联1968年,美国1972年。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美国1970年,苏联1975年。远程巡航导弹:美国1982年,苏联1984年。新型战略轰炸机:美国1985年,苏联1987年。--------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全球通史》(下)美苏军备竞赛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答美国记者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国人裤子里的刺猬”: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这次被命名为“阿纳德尔”的行动,在美国人的眼皮底下,将导弹从一个半球运往另一个半球。(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优势在美国方面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特种战争。1965年,“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登陆。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两极格局的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2对抗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对立和斗争3美苏作为双方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4这一格局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绝对优势告终。2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美苏两国两分天下【合作探究】: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情况:⑴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借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各国。⑵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植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⑶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⑷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竞争与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缓和:赫鲁晓夫访美紧张:柏林墙的修筑美苏的两手政策: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第一阶段:古巴导弹事件态势:缓和--紧张美强苏弱(综合国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欧洲两军对峙缓和战略在亚非大肆扩张军事力量略微超过美国第二阶段:美国1969年,“尼克松主义”经济增长缓慢陷入越战泥潭在亚太战略收缩对苏缓和1、尼克松访苏2、欧洲安全问题态势:苏攻美守80年代美国1980年、“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全面收缩1985年、戈——经济改革、调整外交第三阶段态势:美攻苏守“第二次缓和”?基本态势对外战略对华政策阶段50中-60初60中-70末80缓和-紧张美强苏弱苏联希望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美国孤立反对中国苏联推行霸权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苏攻美守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边境武装冲突美攻苏守美国对苏强硬政策苏联全面收缩苏联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美中关系时好时坏苏联在欧洲“缓和”,在亚非扩张美国“尼克松主义”在亚太战略收缩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背景:(2)形成过程:(3)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新兴力量的逐步崛起(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1)欧共体:(2)日本:(3)中国:(4)不结盟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1)苏联解体:(2)西方三足鼎立(美、日、西欧):(3)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格局变化原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认识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
本文标题: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9941 .html